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仁心閃耀 愛無國界——陜西醫療隊跨越山海構築中非友誼橋梁

2024-08-27國際
「對於在蘇丹將要面臨的困難,我毫不畏懼,因為祖國是我強大的後盾!我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務,將心中大愛奉獻給蘇丹人民!」2014年9月26日,第31批援蘇丹中國醫療隊隊員、鹹陽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劉強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國雖有界,醫者無疆。陜西作為全國首個醫療援助蘇丹的省份,於1971年4月派出第一批醫療隊;在中國與馬拉維建交後,陜西又作為全國首個援助馬拉維的省份,於2008年6月派出第一批醫療隊。陜西是較早承擔國家援外醫療任務的省份之一,53年來,陜西省共向蘇丹及馬拉維派遣醫療隊48批1298人次,向瓦努阿圖派遣援外醫療隊6批45人次,開展蘇丹「光明行」和馬拉維「婦幼健康工程」等短期援助專案,以及蘇丹和馬拉維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專案。截至2024年7月底,陜西援外醫療隊在蘇丹、馬拉維累計診治門診患者847.06萬人次,救治住院患者45.94萬人次,實施手術25.34萬例。
半個多世紀以來,陜西醫療隊跨越千裏,克服重重困難,用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非洲人民送去生命的希望與溫暖。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他們既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是傳遞情誼的友好使者,他們的身影,成為中非友誼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跨越千裏 遠赴他鄉為眾生
2013年8月,鹹陽市中心醫院的劉強作為中國第31批援蘇丹醫療隊中的一員,踏上了前往蘇丹的征途。初到蘇丹首都喀土穆,眼前的景象超乎他的想象。高樓稀少,到處是矮小簡陋的房屋;街道上,老舊的出租車和驢拉車並存,顯得格外蕭條。更令人難以適應的是炎熱的天氣和頻繁的停電,這些都給醫療隊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面對這些困難,劉強從未退縮。「中國在蘇丹的援助工作已歷經半個世紀,五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援外醫療隊員堅守崗位。甚至在五十年之前,許多前輩們的生活條件比我更為艱苦,他們能夠堅持,我又有何理由不能堅持呢。」劉強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更加堅定了要在這裏發光發熱的決心。他和隊員們一起,努力調整心態,積極適應環境,迅速投入到緊張且艱巨的醫療工作中去。
對於缺醫少藥的困境,劉強憑借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術,透過手法復位、鋼絲固定等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成功治療了多例骨折患者。
在蘇丹工作期間,劉強先後在恩圖曼醫院、達馬津友誼醫院和阿布歐舍中蘇友誼醫院等中國援建的醫院工作。由於當地醫療設施不完善,為了確保手術盡量在無菌環境下開展,手術室內不能開風扇,劉強時常頂著四五十攝氏度的高溫做手術。在完成一台手術之後,脫下手術衣的那一刻,劉強才能感受到些許涼爽,原來,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服。
「我們不能因為遇到困難、條件受限或諸多不便,就放棄我們的工作,畢竟病人始終需要得到救治。」由於蘇丹的交通不便,劉強時常會因許多輾轉而來的病人而臨時安排手術,忙起來的時候,不僅顧不上吃飯,做完手術後的劉強甚至會因長時間的勞累,只能手扶著腰一跛一跛地走回宿舍。面對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劉強卻沒有退縮。在他看來,每位患者對其生命的托付都令他感到責任重大,唯有盡快為他們解除病痛,使患者早日歸家,才是對這份信任的最佳回應。
有一次,劉強正在進行一台手術的收尾工作,突然接到急診科緊急求救。他迅速處理完手頭的工作,未及換下手術衣便直奔急診科。抵達後,劉強發現患者的下肢皮膚大面積缺損,且伴隨足踝粉碎性骨折,情況十分危急。
面對醫療資源有限的挑戰,劉強冷靜應對。他首先指揮團隊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補液輸血以維持生命體征。隨後,他詳細審視了患者的X光片,發現足部有多達五處骨折,但手術器材僅有兩根鋼針可用。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劉強創造性地利用這兩根鋼針,將它們精心剪裁成多段,成功固定了五處骨折。同時,他還借助外固定架穩定了小腿骨折,並妥善處理了皮膚傷口。
手術完成後,患者的肢體得以保全,這一結果讓在場的醫療團隊成員和蘇丹民眾都感到驚喜和欣慰。當劉強推著患者走出手術室時,門外聚集的蘇丹百姓歡呼雀躍,表達了對中國醫生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那一刻,劉強也被眼前的場景深深觸動,作為醫者,他享受到了成功治療患者的喜悅。
「我們每一個援外隊員都盡自己所能,利用所有可行的資源和條件,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各種困難,以滿足當地居民在醫療和疾病治療方面的需求。我覺得我們做的這一切太有意義了。」劉強說。
劉強在他的援非日記中寫道,在他所處的遠離城市的農村醫院中,每天都有許多門診患者前來就診,靠的就是老百姓的口口相傳和好評,而努力治好每一名患者是醫療隊延續這種信任的血脈,是中國醫療隊、中國醫生良好的形象深深植根在蘇丹百姓心裏的根基。
兩年的援蘇丹經歷讓劉強深刻體會到了中非友誼的深厚和珍貴。他親身見證了中國醫療隊在蘇丹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也感受到了當地百姓對中國醫生的尊敬與感激。在他看來,這段經歷不僅是一次職業生涯的歷練和成長,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和昇華。
如今,劉強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他與蘇丹人民結下的深厚情誼卻永遠留在了他的心中。他表示,「我依舊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次踏上蘇丹這片熱土,盡己所能為當地人民貢獻更多力量,履行一位醫生應盡的職責。」
不辱使命 醫者仁愛譜贊歌
2018年10月,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郭永作為隊長,帶領第34批援非醫療隊踏上了前往蘇丹的征程。初抵蘇丹,幹燥炎熱、紫外線強,氣候環境的惡劣讓隊員們備受煎熬。語言交流的障礙,如同橫亙在醫療工作前的巨石。而當地醫療條件的欠缺,更是給醫療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然而,郭永並未被這些困難所嚇倒。作為隊長,她挺身而出,對醫療隊進行了整體的統籌協調。「作為隊長,平平安安地把隊員帶出去,再平平安安地帶回來,我的任務就算完成了。」這是郭永的心聲,也是她一直堅守的信念。
為了保障醫療隊人身財產安全,她制定了點名制和夜查房制;為了防止傳染性疾病,她帶領大家清汙水、滅蚊蟲……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隊員們在蘇丹期間無一人感染瘧疾及其他傳染病,這是令她最為驕傲的事。
郭永不僅關註隊員們的生活和安全,更註重醫療工作的開展和推進。蘇丹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幹燥炎熱,白內障及眼表疾病高發。了解到這樣的情況,醫療隊在當地開展了「白內障復明工程」,為當地貧困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手術,期間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讓盡可能多的當地民眾受益,手術團隊不辭辛勞、加班加點工作。
在阿布歐舍醫院,病員量極大,眼科醫生上午診療大量門診病人,中午12點才能進手術室,持續工作到深夜,最多的一天完成20台手術。該項工程共為蘇丹159名貧困白內障患者無償提供手術治療,幫助他們重見光明。
在援外的一年間,郭永帶領的第34批援非醫療隊累計接診患者56606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210人次,完成手術4795台次。
作為第一位援蘇丹醫療隊專職女隊長,當被問及為什麽會主動申請前往蘇丹時,郭永表示,希望透過親身參與援外工作,從實踐中汲取更多經驗,在將來動員更多同事投身援外工作時,能夠以親身經歷作為最有力的動員詞。
郭永和她的隊員們,以勇敢、擔當、仁愛,在蘇丹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們用行動詮釋了醫者的使命,用奉獻書寫了大愛的篇章。他們的故事,將永遠激勵著所有的「白衣天使」們,為世界的健康與和平,不斷前行、不懈努力。
堅守信念 醫者仁術暖人間
「5次共8年多的醫療援外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我的職業生涯近三分之一時間是在蘇丹度過的。當地淳樸的民風、老百姓對中國醫生的認可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憶。」西安市中心醫院主任醫師於永亮感嘆道。
2007年,於永亮初到蘇丹時,位於首都喀土穆阿布殊醫療點已經積累了很多患者急待就醫。剛下飛機,未做整頓,他就匆忙趕往140公裏外的醫院。第一天就做了14台「痔瘡」手術,這手術量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
隨著工作的深入,於永亮發現,病人都病得很「重」,各種大的「瘤子」,在國內很少見,在這裏卻很常見。在第三次援蘇丹的時候,於永亮遇到了一位巨大「甲狀腺腫」患者,因為技術精湛和價格低廉,所以這位患者選擇驅車奔波三日由達爾富爾地區到達阿布殊醫院。
甲狀腺的血運豐富,且下面緊挨著就是氣管,若有不慎,會引起大出血或氣栓形成,或是氣管塌陷引起窒息。手術之危險,救治環境之簡陋,於永亮進行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在與當地醫生商量並仔細研究後,制定了嚴格的手術方案。術後,這位患者恢復很好,很快可以正常吃飯、說話。於永亮懸著的心也終於落地。
古語有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除了救治患者外,於永亮還積極參加中國醫療隊組織的教學培訓活動。他主講的「甲狀腺手術操作註意事項」和「腹腔鏡手術操作技巧」等專題講座深受當地醫務人員歡迎。除此之外,於永亮還對當地醫學生進行培訓、臨床授課,受到當地醫生的一致好評。
在於永亮的家庭裏,援外是一種傳承,他的愛人以及愛人的姑父都曾是援非醫療隊的成員。2003年,於永亮的愛人前往蘇丹,回來後向於永亮講了蘇丹當地的醫療情況,他便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去「實地考察」一番。「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援非的意義所在。」在看到被救助的患者投來信任、感激的目光,聽到那一聲聲發自肺腑的感謝,於永亮深感自己責任重大,在一次又一次的援非行動中自願報名,一家4個人累計11次援助蘇丹20年。
「只圖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份工作。」這是於永亮始終堅守的信念。在長達8年多的援外時間裏,於永亮在蘇丹歷經了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同時也收獲了不勝列舉的感動和成長。他的無私奉獻和不懈付出,不單為蘇丹的醫療事業註入了希望的曙光,更為中蘇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救死扶傷 醫者仁心無疆界
2021年1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馬拉維肆虐,全國的健康安全遭遇了嚴峻挑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的鐘紅平作為第9批中國援馬拉維醫療隊的隊長,帶領團隊一起,奔赴馬拉維,開始了他們的援助之旅。
「作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是我的使命。我們受祖國派遣去往馬拉維開展國際醫療援助,應該盡自己所能為當地的病人提供幫助,傳遞情誼。」身為兒科專家,鐘紅平深知此行責任重大,不僅要為當地兒童提供高質素的醫療服務,還要在各種傳染病的威脅下,保護自己和隊員的安全。
在馬拉維工作期間,鐘紅平不僅要面對醫療工作的壓力和挑戰,還要時刻警惕各類傳染病的威脅。他深知醫療暴露的風險,但每次遇到危重病人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沖在前面。鐘紅平深知自己代表的不僅限於個人,而是代表著中國醫生,代表著中國的形象。
2022年7月,鐘紅平在馬拉維當地醫院新生兒病房接診了一名出生後重度窒息的新生兒,鐘紅平承擔搶救工作。眼看新生兒情況危急,鐘紅平立刻實施了胸部按壓,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在施救過程中,新生兒的血液從防護服與手套的連線處濺到了他的皮膚上。
「我當時註意到了這個情況,但是也不敢停下來。搶救時間分秒必爭,如果停下來這個孩子可能就救不回來了。」鐘紅平說。經過近半小時的搶救,鐘紅平終於將這名新生兒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
除了緊張的醫療工作,鐘紅平還投身於中非醫療合作與交流的建設工作中。他與團隊的不懈努力為非洲醫療事業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此外,醫療隊還時刻關註當地民眾的健康需求。2022年10月,面對瘧疾、新冠疫情感染的風險以及諸多不確定因素,鐘紅平帶領全體醫療隊員在馬拉維利隆威的一個村莊為當地村民義診。義診期間,醫療隊共診治300多名患者,接受咨詢400余次,並為當地村民捐贈了防疫物資和生活用品。
「在援非工作中,我們奉獻的愛心,就是身為醫生的職責,不考慮其他,只因生命本身值得救治。」鐘紅平說。
在援非的道路上,陜西醫療隊在異國他鄉,克服了種種困難,始終堅守在救死扶傷的第一線。他們堅守崗位,以專業的知識與技能,贏得了當地群眾和同仁的尊敬和贊揚。在這場跨越國界的援助旅程中,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搭建起了中非友誼的橋梁,傳遞著無限的溫暖與力量。
供圖:受訪單位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馮茜 潘閩悅)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