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開發國家有資金、有技術,更能實作節能減排,進而達到完全意義上的的碳中和,但是發展中國家就沒有這般實力了,只能跟著已開發國家亦步亦趨,甚至被人家「摁在地上摩擦」,印度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路透社10月11日援引印度商業與工業部長皮尤什·戈亞爾話說,歐盟堅持對鋁、水泥、鋼鐵等特定商品征收「碳排放稅」,此舉嚴重沖擊到了印度的產業,對印度與歐盟的雙邊關系構成了影響。
戈亞爾認為,歐盟應取消上述不合理、不公平的規則,讓歐印貿易趨於平穩。
事實上,在節能減排一事上,歐盟唯獨給予了印度「足夠的耐心」。因為根據【巴黎協定】和歐盟2023年出台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之相關要求,印度須為國內所有的高耗能裝備安裝脫硫脫碳器材。
然而印度又是怎麽做的呢?除了不斷的「喊口號」,敷衍世界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為。
舉例說明,莫迪政府要求所有的煤電企業安裝減排器材,原計劃於2022年完成,但是到了2022年,除了一些用於對外展示的煤電企業響應了政府的要求外,其余的企業依舊我行我素。
結果印度成為了全球汙染最嚴重的國家,印度80%的空氣汙染來自75%的煤電生產。根據瑞士空氣質素檢測機構IQair公布的前100個重度汙染城市排名,印度獨占83個。
說印度是地球的肛門,是全球的垃圾收容所,真乃「實至名歸」。
在歐盟看來,印度拒不采取行動,那麽只能動用關稅工具逼迫印度做出改變,於是,歐盟計劃於2026年對鋼鐵、煤炭、鋁、水泥等高能耗產品征收高額關稅,而印度作為上述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必然首當其沖。
老莫看到上述新聞的第一反應是:歐盟不慣印度的臭毛病了,盡管歐盟與印度2023年的雙邊貿易總額達到了1374.1億美元,歐盟是印度商品的主要出口國。但事關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融化,80億人類的生計,歐盟亦沒有選擇。
看到了吧,節能減排並非開玩笑,【巴黎協定】對於所有協約國有著嚴格的約束力,誰不遵守,那麽就用規則懲罰它。可能有人問了,中美是否起到了帶頭作用。
老莫查閱相關數據,發現中美在節能減排方面展開了激烈競賽,甚至美國稍微領先中國。
例如美國的火力發電占到了電力總輸出的20%多,中國為39%左右,英國於本月關閉了國內最後一座火力發電廠,德國無限期推遲煤電機組重新開機,北歐多國則優先使用太陽能發電,唯有印度仍在密集上馬煤炭發電機組。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沒有足夠的電力生成,企業就無法及時擴張,就創造不了更多的賦稅和外匯,反過來經濟增長停滯,又進一步限制了國家的產業轉型,這似乎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印度、越南、菲律賓、墨西哥等國頭上。
好在中國實作了產業轉型,不再過度依賴煤炭發電,以中國當前超過50%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和急劇擴張的太陽能產能,相信不出1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首個實作碳中和的國家,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世界的承諾。
預測一下,印度和歐盟的貿易爭端方向吧。
其一、歐印貿易戰鐵定開打,2026年印度的外貿出口將迎來重創。
印度的拳頭產品為鋼鐵、煤炭以及一些初級礦物,如果關稅加到50%甚至100%,那麽印度將無利可圖,這和中國對法國生產的白蘭地征收超過30%的保證金,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莫迪政府真應該好好想想如何和中國緩和關系了,由中國幫助印度實作節能減排。
其二、印度被迫做出改變,印度與外國的貿易逆差還將拉大。
2023年,印度與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了900多億美元,印度十分不爽,卻又沒有任何辦法。一旦歐盟針對印度的靴子落地,那麽印度為了維系美歐市場,就只能被動采用中國的節能減排器材和專利,這將十分利好中國的產業崛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歐盟與印度的矛盾,未曾不是中國的機會。
感謝節能減排計劃,讓印度錯失了再度融入現代產業鏈的機會,不然印度還不定怎麽折騰呢。至於歐盟,就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吧,中國樂得見競爭對手陷入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