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事了,以色列突然打擊14艘伊朗油輪?與此同時,俄羅斯對北約的羞辱又意味著什麽,美英法為何會集體失聲?
俄烏戰爭拖了900多天,巴以沖突也有11個月了,這仗打的時間可不短。雖然表面上看,雙方好像有點想談判的意思,俄羅斯那邊說著要和平,以色列這邊也表示願意坐回談判桌。
但真要指望這幾天就能達成什麽協定,那還是有點天真了。實際上,局勢變得更加復雜,尤其是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較量。
先來說說以色列和伊朗在紅海的對抗,這段時間雙方可沒閑著。根據9號俄新社的報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公開說,中東快要爆發大戰了,特別是從以色列到黎巴嫩,紅海的局勢已經非常緊張。
這個地方可不只是旅遊勝地,還是戰略咽喉,一旦沖突加劇,全球都得跟著遭殃。於是拉夫羅夫呼籲國際社會趕緊介入,別讓這片地區徹底打起來。
事情還得從以色列對伊朗油輪的打擊說起。以色列在紅海、地中海悄悄幹了件大事,針對伊朗的14艘油輪發動了襲擊。
這14艘油輪可不簡單,都是滿載著石油的「大胃王」,一旦運回去,伊朗的經濟可就有了保障。而以色列自然不想看到這一幕,狠狠一擊,想斷了伊朗的經濟命脈。畢竟,石油是伊朗的經濟支柱,沒了這口氣,伊朗在國際上就很難硬氣。
以色列這招可夠狠,打得伊朗有點措手不及。不過,伊朗也不是省油的燈,沒過多久就開始反擊。伊朗不但沒有就此偃旗息鼓,反而發起了報復行動,直接瞄準了以色列的12艘船只,有些被攻擊,有些幹脆被攔截。
甚至在第五次襲擊中,以色列那邊竟然主動撤退了,顯然是感覺壓力有點大了。伊朗這邊放話說,以色列不敢繼續打下去,已經露出了妥協的跡象。
這場水上的交鋒看著像是以色列吃了虧,伊朗似乎更有優勢,但事情遠沒有表面那麽簡單。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英國、法國,對這次事件的態度相當有意思。
通常遇到這種事,他們都會跳出來發聲,但這次卻選擇了集體沈默。伊朗這邊得意洋洋地認為自己占了上風,覺得西方的沈默是對它的預設,但實際上,西方國家的沈默更多的是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以色列可是美國的「鐵桿兄弟」,真要打起來,美國絕不會坐視不理。
伊朗對以色列油輪的打擊行動還不止這些。胡塞武裝也在這一片海域攪和,常常襲擊美國的船只和軍艦。每次他們打完了都會跳出來宣布,成功了,命中了目標。
美國倒是有點懶得理會,常常只是口頭上譴責一下,覺得胡塞武裝有點吹牛。不過,每當有新事件發生,美國的航母和戰艦還是得在那片海域巡航,畢竟這種事也不能掉以輕心。
眼下,伊朗和以色列的矛盾已經不只是石油和船只的問題,雙方的軍事對抗隨時可能升級。俄方的呼籲並不是電洞來風,拉夫羅夫之所以呼籲全球關註中東局勢,是因為一旦戰爭在中東爆發,紅海和地中海這些重要的戰略水道都將受到波及,而這些水道可不只是中東國家用,全球的經濟命脈都依賴於這些地方。
美國和聯合國對中東的局勢顯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都不希望看到伊朗和以色列直接大打出手。美國尤其焦慮,因為如果這兩國真打起來,美國就得參與進來,不然作為以色列的最大支持者,它的國際聲譽會受損。
同時,美國也擔心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紅海這一帶可不僅僅是石油運輸線,還是全球供應鏈的命脈所在。一旦局勢失控,油價和商品價格會受到巨大沖擊。
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以色列雖然暫時在軍事對抗中有所退讓,但如果伊朗進一步挑釁,以色列也不會一直按兵不動。伊朗雖然憑借一時的勝利得意洋洋,但接下來的戰鬥局勢仍然難以預料。如果西方國家決定介入,那麽伊朗面對的將不只是以色列的壓力,還有來自整個西方世界的威懾。
與此同時,8號淩晨,俄羅斯的一架無人機直接闖入羅馬尼亞的領空,事後這事迅速傳開,羅馬尼亞立刻向北約盟友發出了緊急通報,反應極為迅速。雖然無人機沒有對羅馬尼亞造成實際傷害,但這種行為的象征意義可不小。羅馬尼亞怒不可遏地譴責俄羅斯,稱這是對國際法的公然挑釁,並要求對其進行追責。
俄羅斯這一動作看似偶然,實際上是在試探北約的反應。俄羅斯知道,北約國家在面對直接威脅時,不得不表現出強硬態度,但也不想和俄羅斯來一場全面的正面沖突。
畢竟,誰都清楚真打起來,各自的損失可不小。因此,這架無人機的行動,更像是俄羅斯的一次「心理戰」。它想看看北約是否真的有膽量在遭遇這種「輕微挑釁」時動真格。
緊接著,第二天,也就是9月7日,一架俄羅斯無人機在拉脫維亞境內墜毀。拉脫維亞立即展開調查,懷疑這架無人機是從白俄羅斯那邊「誤入」的。
雖然官方如此表態,但「誤入」的說法讓人感到含糊不清,真正的原因卻沒人能確定。無論是技術故障還是故意行動,這一事件都使北約成員國的防空系統感到不安。
這兩起無人機事件不僅讓羅馬尼亞和拉脫維亞心裏一緊,整個北約內部也在討論該如何回應。俄羅斯敢這麽肆無忌憚地試探北約國家的防線,顯然是不把北約放在眼裏。更讓人意外的是,面對俄羅斯連續的「挑釁」,美國、英國和法國這幾個西方大國竟然選擇了沈默。沒有譴責,也沒有行動,連個聲明都沒見著。
這種沈默與之前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就拿幾個月前俄羅斯導彈誤入波蘭領空的事來說,當時美國、英國、法國可都沒閑著,立即跳出來對俄羅斯進行了強烈譴責,北約內部更是吵翻了天。
然而這次面對無人機入侵的事,大家卻選擇了按兵不動。這種反常的表現,恐怕不僅僅是因為「無人機」比「導彈」威脅小。
美國等國的低調反應,背後其實有著復雜的考量。與俄羅斯爆發正面沖突,對於美國和北約來說,意味著巨大的代價。無論是軍事上的投入,還是經濟上的後果,都是西方國家不願承擔的。
因此,面對俄羅斯的小動作,北約內部更多的是采取一種「冷處理」的態度,避免因為無人機這種「小事」引發更大規模的沖突。
當然了,俄羅斯也清楚,北約的反應會有多大限度,畢竟無人機挑釁和導彈誤射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威脅。俄羅斯這樣的試探,不會馬上引起北約的激烈反應,但卻能夠持續施壓,讓北約陷入「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的困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