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朔爾茨訪華|那些隨訪德企與中國「緣分」不淺,未來合作可期

2024-04-14國際
德國總理朔爾茨4月14日抵達重慶,開始了他為期三天的中國之行。此次隨他來華的除了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還有眾多德國知名企業組成的商業代表團。據報道,隨團企業高管名單包括西門子、科思創、巴斯福、福伊特、DHL、蔡司、寶馬、蒂森克虜伯、梅賽德斯-奔馳、大眾、拜耳等。
2024年4月14日,重慶,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重慶。視覺中國 圖
中國德國商會華東及華中地區執行董事兼董事會成員馬銘博(Maximilian Butek)在4月10日舉行的一場記者見面會上表示,預計德中雙方將討論新能源汽車、恢復兩國溝通機制、政府采購待遇、數據跨境和「產能過剩」等多方面的議題。
俄烏沖突爆發後,德國經濟受到較大沖擊,2023年德國GDP收縮了0.3%。因此,德企紛紛將投資目光聚焦中國市場,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創歷史新高,總額近120億歐元。【南華早報】今年1月的一篇報道稱,據中國德國商會1月24日釋出的【2023/24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在中國增加投資,畢竟中國市場的吸重力太大,讓人難以放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認為,德國總理訪華歷來有企業隨團的慣例,這反映出德國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此次德國企業訪華的一大重點是要抓住中國數碼轉型和綠色轉型的機遇,繼續擴大對華投資,使德國產品在中國市場更具競爭力。
細細梳理一下此次隨朔爾茨來華的那些企業與中國的「緣分」,能讓我們對中德經貿聯系與未來合作的發展空間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寶馬、奔馳和大眾:想把更多電動車賣到中國
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三家德國車企——寶馬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和大眾,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其中,大眾汽車股份公司是第一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汽車企業,1985年,大眾與中方合資組建上海大眾。一年後,梅賽德斯-奔馳進入中國。寶馬則稍晚,到1994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對這三家車企而言,中國都是重要的市場。中國是大眾最大的市場,每年約40%的大眾汽車交付至中國。2023年,大眾集團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共交付車輛323.6萬輛。寶馬則穩居中國大陸豪華車市場銷量第一名。2023年寶馬集團在中國市場銷售了824932輛寶馬和MINI汽車,同比增長4.2%。梅賽德斯-奔馳2023年在中國的銷量占其全球總銷量35%以上。
除了市場份額外,中國也是這三家車企研釋出局中的重要一環。寶馬在中國擁有除本土外的第二大研發網絡。大眾在研釋出局上提升自身研發能力的同時,還與中國本土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系,例如,大眾的軟件部門正攜手地平線、中科創達等中國科技企業,將新技術快速套用於大眾集團的新產品中。
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近日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則介紹道,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本土研發並不僅僅服務於中國市場,同時也是其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一環,在華創新成果正在增強公司的全球競爭力。2022年,奔馳先後與遠景動力和騰訊在電池、雲端運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開展合作。
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 視覺中國 圖
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不斷開拓市場,德國車企也想將它們的電動汽車更多地賣到中國。據新華社報道,在2023年的上海車展上,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曾表示,中國將是寶馬創想和開辟未來的先鋒市場。據寶馬集團官網數據,去年前9個月,寶馬純電動車型在中國銷量同比增長兩倍,達69603輛。另據中新網訊息,寶馬目前已宣布,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將從2026年起為中國客戶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而非從德國進口。此外,寶馬還擴大了位於沈陽的研發中心規模,將在中國投資開發和生產新一代電動汽車使用的高壓電池。
【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稱,大眾的ID.3目前已成為中國市場最暢銷的純電轎車之一。2023年,大眾在中國市場交付的純電動汽車約19.18萬輛。據環球時報援引德國【商報】稱,與地平線公司的合作有助於大眾在電動汽車的軟件和數碼化方面獲得競爭力。而大眾的「2030目標」的三大支柱之一即「加速純電動產品攻勢,進一步開拓中國的細分市場」。
而在奔馳公司預定於2025年舉行的新電動車促銷活動,將以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中國為中心。另據中新網報道,梅賽德斯-奔馳最近已獲歐盟委員會批準,與華晨寶馬在中國成立合資企業,營運超級充電網絡。至2026年底,該合資公司計劃在中國建設至少1000座具備先進技術的超級充電站,約7000根超充樁。
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此舉遭到了眾多德國車企的反對。奔馳董事會主席康林松今年3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長遠來看,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將有助於歐洲汽車制造商生產出更好的汽車,並說保護主義「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康林松的呼籲代表了一部份德國車企高管的聲音。
蒂森克虜伯:保持對華投資,聚焦綠色轉型
蒂森克虜伯在中國的發展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蒂森克虜伯行政總裁米格爾·洛佩茲近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介紹道,蒂森克虜伯在華擁有20多家營運公司,業務涉及汽車、能源、機械制造、化工、冶金、水泥,以及航空材料服務等多個行業,「中國可以說是我們除德國本土以外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近年來,我們也在華保持著持續投資的態勢」。
蒂森克虜伯行政總裁米格爾·洛佩茲
洛佩茲還提到了上個月在北京參加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表示蒂森克虜伯將綠色轉型視為最重要的戰略之一,「2022年,我們已經與多家央企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希望在未來共同推動綠色產業鏈上下遊的緊密合作」。
據新華社的報道,蒂森克虜伯已與多家中國企業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共同努力推動未來氫產業鏈的合作。
根據中國經濟觀察網的報道,蒂森克虜伯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高巖認為,透過產業鏈上下遊各個環節共同努力, 蒂森克虜伯攜手與中國能源、工業領域的領軍企業形成綠色發展「共同體」,共同引領並推動能源和工業的高質素發展。
洛佩茲則表示,良好的中德雙邊關系對企業間合作至關重要。盡管疫情和地緣政治等不確定因素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挑戰,蒂森克虜伯仍然堅信中德交流的重要性,並將進一步拓展公司在華業務。
拜耳和西門子:願將更好的醫藥產品和服務引入中國
拜耳和西門子都是早在19世紀就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德企。如今,作為制藥及化工跨國集團的拜耳,其「明星產品」阿司匹林、力度伸,先進的影像診斷器材和防治害蟲的解決方案在中國市場受到歡迎。西門子與中國則在醫療領域開展了深入合作。
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江維介紹,在醫療健康領域,拜耳將加速創新藥物引入中國市場,提升公眾健康素養。此外,拜耳還在農業領域致力於透過創新商業模式加速中國數碼化農業布局,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江維 新華網 圖
據中新網報道,近年來,西門子不斷「加碼」在華投資。比如,新增11億元人民幣投資,擴建西門子成都數碼化工廠;在深圳建立運動控制業務研發創新中心和數碼科技公司;在蘇州成立西門子長三角人工智能共創實驗室等。今年3月,昆山市與西門子醫療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將攜手在醫療器械產業發展、數碼化醫療、醫療科技創新轉化、醫療人才培養等方面共同努力,共建「區域醫療創新與賦能中心」,推動昆山建設國際一流的高端醫療科技及服務配套體系。
西門子醫療全球行政總裁孟天齊去年存取上海時表示,願將更好的醫療產品和服務帶到中國,將中國團隊的創新成果帶給世界,努力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西門子醫療全球行政總裁孟天齊
巴斯夫、福伊特和科思創:助力中國綠色轉型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和【南方都市報】報道,2018年,巴斯夫宣布在廣東湛江建設一體化生產基地,預計至2030年投資總額將高達100億歐元,由巴斯夫獨立建設營運。這不僅是巴斯夫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投資專案,也是中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企業「第一例」。2022年9月,該基地首套裝置已正式投產,每年將生產6萬噸工程塑膠化合物,以服務於汽車和電子行業。
從1885年進入中國市場,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已逐步成為中國化工領域重要的外商投資企業。如今,大中華區已成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巴斯夫大中華區總裁樓劍鋒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市場機遇和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與巴斯夫以化學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助力零碳經濟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巴斯夫將亞太研發中心設在中國。
巴斯夫大中華區總裁樓劍鋒
而以水電作為其核心業務之一的福伊特,也在中國的綠色轉型行程中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據福伊特中國地區官網「福伊特在中國」介紹,福伊特為中國前十大水電站中的八座電站提供了水輪機/發電機組。截至目前,福伊特向中國55個水電站提供了200台機組,總裝機容量超過66000MW。而水電將為中國達成到2060年實作碳中和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福伊特水電亞太區行政總裁龍傑文不久前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時表示,福伊特水電在全球有五個研發中心,其中一個就在上海。此外,福伊特與中國企業還攜手在非洲、亞洲等多個國家建立了水電專案。
福伊特水電亞太區行政總裁龍傑文
德企科思創則在光伏領域與中國企業協同創新、合作共贏。中國是科思創的全球重要市場。據經濟觀察網和中國能源網報道,去年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科思創與五家中國光伏行業產業鏈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正式啟動光伏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創新平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研究員劉正新表示,將與科思創保持密切合作,圍繞迴圈經濟、零碳排放等課題,為光伏領域註入活力,為中國綠色轉型和社會發展不斷努力。
科思創塗料與膠粘劑事業部亞太區高級副總裁高阿南(Anand Khot)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看好中國的光伏領域,會繼續加碼開發,擴大生產,服務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DHL: DHL快遞中國區走在全球前列
DHL是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物流企業之一,一直參與並受益於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過去30多年,DHL持續在中國市場投資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和國際快遞服務網絡。據新華社報道,2023年,DHL快遞在華物流基礎設施投資總額超過3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改擴建和升級多個重要口岸設施,加密洲際直航貨班,以及持續推進清潔營運等。
視覺中國 圖
據德國之聲報道,DHL公司董事長阿佩爾表示, DHL的優勢在於多年的經驗、廣泛的業務基礎以及經驗豐富的經理層,他們了解中國文化,能夠將中國和世界聯系在一起。
DHL全球行政總裁蔣明燊今年3月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在物流車隊電氣化轉型方面,DHL快遞中國區走在全球前列。中國區氫能源卡車車隊近日正式投入營運。他還期待與中國夥伴共同探索在無人機商業服務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去年進博會期間,DHL快遞中國區行政總裁吳東明接受了人民網的專訪時說,「中國不僅是DHL快遞的重要市場,也是我們實作可持續、高質素發展的重要引擎。」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陳禎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