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英媒:太強硬,中俄談判生變,俄方最後底牌希望落空

2024-08-27國際

自去年以來,克里姆林宮的使節團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北京,他們的使命只有一個:與中國敲定「西伯利亞2號」天然氣管道的合作協定,這條能源動脈承載著俄羅斯的厚望,是其試圖突破西方制裁封鎖、重振經濟的戰略支點。

直到今年5月,普京親自飛赴北京,為這份協定的簽署鋪路,終於獲得了中方的初步首肯,這讓俄羅斯上下歡欣鼓舞。然而,英國媒體的一則爆料卻如同冷水澆頭,稱中方在價格和供應量上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導致談判再次陷入僵持。

英國【金融時報】的這篇文章,無疑給俄羅斯本已風雨飄搖的經濟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訊息一出,立即引發了軒然大波,中俄兩國迅速做出了回應。俄羅斯方面由總統新聞秘書出面,輕描淡寫地表示談判仍在繼續,各方維護自身利益實屬正常。

中國外交部則更為老練,用外交辭令回應稱,中俄兩國元首已達成共識,將致力於尋找雙方利益的契合點,深化互利合作,實作共同發展。

事實上,西方媒體熱衷於炒作中俄關系,企圖在兩國之間制造嫌隙,這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值此中俄建交75周年之際,雙方關系依然穩固,不會因外部挑撥而輕易動搖。當然,在具體專案談判中,雙方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出現分歧也屬正常現象。

正如中國外長在4月9日所言,中俄互為優先合作夥伴,在合作中始終秉持「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原則,走對話協商、合作共贏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既然雙方能夠就「西伯利亞2號」專案展開談判,就足以證明中俄關系的緊密程度。

至於此次談判出現的爭議,正是雙方本著互尊互信、求同存異的精神,在合作中尋求最大公因數的體現。

俄羅斯希望中國成為其經濟利益的穩定來源,然而,部份訴求與中國自身利益相悖,因此遭到了中方的婉拒,需要進一步協商。

早在2019年,俄羅斯就曾向中國提出過建設「西伯利亞2號」管道的設想。然而,當時規劃的路線需要穿越蒙古國,這與中國的地緣政治考量相沖突,因此專案被暫時擱置。

時間來到2021年,俄羅斯邀請中國和蒙古國共同商討該專案,試圖找到三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俄羅斯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東方聯盟輸氣管道」公司,足見其對專案的重視程度。

由於利益分配和具體內容等方面的分歧,中國並未完全同意該專案,但雙方依然保持著溝通,尋求突破。

2022年,俄烏沖突的爆發成為了一個轉折點。俄羅斯遭遇了美西方國家的全面制裁,經濟陷入困境。「北溪」管道的破壞更是切斷了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出口,使其更加依賴於中國的能源合作,談判意願也愈發強烈。

中俄合作建立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俄羅斯單方面的利益訴求並不能完全代表中國的利益。

據分析,此次談判僵局的主要癥結在於雙方對天然氣供應量的預期存在巨大差異。

中俄之間已經有一條「西伯利亞力量1號」天然氣管道在執行。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約占其天然氣進口總量的13.7%,其余部份則來自中東、緬甸等國。這表明,中國在能源進口上奉行多元化策略,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國家。

俄羅斯在「西伯利亞2號」專案中,希望每年對華輸氣量超過500億立方米,這將使得中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大幅提升,與中國一貫堅持的能源安全戰略相悖。

中方提出只購買部份天然氣,既能滿足自身部份能源需求,又能維持與俄羅斯的合作關系,同時也不違背能源進口多元化的原則。

如果俄羅斯執意將中國視為其經濟利益的唯一保障,恐怕難以如願,需要做出更多妥協才能推動談判進展。此外,隨著中國需求量的減少,價格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眾所周知,薄利多銷是商業社會的不二法門。如果供應量巨大,價格自然好談;反之,俄羅斯為了彌補損失,勢必會提高價格。作為買方,中國自然希望以更低的價格拿到更多優惠,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

2022年上半年,中國從「西伯利亞力量1號」購買的俄羅斯天然氣價格約為每千立方米230美元,而2024年價格將上漲至每千立方米271.6美元。

「西伯利亞力量2號」專案所使用的氣田原本就用於向歐洲供氣,無需重新開發,成本更低。因此,中國要求更大折扣以獲取更多利益,合情合理。

這與俄羅斯希望透過提高價格緩解經濟壓力的目標相沖突,這或許是雙方遲遲未能達成一致的另一個原因。

回顧「西伯利亞力量1號」專案的談判歷程,也曾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拉鋸戰。此次「西伯利亞2號」專案的談判出現波折也在情理之中。

中俄雙方都深知,合作共贏才是長久之計。相信雙方會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積極尋求利益交匯點,最終達成的協定。

西方媒體試圖挑撥中俄關系的圖謀註定不會得逞。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西伯利亞2號」專案必將順利推進,為兩國關系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中國始終秉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與世界各國開展交往。 「西伯利亞2號」專案談判過程中出現的插曲,只是中俄雙方在維護自身利益、尋求合作平衡點過程中進行的正常對話。

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專案最終能夠克服困難,順利落地,為兩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