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一國裂成四六分兩半,馬來西亞也有「一國兩制」?通行還要辦護照

2024-08-24國際

寫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寫稿,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希望各位觀眾老爺可以多多理解, 文中加入5秒廣告解鎖,觀看5秒後便可以免費閱讀全文啦 ,感謝各位觀眾老爺的理解與支持哦~~~

文|CC

編輯|t

提到馬來西亞,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個國家的多元文化,尤其是華人比較多。但除此之外, 馬來西亞還有一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特點——它居然是個「一國兩半」,分為「東馬」和「西馬」。 這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麽一個國家會分成兩塊呢?

要說這馬來西亞分成「東馬」和「西馬」的歷史啊,咱得從頭說起。話說19世紀之前,東馬的沙勞越和沙巴,那可是和西馬風馬牛不相及的地兒。

(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兩塊區域被南海所隔斷開)

沙勞越和沙巴位於婆羅洲的北部 ,那地方可不小,南邊還緊挨著印度尼西亞。這婆羅洲以前可是個好地方,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汶萊蘇丹國,貿易做得風生水起。

不過,17世紀之後,汶萊內部打起了內戰,實力大減,這才給了周邊的勢力有機可乘。

這時候, 北邊的蘇祿蘇丹國崛起了,搶占了婆羅洲的一部份,還包括了今天的沙巴地區 。而這時候,歐洲那邊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在南洋地區撈著錢,但荷蘭人比較低調,不太愛跟當地政權打交道,於是北婆羅洲這塊地兒還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馬來西亞地圖)

不過,天有不測風雲,到 了18世紀,英國人來了 。英國人一來,事情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對南洋群島的商業價值垂涎三尺,開始和荷蘭人搶地盤。不過, 英國人當時主要盯著馬來半島和新加坡這塊航線,倒沒怎麽把精力放在婆羅洲上。

到了1824年,英國和荷蘭簽了【英荷條約】,把勢力範圍給劃清楚了。這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 讓婆羅洲的沙巴、沙勞越和汶萊歸了英國,婆羅洲以南的部份歸了荷蘭 。這一劃分,對後來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國土範圍影響深遠。

(荷蘭人留下的教堂)

當然,英國人也不是來這兒度假的,他們瞄準了汶萊外海的納閩島,想在那兒建個港口,再探探那兒的煤礦資源。1846年,英國人剛剛在中國打完鴉片戰爭,又把大炮架在了汶萊蘇丹的家門口,硬逼著汶萊交出了納閩島。這下納閩島成了英國的皇家殖民地。

時間又過了40多年,到了1888年 ,英國人胃口更大了,把汶萊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沙巴也成了他們的地盤。

不過,沙巴這地兒並不是由英國直接統治,而是交給了北婆羅洲渣打公司經營管理。沙勞越這塊地兒也有點特殊,它是由 英國的Brooke家族統治的,一個白人家族,統治沙勞越足足有100年。

(東馬來西亞)

1941年,日本人來了,一舉占領了這塊地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英國人才又把這些地兒收了回來。這時候,英國的殖民帝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很多地方的獨立運動搞得風生水起,英國人也不想再死撐了,幹脆推行「英聯邦」制度,讓殖民地逐漸獨立。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了,1963年, 東馬的沙巴和沙勞越也加入了馬來亞聯合邦,組成了今天的馬來西亞。

這就是為什麽馬來西亞分成「東馬」和「西馬」的來龍去脈。要不是大英帝國在二戰後元氣大傷,再加上李光耀這樣的政治家在中間斡旋,這「一國兩半」還真就不一定能湊到一塊兒。

(東馬和西馬通行還要辦簽證)

馬來西亞分成「東馬」和「西馬」這事兒,看起來挺有趣,但背後也引發了不少問題。首先就是經濟上的巨大差距。你別看 東馬占了全國60%的土地,但它創造的GDP連20%都不到, 反倒是西馬那40%的土地,貢獻了全國80%的經濟收入。

這就好比一家人, 有個兄弟占了大半房子,卻沒怎麽賺到錢 ,另一兄弟住得小,但收入卻遠超老大。東馬的資源多,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但這些資源的收益大部份流向了西馬,東馬自己還得仰仗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

(東馬和西馬的差距)

接下來就是政治上的隔閡。雖然東馬在資源開發、教育、移民政策上有很大的自主權,但這種自主權有時候也成了兩地之間的障礙。

比如, 東馬的居民如果要去西馬,還得辦個特殊簽證 ,這在同一個國家裏可是很少見的。這種政治上的隔閡,不但讓東西馬之間的聯系變得復雜,還加劇了兩地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

此外,文化和心態上的差異也讓東西馬之間的融合變得更加困難。 西馬人可能覺得東馬窮,落後,而東馬人則覺得西馬有錢 ,機會多,這種心態上的落差進一步加劇了兩地的分歧。

(馬來西亞)

更嚴重的是,東馬的歸屬感問題。由於長期以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不平等, 東馬的民眾對馬來西亞的歸屬感並不如西馬強烈 ,這種不滿情緒也常常在大選時表現出來。東馬的政黨越來越在意自主權的爭取,也希望能從中央政府那裏獲得更多的資源分配。

這就是馬來西亞「一國兩半」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和現實問題。這就能明白,為什麽歷史和現實有時候,會讓一個國家顯得如此復雜。

參考資料:

相隔南海,馬來西亞為什麽分成東西兩部份?.澎湃,202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