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瑞東宏觀筆記
核心觀點:
10 月以來,杜林普選情明顯提振,與哈裏斯支持率的差距在明顯縮窄,提前投票中的表現也不遜色於民主黨,兩黨選情陷入膠著。 目前全美已有超過1300萬美國選民參與提前投票,民主黨選民占46%,共和黨選民占36%,全國層面來看民主黨更占優,但優勢相對2020年明顯縮小。七大搖擺州中, 民主黨僅在密芝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辛州明顯領先共和黨,後者在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領先於民主黨,二者在北卡羅來納州基本持平,兩黨選情陷入膠著態勢。
從原因上看,近期杜林普支持率持續走高,內核在於杜林普透過演講集會,不斷強化關稅、降息等政策舉措,增強選民對自身政策綱領的感知。 相比於哈裏斯在氣候、巴以問題上的猶豫不決,能夠更好獲得選民支持。此外,相比於總統辯論,哈裏斯的經驗不足問題在近期的媒體專訪中暴露出來,未能有效回答邊境安全和通貨膨脹等關鍵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惡化的中東局勢、美國颶風也進一步放大了哈裏斯政府在地緣和移民問題上的短板,引發了部份民眾的不滿。
風險提示: 地緣沖突發酵擡升大宗商品價格,美國經濟超預期回落。
一、提前投票進行中,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搖擺州平分秋色,差距較2020年明顯縮小
隨投票日逐步臨近,美國大選形勢日漸焦灼,形勢不斷反轉 。2024年6月27日美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和7月13日美國總統選舉槍擊事件發生後,杜林普呼聲快速走高,在巨大的黨內外壓力下,拜登總統於7月21日宣布退選;8月22日,副總統哈裏斯正式接受黨內提名參與競選,憑借著親民形象、新經濟綱領和出色的電視辯論表現,其在搖擺州的支持率開始小幅攀升,9月23日路透社/益普索民調顯示哈裏斯領先杜林普6個百分點。但10月以來哈裏斯領先優勢在不斷縮小,雙方在多個搖擺州選情進入膠著態勢,選舉結果愈發撲朔迷離。
在極度不確定的選舉形勢下,提前投票的選情,可能成為市場預判選舉結果,並對資產價格進行押註的重要線索。 近年來,提前投票在大選中越發流行,根據麻省理工選舉數據科學實驗室,2020年美國大選中超過69%的投票是透過郵寄選票或提前到場投票完成的。當前全美有47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可以進行提前投票,據NBCNEWS統計,截至10月21日,已有超過1300萬人參與提前投票,其中民主黨選民占46%,共和黨選民占36%,無黨派/少數黨派選民占18%。
一方面可以看到,民主黨派選民依然更傾向於提前或者是郵寄選票的方式參與選舉,但另一方面,民主黨在提前投票中的領先優勢在縮小。據華爾街日報,四年前同期(當時處於新冠疫情期間)民主黨選民在透過郵寄交回的選票中占比近52%,而共和黨選民只占24%,可以看出共和黨在不斷「蠶食」民主黨在提前投票中的領先優勢。
當然,受到選民投票偏好、社會政治氛圍、大選前後突發事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贏得提前投票的黨派也並非確定性的釘選勝局。我們主要討論兩個影響因素,一是提前投票的準確性,二是兩黨圍繞著郵寄選票政策的博弈。
一是,提前投票對於結果預測的準確性 。我們對2020年提前投票與最終投票的結果進行比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選民提前或者郵寄選票的意願非常積極,如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州、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的提前投票占整體投票的比例均超過了80%。具體來看:
如果民主黨在提前投票中領先,普遍可以贏得選舉,如民主黨在密芝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內華達州三個州的提前投票中領先,最終也贏得了大選。除在北卡羅來納州,民主黨在提前投票中領先,但最後被共和黨以1.3個百分點的優勢「逆襲」。
如果共和黨在提前投票中領先,則最終結果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如在亞利桑那州和喬治亞州兩個州,共和黨在提前投票中均處於領先優勢,但最終均被民主黨翻盤,僅在威斯康辛州共和黨保持住了贏面。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可能兩方面,一是因為2020年杜林普政府在處理新冠疫情方面表現不利,導致很多中間派選民為了反對杜林普,最終倒向了民主黨;二是因為不少民主黨選民意願透過郵寄投票的方式參與大選,不少郵寄選票積壓到選舉日當天才開票,這也使得拜登支持率在最後大幅直線陡然上升,被美國媒體戲稱為「Biden Jump」。
二是,美國兩黨圍繞著郵寄選票政策的博弈。 以往美國規定選民必須有正當理由(如殘疾、海外等)才可以進行選票郵寄,而這一傳統在2020年被新冠疫情打破,使得當年郵寄選票的比例大幅上升,並成為助推民主黨贏得大選的重要因素。此後,兩黨圍繞著郵寄選票等選舉合法性的問題一路上訴至最高法院,郵寄選票也被共和黨保守派認為是民主黨「選舉欺詐」的重要手段。在選舉戰況膠著的2024年,預計郵寄選票也將成為影響大選結果的重要因素。
根據US Vote Foundation的統計,目前全美有26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允許選民無理由進行郵寄選票,16個州要求選民提供理由,而其余8個州則透過郵寄方式向所有選民提供選票。少部份州如阿拉巴馬州在新冠疫情結束後,要求不得以擔憂新冠病毒為理由缺席投票,但大部份州目前對於郵寄選票的政策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此外,美國選民也越來越接受郵寄選票的方式,據US Vote統計,絕大多數選民(包括95%的國內選民、85%的海外選民和90%的軍人選民)均對此方式表示滿意。
這也意味著,2024年郵寄選票的比例依然會相對較高,因此今年也有可能出現郵寄選票在最後集中開票,對選舉結果造成逆轉的局面。而兩黨圍繞著郵寄選票的博弈,也有可能出現大選結果在開票日後,依然存在較大爭議的情況。整體而言,不到最後一刻鐘,結果依然難言定論。
二、民調方面,杜林普選情提振,並在搖擺州全面領先哈裏斯
從全國民調結果看,哈裏斯較杜林普差距快速收斂。 集合民調機構FiveThirtyEight(538)顯示,截至10月19日,哈裏斯與杜林普全國民調支持率為48.4%:46.3%,哈裏斯領先2.0個百分點,差距較10月1日縮小0.6個百分點。此外,Real Clear Politics(RCP)顯示,截至10月19日,哈裏斯與杜林普支持率為49.3%:48.1%,哈裏斯領先1.2個百分點,差距較10月1日縮小0.8個百分點。
此外,杜林普在關鍵州民調方面優勢進一步放大,全面領先哈裏斯。 根據RCP民調數據,截至10月19日,杜林普在七大搖擺州中的支持率均領先哈裏斯,分別為喬治亞州(+1.8個百分點,較哈裏斯,下同)、亞利桑那州(+1.6個百分點)、密芝根州(+1.2個百分點)、內華達州(+0.8個百分點)等。
此前,我們在2024年8月28日外發報告【小堅尼地退選後,杜林普選情如何?——<大國博弈>系列第六十六篇】中提到,考慮到小堅尼地退選後,杜林普有望獲得更多選票,有助於提升其在賓夕法尼亞州、亞利桑那州等選情相對焦灼的搖擺州的支持率,進一步鞏固在搖擺州中的優勢。
三、如何理解近期杜林普支持率的走高?
近期杜林普支持率持續走高,內核在於杜林普透過演講集會,不斷強化關稅、降息等政策舉措,增強選民對自身政策綱領的感知,相比於哈裏斯在氣候、巴以問題上的猶豫不決,能夠更好獲得選民支持。此外,相比於總統辯論,哈裏斯的經驗不足問題在近期的媒體專訪中暴露出來,未能有效回答邊境安全和通貨膨脹等關鍵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惡化的中東局勢、美國颶風也進一步放大了哈裏斯政府在地緣和移民問題上的短板,引發了部份民眾的不滿。
一是,10月以來,杜林普進一步強化了關於關稅、降息方面的政策舉措,同時馬斯克等支持者對競選捐助力度加強,吸引中間選民。 一則,10月21日,杜林普重申,若勝選將會大幅降低利率,降低居民借貸成本,刺激美國經濟。二是,10月16日,杜林普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發表講話時表示,要對所有國家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至20%,同時對進口汽車征收高額關稅,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三是,特斯拉CEO馬斯克等支持者加大了對杜林普競選的捐助,例如10月19日,馬斯克宣布直至美國大選最終日,每天會提供100萬美元獎勵支持「美國政治行動委員會(PAC)」,拉攏選民支持杜林普。
二是,隨著大選推進,哈裏斯在氣候、巴以問題上轉變立場,導致部份民主黨選民失望。 自拜登退選後,哈裏斯憑借著女性、少數族裔以及年輕多元的政治形象,得到眾多中間選民支持,支持率持續走高。但隨著大選推進,一方面,哈裏斯為了爭取賓夕法尼亞州頁巖油氣行業工人選民的支持,宣布不會禁止水力壓裂技術,與民主黨長期以來堅持的應對氣候變遷主張相矛盾。
另一方面,哈裏斯雖然對以色列持批評態度,但沒有實質性改變拜登政府的親以色列政策,導致包括穆斯林在內的少數族裔群體失望。此外,近期的中東亂局也再次凸顯拜登政府在地緣問題上的短板,例如,10月16日,以色列擊斃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巴以沖突再次擴大;油價也一度大幅攀升,從9月底的72美元/桶最高漲至10月上旬的81美元/桶,引起選民不滿。
三是,在辯論采訪方面,哈裏斯與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沃爾茲的表現均不及預期。 一方面,10月初的副總統辯論中,共和黨候選人萬斯表現較好,在辯論技巧和準備方面優於對手沃爾茲,根據CNN/SSRS民調數據,有48%的觀眾認為萬斯是獲勝者,大於沃爾茲的46%。另一方面,哈裏斯近期在連續在【CBS 60分鐘】、Fox新聞采訪中表現不及預期,在采訪過程中,哈裏斯過於聚焦攻擊杜林普而非闡述自己的政策,未能有效地回答邊境安全和通貨膨脹等關鍵問題。
四是,拜登政府應對颶風「海倫妮」和「米爾頓」等自然災害時的救援表現不佳,也引發了部份公眾的不滿 。10月颶風「海倫妮」和「米爾頓」接連襲擊美國佛羅裏達州、北卡羅來納州,但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資金出現短缺,暴露拜登政府救援低效問題。但與此同時,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為非法移民安置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引發了選民的嚴重不滿。對此,德克薩斯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公開抨擊拜登政府,認為他們忽視了美國災民的需求,而將大量資源投入到非法移民問題上。
四、風險提示
美國經濟超預期回落,全球地緣政治風險超預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