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葉利欽為何選擇當俄羅斯總統,而不是蘇聯總統呢?

2024-10-24國際

在蘇聯解體的歷史行程中,葉利欽無疑是重要的罪魁之一。作為蘇聯「精神繼承者」的俄共,甚至提出要審判葉利欽。但實際上,葉利欽當時其實有機會保留蘇聯,從而當選蘇聯總統,我們可以從蘇聯解體前夕的歷史來看。

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後,戈巴卓夫改革的方向急劇跑偏,加盟國離心,政權內各種黨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蘇共的權力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遺失,葉利欽等人正是在此時登頂權力樞紐。

1991年3月,蘇聯曾舉行過公投,結果有70%以上的投票人贊成保留聯盟大家庭。但同時也有70.8%的投票者贊成在俄羅斯設立總統職業,這等於變相拔高了俄羅斯在蘇聯體系中的地位,葉利欽的權力再度增加。

隨後是1991年8月的八一九事件,蘇聯元老為挽救局勢策劃的這場政變,最終在葉利欽的幹預下失敗。八一九事件後,盡管各加盟國紛紛選擇獨立,但葉利欽的權勢也幾乎達到頂峰,完全有實力幹預蘇聯解體的走向。

更何況,只要俄羅斯選擇不獨立,許多依附性強的加盟國,例如中亞各共和國,就不會真正獨立。這樣即便不能保持原來的大蘇聯,保持小蘇聯還是有可能的,關鍵就看葉利欽的態度。

那麽,葉利欽為何寧願搞垮蘇聯,也不願意當蘇聯總統呢?現在來看,無非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從主觀角度講,向往西方體制

眾所周知,葉利欽本人有著西方資產階級傾向,以及民族主義思想。早在進入蘇聯權力中樞前,就以尖銳批評蘇聯內部積弊而著稱,甚至時任蘇聯領袖的戈巴卓夫,也遭到他多次指責。

蘇聯的「改革與新思維」推進後,葉利欽搭上快車,迅速進入蘇聯權力中樞。隨後,他於1990年1月成立蘇共內部的「民主綱領」,當年7月12日宣布結束蘇共。作為蘇聯中央的高級幹部,公然選擇退黨,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但此時西方的「和平演變」愈演愈烈,蘇聯各加盟國離心傾向已經相當嚴重,所以葉利欽還是在1991年6月當選俄羅斯總統。成為總統後,他就更加不遺余力地推行自己的綱領,從內部瓦解蘇聯堡壘。

例如,他在巡檢視拉空降兵部隊時曾說:「如果有朝一日,你們俄羅斯的領袖遭受生命威脅,你們是否會奮起保衛他?」得到肯定答復。正是用這種手段,葉利欽拉攏了很多蘇軍部隊中的俄羅斯族官兵。這些兵馬,也成為他瓦解八一九政變、鞏固權力的支柱。

因此,葉利欽的主觀思想,就是維護俄羅斯一國的利益、推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所以他自然不願意維持十五國組成的聯盟大家庭。

從客觀角度講,威望還是不夠

還需要說明,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政權雖然危機重重,但是余威尚在。在中央內部,以亞納耶夫、亞佐夫為首的高層尚有影響力,在地方,各戰區的蘇聯軍隊和駐外蘇軍集群,仍是強悍的武力。

葉利欽雖然利用「和平演變」思潮,拉攏了一部份蘇軍官兵,但是這還並不等於高枕無憂。武德充沛的駐德蘇軍集群,就有官兵提出要「殺回莫斯科、驅逐葉利欽」。這些蘇聯軍界的驕兵悍將,是葉利欽難以完全壓制的。

即便排除這些因素,縱觀各加盟共和國,比葉利欽資歷高、有手腕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哈薩克共和國領導人納紮爾納耶夫,烏茲別克共和國領導人卡裏莫夫,等等。葉利欽沒有把握支配這些加盟國。

綜上所述,葉利欽的威望,尚不足以完全壓制上述力量。所以葉利欽在掌控權力的情況下,就只能瓦解蘇聯軍隊、甩開各加盟國「包袱」、提拔親信,從而鞏固自己在俄羅斯一國的權力。

總體而言,正如雷日科夫所說:「(葉利欽)為了攫取國家最高權力,而無所不用其極。他用自己的行動鼓動起分離主義,以此作為同中央權力鬥爭的籌碼,最後毫不猶豫地搞垮國家。」

為了自己的權勢,寧願搞垮整個蘇聯,這段歷史背後的原因說出來,實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