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沖刺時刻,發生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事情,拜登給哈裏斯挖坑之後,一直支持民主黨的媒體也紛紛改了態度,宣布將保持中立。這一變化引發了廣泛的關註和討論,尤其是在當前選情撲朔迷離的背景下。那麽,拜登究竟引發了怎樣的爭議?這些媒體的中立又意味著什麽?
先來說說現狀,今年的美國大選可謂波瀾起伏,杜林普在「刺殺未遂」事件後東山再起,而拜登的退選更是讓局勢撲朔迷離。如今,在關鍵的搖擺州,杜林普與哈裏斯的支持率不分上下,互有勝負,幾乎沒有顯著的差距。然而,意外總是在不經意間來臨,拜登的一番「垃圾」言論,便為杜林普提供了攻擊的絕佳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幾天前,美國喜劇明星東尼·辛奇克利夫在杜林普的集會上調侃波多黎各,稱其為「垃圾島」,拜登隨後回應稱「波多黎各不是垃圾島,杜林普的支持者才是」。這番話瞬間引發軒然大波,杜林普也迅速反擊,身穿環衛工作服,鉆進垃圾車,向公眾展示他與「垃圾」的幽默互動。隨後,他在威斯康辛州的集會上更是大聲疾呼:「2.5億美國人不是垃圾!」這一幕無疑為杜林普的競選增添了不少看點。
此時,哈裏斯在這場混戰中卻顯得有些被動。她試圖與拜登拉開距離,但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在「疏遠拜登」和「樹立自我」之間找到平衡,實屬困難。為了應對這場風波,哈裏斯在10月30日的活動中,呼籲美國人「停止互相指責」,並將註意力轉向杜林普,試圖在風暴中穩住自己的船只。
然而,哈裏斯的舉動並未能有效轉移公眾的註意力。相反,她的言論被解讀為對自己立場的不堅定。這種模糊的態度,讓選民難以清楚地認識到她的政治立場和未來的願景,進一步加深了她的困境。
另一邊,還有一件事值得關註。當地時間10月28日,華盛頓郵報突然宣布不再為任何一位候選人「背書」,這一決定令其數萬名讀者感到震驚,短短幾天內就有超過20萬人取消訂閱。按照其創始人的話來說,這只是要「回歸初心」,不過這一說法幾乎沒人買賬。畢竟,數據來看從1960年開始,華盛頓郵報就堅定支持民主黨,即使是民主黨最艱難的1984年,列根在50個州贏了49個,華盛頓郵報依然支持蒙代爾到了最後。
當然,也不止華盛頓郵報一家,例如洛杉磯時報和甘尼特媒體公司等也紛紛宣布此次不支持任何一位候選人。不過,今年的支持者宣布「中立」,其實也就等同於「跳反」,顯然,這些媒體此舉是對選情的某種判斷,也反映了民主黨內的緊張局勢。除了媒體,民眾的關註點也值得在意,民調數據顯示,近八成的選民對大選後的暴力事件感到擔憂。
雖然哈裏斯如今遭受著重重挑戰,不過,這也不意味著杜林普勝券在握,畢竟,後者的言論已引發過多輪社會動蕩。在這種背景下,哈裏斯和民主黨還是需要找到一個清晰而有力的契機和抓手,才能打破這種僵局。
當然,從宏觀角度來看,民主黨面臨的挑戰並不僅僅是選票的問題,而是如何在內部團結、向外部展示出強大的競爭力。尤其在失去了媒體的月台後,如何在短時間內自救,可能是哈裏斯接下來需要重點關註的話題。
總的來說,不論結果如何,這場選舉無疑將成為美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民主黨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天內,調整策略、堅定立場,才能迎接挑戰。無論哈裏斯能否成功突破,都將影響未來的政治格局,於我們而言,只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