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從山巔之國到如今的民不聊生,為什麽美國黃金年代無法重現?

2024-10-30國際

拜登於費城獨立大廳發表了一場罕見的演講,其言辭犀利,猶如一把雙刃劍,將美國的黨派之爭描繪成一場激烈的對抗,不再是簡單的內部矛盾,而是上升到了敵我之間的生死存亡之爭。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強烈的對立情緒,將杜林普的支持者標簽化為叛亂分子,仿佛置身於一場政治風暴的中心,其言辭之激烈,讓人不禁想起歷史上有名的國會縱火案後的希特勒演講情境。

本文是美國衰落全紀實/共濟會檔案的第177篇【光明會檔案8:上個世紀的帝國極盛期與美利堅國運的中衰詛咒】作者為中國生產力學會策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華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張原同誌。

重塑輝煌之路:為了深入探討美國的劇烈衰落現象,我們必須從它那個獨具魅力的黃金時代說起。回首上個世紀的二十年極盛期,那時的美國仿佛站在了世界的巔峰之上,展現了一個物質生產極度繁榮、人民生活品質卓越、社會文明高速發展的壯麗畫卷。在這裏,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希望。

在一個典型的美國工人階級家庭裏,丈夫就像家庭的經濟支柱,憑借在工廠中的辛勤勞動,雖做著普普通通的工作,卻能維持整個家庭的優渥生活。他的貢獻使得全家能夠住在寬敞的大別墅裏,擁有三輛大排量的燃油車輕松停放於車庫之中,門前的草坪更是維護得井井有條,一派繁榮景象。

每天下班後,全職媽媽如藝術家般精心調配著晚餐的每一道菜肴,讓家的味道在餐桌上彌漫開來。家中的男主人總是幸福地接受妻子的呵護,每天都沈浸在衣物的舒適與新鮮感中,因為他無需關心衣服的洗滌問題。這裏的社區文化傳承良好,家家戶戶其樂融融。鄉村安全穩固,縣治廣散新風,即使身處喧囂世界之中也能感受一絲平靜,就像是五六十年代的舊夢和新世紀的期許,在現代的美國生活背景下生動展開,繪出一幅溫馨的社區圖景。

那個年代,普通的美國民眾只要心懷夢想、勤勞肯幹,就能觸摸到那個夢想中的豐衣足食的生活。這種生活的舒適度在當時極為常見,仿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只要用心,便可以與美國的繁華共存。然而現今的美國卻不再是如此,那種舒適的生活仿佛已經漸行漸遠。即便是在好萊塢影視作品中,這種變化也展現得淋漓盡致。白左控制的影視界,將美國人過得不如父輩和祖輩的生活現實,展現得愈發鮮明。現代美國人的生活中,已經難以再現父輩和爺爺輩的昔日輝煌。

在美國國民動漫【辛普森一家】的描繪中,盡管其中偶爾點綴著一些被光明會潛移默化影響的元素,這些元素似乎有意地植入了一些猶太人所推崇的集體無意識的新秩序理念,比如另類飲食文化、角色轉換以及變裝皇後的元素等,這些看似帶有「政治正確」的描繪在不經意間觸及了美國社會的某些深層次心理。然而,在這些元素背後,核心依然維系著家庭本位的新教保守主義傳統價值觀,表現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理想。因此,這部作品仍值得人們偶爾欣賞,去洞察當代美國的價值觀。最近的一部劇集——第33季終集第22集中,創作者巧妙地透過巴特妹妹麗莎的口吻,捕捉到了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初的美國民眾的真實心聲。這部動漫既揭示了民眾內心深層的矛盾和憂慮,也展現出一種面對未來依然對家庭和社會保有希望和理想的積極態度。

在二戰結束後美國1946年-1964年的極盛期內,普通人只要勞動就能過上美好的生活,蠢漢懶漢如巴尼、老謀子和侯默也能賺到很多錢,大量產業工人形成了美國的中產階級。

面對美國總統列根實施的供給側暴政與大減稅政策(相關內容詳見前文),歷史的波瀾變得愈發激蕩。在列根時代,供給側經濟學成為主導,企業利益被高度強調,而人文關懷逐漸淡化。隨著列根廢除部份稅收,尤其是所得稅的大幅減少,貧富差距逐漸擴大。這分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美國社會的「分裂」:富人日漸富庶,而普通職員的日子卻越過越艱辛。他們中的許多人的收入逐年下降或停滯不前,甚至在新興國家的競爭壓力下失去了工作的機會。失業潮湧現,這些失業者們驚恐地意識到美國的輝煌或許已經開始走向黯淡,一個時代的轉折——美國的衰落已經悄然開啟。這一切的變革都在歷史的浪潮中洶湧前行,展現出一幅別樣的畫卷。

隨著共濟會和光明會的陰謀核心、洛克菲勒家族資助的芝加哥學派徹底主導美國經濟發展理論,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產階級數量大量萎縮並返貧。

上一代人高中學歷就能找到的工作到如今需要博士學位,而沈重的學費貸款壓垮了許多美國年輕人,他們的第一份工作往往薪金不高,在維持自身生活之余剩下的錢就只夠交房租或者交醫保中的一項。

昂貴的學貸壓垮了美國年輕知識分子的脊梁。

在美國,醫療價格猶如高昂的山峰,讓無數年輕人望而卻步。那些沒有醫保的年輕一代,在病痛面前束手無策,他們只能在藥店裏尋求短暫的安慰,依靠止疼片來應對難以承受的痛楚。這種現象導致了大量的年輕人對止疼藥物產生依賴,甚至引發了日益嚴重的毒品問題。合法的猶太家族在美國涉足毒品交易,醫生也似乎被卷入其中,成為了這場悲劇的推波助瀾者。普通民眾的生命仿佛被無情榨幹,而背後的普渡制藥公司如同吸血的巨獸,肆意妄為,卻無人能夠制約。

美國的衰落之劇烈,觸動了黃金時代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的心弦,他們與新教白人群體共同構成了MAGA的重要力量。他們毫無保留地支持那些拒絕「政治正確」、主張持槍自由以及對待氣候變遷持懷疑態度的民粹主義候選人,沒有任何理由,最終促成了非建制派的杜林普登上政治舞台。

一去不返的根本原因

美國的黃金年代為何一去不復返?美國夢中的生活方式到底還能不能再次出現在地球上?今天本文將從全球工業化和產業分工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解讀。

張原同誌認為,美國之所以在極盛期之內能夠取得極高的發展成就,令絕大多數美國人過上了十分幸福的生活,是因為在二戰結束後的前20年間,美國幾乎是地球上唯一一個產業鏈完整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歐亞各國的生產力和工業基礎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戰勝國法國和戰敗國德國幾乎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的英國制造業開始一蹶不振,逐漸失去了制造重型轟炸機等國之重器的能力,遠東唯一的工業國日本因本土遭到美軍轟炸,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工業基地。

在戰爭中傷亡最多的蘇聯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短缺,靠著德國的戰爭賠款和對德國、日占滿洲的機器器材掠奪才在10年後緩過元氣。

也就是說,在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那段歲月裏,在全球的所有工業國幾乎都被戰爭打爛的情況下,美國成為了這個星球上唯一的工業大國,所有的國家都需要進口美國的工業制成品維系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

也就是說,在戰前由帝國主義國家英美德俄法日意西等國共同分配的全球經貿蛋糕,在戰後成了美國人一家獨大的囊中物。

在一個全城都感染了各種疾病的城市中,只有你一家醫院,你想不賺錢都難。

在一個所有市民都成了乞丐的城市裏,唯一的大戶人家裏的傭人和雜工日子過得比乞丐鄰居們好很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也就是說,美國在戰後前20年的黃金時代並不是由什麽制度優勢、道路正確、決策遠見之類的河殤派捏造的理由而造就的,而是由於碰巧在一個全球都被打爛了的時代裏,作為唯一一個戰火沒有被燒到本土的工業大國,碰巧壟斷了一整個時代的全球市場而已。

不然的話,為什麽美國還是同一個美國,但是在進入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西方國家先後完成了戰後的重建重塑了本國的工業體系並開始在全球市場上與美國競爭後,美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呢?

答案很簡單,競爭出現了,大家都開始在占據超額利潤的產業鏈上遊動美國的飯碗,歐洲和日本開始在技術上入美國的關了。

不要忘了,這些二戰中的戰敗國在戰後雖然其硬實力看上去遭到了重大的削弱,但其軟實力尚在,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即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工程師群體,依然在這些戰敗國大量存在。

因此,當已經不是地球獨一份的美國制造開始於70年代遇上日本制造、德國制造的充分競爭後,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就開始日益萎縮。

到了80年代列根的供給側改革和金融立國的政策出台後,美國本土的制造業進一步向海外轉移,並於2010年左右徹底完成了美國在中低端制造業的去工業化,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降低,失業、貧困和暴力犯罪開始在銹帶州蔓延。

杜林普上台後開啟了自羅斯福新政後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執行幹預的第二次高潮。在美國這個自由放任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家,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幹預向來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杜林普的撥亂反正希望美國制造業復壯的舉措中的相當一部份被拜登繼承了下來,但此類舉措對美國制造業回流本土的助力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在這片以有產階級為主導的美國土地上,政治的力量無法改變資本的流向。隨著全球化的浪潮,資本家們天生就會尋找成本最低的地方紮根生產。拜登政府深諳此道,他們學會了與資本家對話的金錢之道,推出芯片法案,以千億美元的補貼滋養美國本土的尖端制造業。然而,他們的策略遠不止於此。他們積極推動產業供應鏈的轉移,引導那些受美系資本控制的跨國公司,對於那些不願回歸美國本土的生產制造環節,將其訂單和生產基地轉移到越南、墨西哥、印尼等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這樣的舉措旨在削弱競爭對手在全球制造業的霸主地位,確保美國的產業領導地位不動搖。

這也就是美國目前正在力推的對華硬脫鉤的深層原因,這場對華硬脫鉤不是我們想要的,而是美國挑起來的。

重塑美國黃金時代的輝煌,已成為決策者共同的願景。跨越黨派紛爭,以重塑曾經的經濟輝煌為核心施政方針。決策者力圖打壓競爭對手,並巧妙運用政策杠桿將更多就業崗位引回本土,來復興美國經濟新局面。這一過程已經開始顯現效果。

對此我們必須警醒,深入認識其潛在威脅,並積極應對,全力抵制這一策略在全球範圍內的推行。否則,我們的黃金時代可能會消逝,我們已經取得的發展碩果也將面臨失去的風險。我們必須以堅定的決心和行動,捍衛我們的成果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