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為何俄烏沖突演變為曠日持久的戰鬥?

2024-09-09國際

僅從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實力來看,俄烏沖突早該落下帷幕。然而,我們所目睹的卻是,這場沖突漫長而持續,似乎沒有盡頭。

顯而易見,這場沖突的本質並非僅僅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爭端,而是以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世界與俄羅斯之間的較量。

西方利用了烏克蘭的領土、人民和名義,從而構建了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道義敘事,這一敘述為這場沖突披上了西方正義與俄羅斯邪惡的外衣。這只能表明,美國政府在霸權戰略上是個精明的操盤手,對俄烏沖突的掌控和操控能力非常強,別的解釋就顯得蒼白無力。

根據俄羅斯幾位主要領導人的表述,西方至少有50個國家組成了一個反俄聯盟,其目的在於分裂俄羅斯,猶如當年對待蘇聯和南斯拉夫一樣。

這一說法顯然是俄羅斯試圖傳達的印象:他們已無退路,必須在烏克蘭進行一場針對整個西方的特殊軍事行動,這場沖突對俄羅斯而言是一場生死存亡的較量。的確如此!對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而言,俄烏沖突是有回旋余地的,他們隨時可以選擇結束這場對峙。

無論是繼續沖突還是停止戰鬥,對美國及西方來說,都是安全無虞,甚至可以說是穩賺不賠。整體來看,俄烏沖突的局勢是:俄羅斯無法承受失敗,而美國及北約對勝負並不在意,最多也不過是付出一個他們認為微不足道的烏克蘭。

毫無疑問,美國政府是俄烏沖突的始作俑者和操控者。透過其精心構建的道德敘事,美國幾乎成功地將所有的附庸國緊緊綁在一起,為最終攻陷俄羅斯鋪設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輿論等多個戰場。烏克蘭前線的激烈戰鬥只是其中一個戰場而已。即使在這片炙熱的戰場上,烏克蘭並非唯一與俄羅斯對抗的力量。

首先,這場激烈沖突的總指揮部設於白宮,前線指揮部則位於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而烏克蘭政府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戰地指揮所的角色。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成為了這場沖突的主要後勤支持,不僅為前線提供武器和彈藥,還供應其他戰略物資以及戰場情報。

再次,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特別是北約成員國,仍在不斷為烏克蘭前線輸送兵員。對此,我們過去僅關註了所謂的僱用軍,卻未曾意識到這些僱用軍實際上是以私人武裝組織的名義整合而成的。

這種模式恰恰體現了美國政府在代理人戰爭中遊刃有余的操控能力。這種所謂的私人武裝組織顯然並非真正的「私人武裝組織」,而是美國政府自身或透過北約控制的軍事力量。

按照常理,經過兩年半的戰鬥,烏克蘭的兵員應該接近枯竭。然而,現實卻是烏方的兵員源源不斷,甚至具備攻入俄羅斯本土的力量,還有多達十二萬人駐紮在白俄羅斯邊境。

作為中國人,在面對這場俄烏沖突時,我們首先應當從維護中國利益的角度出發,而不能超越這一立場去看待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我們理解中國政府在此沖突中立場的關鍵。

否則,我們可能會陷入單純的「俄粉」或「烏粉」的陣營,而這兩種立場都與中國的利益背道而馳。

要理解中國政府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可以從四個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第一,全球和平的大格局

中國國家戰略中的全球戰略到底是什麽呢?它旨在為中國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同時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助力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因此,中國始終堅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中國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對其國家戰略中全球戰略的完美詮釋。

正因如此,中國在俄烏沖突中不斷重申自己站在和平與正義的一方。

在這裏,正義的核心意義在於「和平與發展」,這一立場最契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國不希望世界上任何地方爆發武裝沖突,官方始終強調透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地緣政治和利益糾紛,這不僅僅是外交辭令,而是中國真誠的利益訴求。

然而,盡管我們的理想美好,這個世界並不完全按照我們的期望運轉。威脅和平與發展的力量始終存在,而這正是美國的霸權主義。由於歷史的種種因素,美國政府在這個世界上依然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就是中國和全球必須直面的現實。

第二,俄美沖突的中格局

俄美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當今世界最為關鍵的結構性矛盾。俄羅斯的存在本質上對美國的霸權形成了一種制約,盡管俄羅斯自身並未放棄追求霸權的願望,但其地位顯然是次要的,而美國的霸權則是主要的。

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中國並非俄烏沖突的挑起者,亦不是俄烏問題的當事方的原因所在。我們的觀點是,俄烏沖突的本質實際上是俄美之間的對抗,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對俄羅斯的圍堵行動,而非西方媒體所描繪的簡單的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

無論俄羅斯的真實意圖如何,只要它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展開鬥爭,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在客觀上便蘊含了對抗美國霸權的特征,這對全球而言都是一種積極的影響。

霸權主義與世界和平始終是相互對立的,因此,霸權主義本身是非正義的,這使得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出了一定的正義性。

這就是我們始終在「這場沖突根本上是俄美對抗」的框架下,保持與俄羅斯正常國家關系並反對美國主導的西方聯盟火上澆油的原因。我們必須意識到,抵制美國的霸權主義,正是符合中國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第三,俄烏沖突的小格局

具體到熱戰的戰場上,確實體現為俄烏之間的沖突。對此,中國政府基於前述兩點對俄烏局勢的理解和定位,選擇了中立的立場,既不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也不對烏克蘭提供支持。總的來說,既不煽動事態,也不偏袒任何一方。在報道俄烏沖突局勢時,保持中立和客觀的態度。

這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中國與俄羅斯以及中國與烏克蘭之間關系的穩定與靈活,這顯然是符合中國利益的。有人提到,這可能會導致兩邊都不滿意。然而,事實表明這種情況並未出現。烏克蘭政府有時對中國表示不滿,主要是因為現任當局始終未能明晰自身的定位。

此外,烏克蘭也意識到中國始終未曾承認俄羅斯對其領土的占領合法性,這一點對烏克蘭而言已足夠。若烏克蘭對中國提出更多要求,那無疑就是一種奢求。在與中國進行商業往來的過程中,俄羅斯的強硬態度其實反映了一個國家捍衛自身利益的普遍心態。

再加上部份媒體人心中存在著「我幫了你,你該回報我」的心理,因此每當俄羅斯在與中國進行商業往來時采取維護自身利益的舉措,我們便感到不適。俄羅斯深知,中國在美國的反對和阻撓下,仍然堅持與其進行正常的經貿交流,這正是對俄羅斯最大的支持。

因此,俄羅斯對中國未承認其在烏克蘭部份領土上的占領問題保持緘默,並沒有為難中國。我們仍然與烏克蘭保持正常的經貿往來,只是烏克蘭當局過於依賴西方,有時還參與了美國政府遏制中國的行動,比如在台灣問題上發出不協調的聲音,從而妨礙了中烏之間的正常經貿關系。

事實上,中國在理解俄羅斯的同時,也對烏克蘭人民深表同情。如果不是烏克蘭政客的盲目舉動,烏克蘭或許會在俄美對立中,成為兩個大國爭相拉攏的熱門物件呢!

第四,中美關系的次大格局

超越俄烏沖突的視角,中國面臨著另一個重要的國際關系挑戰,那就是中美關系。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中最為關鍵的雙邊關系,毫無疑問。因此,中美關系的格局可謂僅次於全球格局的第二大格局。如果說中美之間存在什麽共識,那就是這一點。

美國政府堅定地致力於遏制中國的發展,這一點在國會透過的法案中明確體現,我們無法對此視而不見。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政府表面上說一套,背地裏又做另一套,不遺余力地利用台灣來制衡中國,這充分反映了其對中國的敵視態度。

遏制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核心,無論誰擔任總統,這一地緣政治訴求始終未變。在討論中美關系時,我們必須明白:並非中國想與美國對抗,而是美國主動尋求與中國的沖突。美國政府不願意接受一個強大的中國,就如它對待強大的俄羅斯和強大的歐洲聯盟時所表現出的態度一樣。

中國與許多美國的附屬國截然不同,即使中國迎合美國政府的要求去打壓俄羅斯,依然無法換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容忍。如果中國為了討好美國而得罪俄羅斯,必然會在自身周圍形成一個強大的敵人,這樣的選擇無論如何都不符合當前中國的利益。

從兩年半的俄烏沖突來看,俄羅斯無法掌控烏克蘭,而美國也無法駕馭俄羅斯。因此,美國內部有些人希望及時止損,比如杜林普。美國政府可以選擇撤退,集中力量應對中國。俄羅斯如今如同騎上了虎背,難以下來。

只要一旦後退,便意味著失敗,意味著覆滅,意味著四分五裂。俄羅斯只能繼續戰鬥,寄希望於西方國家的民眾對戰爭感到厭倦,政客們以及他們背後的資本利益集團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利益,不再願意繼續參與沖突。

俄羅斯無法征服烏克蘭,是因為烏克蘭得到了美國及其盟友的支持。而美國之所以難以對付俄羅斯,則是因為後者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戰略空間和豐富的戰略資源,加之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正常經貿關系。

美國政府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它竭盡所能地試圖挑撥中俄之間的關系,煽動中國輿論提及俄羅斯曾經侵略中國的歷史,以此來影響中國政府對俄羅斯的態度和決策。與此同時,美國又對中國表示贊賞,稱其擁有足夠的影響力去促使俄羅斯停止戰爭。

美國輿論常常給中國加上沈重的「大國責任」,認為只有中國能結束俄烏沖突,這與要求中國「約束」北韓的做法如出一轍。我想,除非我們真的失去理智,否則沒人會相信美國政府的這種說法。

這場以俄烏沖突為表現的美俄對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學習和研究的機會。我們並不需要每天去選擇陣營,或者明確表達立場。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與研究,就像我們從北約轟炸南聯盟、美國對伊拉克的制裁中領悟到在高科技支撐下的現代戰爭後,才大力整頓軍隊,致力於推動軍事現代化一樣。

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事實:美國政府一直希望將對付俄羅斯的策略復制到中國身上。我們需要深思和探討的,是如何應對美國可能在某一天像對付俄羅斯那樣對付中國。俄羅斯憑借自身的力量成功抵禦了以美國為首的50個國家的聯合圍攻,中國是否也能做到這一點呢?

美國政府在代理人戰爭中嘗到了甜頭,正全力以赴在中國周邊復制一個亞洲版的「烏克蘭」。

例如,某一天菲律賓當局若同烏克蘭當局般昏庸,真刀真槍地與中國對抗,迫使中國不得不采取軍事行動,屆時中國將面臨西方國家的共同指責,稱其入侵菲律賓,借此全方位打壓中國。難道今天的「烏粉」們也會站出來附和美國,指責中國侵犯菲律賓?

再比如,目前美國主導的西方聯盟已經將中國可能進行的「武裝統一」行動稱為「侵略」,難道「烏粉」們也只是跟著模仿?「烏粉」的立場顯然是荒唐可笑的。

中美之間的根本矛盾,實際上是「和平發展理念」與「霸權主義」之間的沖突,而非媒體和某些專家所渲染的那些普遍的地緣政治對立。中國正在全力以赴地推動全球的「和平發展」。

試想,如果「和平發展」成為全球的主流,美國的「霸權主義」將失去立足之地。這正是美國政府所感受到的所謂「威脅」,也是他們不斷渲染「中威脅」的根本原因所在。

盡管美國政府正在全力遏制中國,但中國政府並沒有因此沖動地如某些人所言與俄羅斯結盟。如果中俄之間形成同盟關系,中美關系將陷入僵局,這無疑會阻礙全球和平與發展的行程,顯然違背了中國的根本利益。因此,某些「俄粉」的片面期待同樣是荒謬的。

深入思考上述問題後,我們便能輕松理解中國為何選擇與俄羅斯建立背靠背、肩並肩的戰略夥伴關系,而非軍事同盟。這一選擇最符合中國的利益:共同抵制霸權主義,反對美國對中俄的全面遏制政策,同時確保中國的絕對獨立。

這就是俄烏沖突演變為持久戰後引發的深刻思考:

作為中國人,我們在面對這場俄烏沖突時,首先應從維護中國利益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那些超越中國利益的視角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