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歐盟委員會候任高級官員們送出了書面聲明,計劃在未來的五年時間裏繼續對華采取強硬的貿易立場。而在這之前,歐盟委員會透過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關稅的最終投票,決定在十月底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征7.8%—35.3%的關稅。自此,這不僅標誌著歐盟向貿易保護主義的錯誤方向邁向了實質性的一步,也意味著中歐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對中國采取貿易措施,對歐盟自身而言,難道是有好處的嗎?要知道,中國和歐盟分別是世界上第二、第三大經濟體,兩者的經濟體量相當,經濟結構互補。可以說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下,這些年來中歐經濟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絲毫不誇張,中國是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如果對中國豎起貿易壁壘,必然會更大程度的傷害歐盟自身。
既如此,歐盟為什麽要這麽做?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內部在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從投票的結果就可以看到,共有10國贊成,5國反對,另外12個國家則是投下了棄權票。以德國為代表,近半數的歐盟國家其實是不贊成歐盟對華貿易采取措施的。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歐洲和德國的一個關鍵部門來說,與中國打貿易戰是弊大於利的。或許也是因為歐盟內部存在巨大的分歧,即便歐盟委員會就投票結果透過了加征關稅的決定,但歐盟委員會的官員還是表示,歐盟仍然願意與中方繼續談判,以尋求替代解決方案。
也就是說,歐盟並非是很情願跟中國對著幹,他們並沒有完全下定決心要升級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至於為何還是打算在未來繼續對華采取強硬的貿易立場,我們不排除這背後有美國的影子。此前,美國在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後,一直想盡辦法希望歐盟也能夠加入圍堵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陣營。表面上,是出於為歐盟著想,但真要說起來,拉歐盟入夥才是其真實用意。拜登政府自上台後,就開始不斷拉攏世界上的國家與中國對著幹。歐盟自然也在美國拉攏的名單中。
要不然,歐盟為什麽要跟中國作對?中歐之前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更沒有根本利益沖突,合作才是共贏。說到底,是美國不樂意看到中國好,也不樂意看到中歐合作。所以,在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決的背景下,歐盟需要美國提供安全保障,在對華關稅問題上自然也就不敢輕易對美國說「不」。至此,我們必須認清美國的真面目,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用實際行動告訴美國,中國的發展是勢不可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