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仁愛礁受挫,菲律賓向美國訴苦,但美方回應令菲失望

2024-07-19國際

在最近仁愛礁的對抗中,菲律賓遭受了嚴重的挫敗,其船只損毀且人員受傷,面對中國海警的堅不可摧,可謂傷痕累累。面對這種局面,馬科斯政府迅速向美國尋求支持,期望得到實質性的幫助。但美國國務院的回應令菲方大為失望。

(仁愛礁近日發生激烈對峙,涉事中國海警與菲律賓船只)

在新聞釋出會上,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表示「美國與菲律賓並肩站立」,但在提到1951年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時,米勒只談到了該條約的第四條,指出對菲律賓武裝部隊、公務船只或飛機,包括海岸防衛隊的船只或飛機的任何武裝攻擊,都可能引發共同防禦的情況(即第五條)。但面對記者追問是否將中國海警的水炮和碰撞行為視為「武裝襲擊」,米勒中斷了記者,拒絕明確立場,這一點顯而易見。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美菲共同防禦條約】:

(菲律賓船只的艦橋擋風玻璃遭水炮擊碎)

該條約規定,任何在太平洋區域的武裝攻擊都可能威脅到一方的和平與安全,雙方可宣布根據本國憲法程式采取行動,回應這一共同威脅。所有相關的武裝攻擊和回應措施都必須立即向聯合國安理會報告,最終行動需要安理會采取必要措施以重建或保持國際和平與安全後才決定。

註意,條約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回應措施」的具體內容,而且設定了一個前提條件,即須等待安理會已經采取了必要的行動。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具有否決權,這使得【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對中國來說基本上是形同虛設。

實際上,若美國認為有必要采取軍事行動,它不會受到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約束。

#深度好文計劃#(受水炮攻擊的船上,菲律賓西部軍區司令阿爾貝托·卡洛斯手指受傷)

因此,美國是否會在南海支持菲律賓對抗中國,以及采取何種手段,取決於多個因素:中國的力量、展示的決心、國際局勢以及美國能否從中獲得戰略利益。

只有中國的力量足夠強大,並且表現出堅定不移的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讓國際形勢對中國有利、使美國發動戰爭的成本過高而收益有限,美國才會不敢在南海采取實質性行動。在這些條件中,前兩個最為關鍵,也是中國最擅長的方面。

美國的南海政策目的是透過挑撥中國與四個南海鄰國以及東盟的關系,使這些國家成為反華的「炮灰」,分散中國的軍力和註意力,以便在台海沖突中無法全力以赴應對美日等國的挑戰。目前,除了菲律賓稍顯配合外,其余南海鄰國和東盟成員國大多傾向於與中國保持友好合作。

過去幾年,美國對菲律賓在南海的支持主要表現為:

1. 透過合作協定提供情報,使菲方能夠安排船只入侵中國海域,盡管如此,由於中國強大的情報網絡,菲方未能成功執行任何「偷襲」。

2. 透過所謂的「透明戰略」,讓美西方媒體和菲律賓媒體對中國的行動進行片面報道,制造「中國霸淩」菲律賓的輿論壓力,需要中國及時公開事實真相,加強國際宣傳。

3. 透過捐贈和銷售裝備,組織聯合演習和提供訓練,提升菲律賓軍力,盡管如此,菲律賓的軍力仍無法與中國匹敵。

4. 組織「盟友」在南海進行「自由航行」和軍事演習,加強菲律賓的底氣,盡管對中國無效,中國從未被嚇倒。

最近,美軍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已進入南海,盡管靠近仁愛礁,中國海警的行動依舊堅決,顯示不畏美國幹涉。美國透過【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雖畫給菲律賓一個大餅,但在實際對抗中,菲律賓只能自行承擔後果。美國的策略是雙管齊下,透過脅迫和慫恿菲律賓在南海對中國采取行動,但這只會導致菲律賓承受所失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