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中國手機全面撤離印度?莫迪陷入恐慌,外媒

2024-09-02國際

中國手機全面撤離印度?莫迪陷入恐慌,外媒

中國的手機會被完全淘汰嗎?據國外媒體報道,莫迪已經開始 "恐慌":最糟糕的情況還沒有結束。

近年來,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經常被拿來與中國相提並論。莫迪政府雄心勃勃地計劃將印度打造成第二個世界工廠,如 "印度制造 "和 "數碼印度"。但是,盡管做出了諸多努力,人們還是不禁要問,印度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隨著中國手機品牌結束印度市場,這個曾被視為 "另一個中國 "的國家似乎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是什麽導致了這種局面,它對印度的未來又意味著什麽?

事件串聯

近年來,印度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中國手機大品牌利用印度市場的人口紅利如魚得水,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風雲突變,曾經被視為 "藍海 "的印度市場如今已成為許多公司的禁區。

從歷史上不難看出,印度一直試圖模仿中國的發展模式。20 世紀 90 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外國資本,最終成為 "世界工廠"。印度政府也憂心忡忡地追隨中國的腳步。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2014年上台執政並啟動 "印度制造 "計劃時,曾承諾吸引外資以促進印度制造業的發展。一時間,印度市場成了大型跨國公司的溫床,尤其是在手機領域,小米、Vivo 和 Oppo 等中國品牌成功征服了印度智能電話市場,占據了印度市場近 70% 的份額。

但好景不長。2020 年,印度政府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先是以國家安全為由,大規模封殺了 59 款中國應用程式,接著又將矛頭指向了多年來在印度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國手機品牌。

小米成為第一個 "受害者"。印度政府以非法轉移資金和逃稅為由,對該公司處以高達 6.5 億盧比的罰款。印度當局隨後凍結了大量資金,並指控該公司洗錢。這些行為無疑給在印度經營的中國公司敲響了警鐘。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許多中國手機品牌不得不重新考慮在印度的發展戰略。一些品牌決定縮小活動規模,而另一些品牌則幹脆結束了印度市場。這些大規模的撤出不僅是對印度政策的回應,也是對印度市場前景的質疑。

為什麽印度政府的態度會發生如此大的轉變?乍一看,似乎是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但實際上,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印度著名的人口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曾經的低成本勞動力在智能制造面前似乎不再具有競爭力。其次,印度薄弱的基礎設施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從配電到運輸,外國公司無不感到沮喪。

此外,印度教育質素的不平等導致優質勞動力短缺。雖然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經廢除,但在實踐中依然存在,直接影響著教育資源分配和人才培養。

此外,印度的零部件供應鏈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延長了生產周期。在全球供應鏈日益緊張的情況下,這無疑是一大障礙。

由於諸多不利因素,印度政府似乎遇到了困難。一方面,它希望幫助本地企業實作 "印度制造 "的宏偉目標,但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承認,沒有外國資本的參與,印度的生產不可能實作真正的飛躍。

這一矛盾導致印度政府對外國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不利政策。然而,這種短視的做法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印度失去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撤離印度,莫迪政府終於意識到了形勢的嚴重性。然而,印度政府似乎尚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些分析家認為,印度政府的戰略實際上是 "飲鴆止渴":從短期來看,它可能會為一些本地公司提供發展機會,而將外國公司拒之門外。但從長遠來看,這會損害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聲譽,阻礙外國投資者投資印度市場。

事實上,印度的做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一些西方媒體批評印度正在成為 "外國商人的墓地"。這個曾被譽為 "下一個中國 "的國家,正因政策失誤而失去難得的發展機遇。

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政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印度政府繼續沈浸在 "印度繁榮 "的美夢中,認為印度市場巨大,有 13 億人口,因此總會有公司願意到印度投資。但現實卻比夢想更進一步。

據統計,僅在 2023 年就將有 1000 多家外國公司結束印度市場,這個數碼不僅令人震驚,也讓人不禁懷疑印度的未來。

事實上,印度要想成為 "世界工廠",僅靠人口優勢是不夠的。印度必須實施一系列改革,如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教育水平、最佳化商業環境、完善法律體系等。

一些專家指出,印度目前的情況與 20 世紀 80 年代的中國有些相似,當時中國也面臨著如何吸引外資以及如何平衡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關系的問題。得益於不斷的改革和開放,中國最終回到了正軌。印度能否借鑒中國的經驗,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不可否認印度在某些領域取得的成就:例如,印度在資訊科技外包、軟件開發和其他領域擁有獨特的優勢。但這還不夠:如果印度真的想在制造業領域有所作為,就必須正視當前的問題,並采取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有趣的是,在中國手機品牌結束印度市場的同時,一些印度品牌卻開始嶄露頭角。例如,Micromax、Lava 和其他品牌在低成本市場表現不俗。這肯定給了印度政府信心,相信透過支持本土企業,"印度制造 "的目標是可以實作的。

但事情真的這麽簡單嗎?重要的是要知道,手機生產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生產智能電話。從芯片到螢幕,從網絡攝影機到電池,每一個部件都需要全球產業鏈的支持。印度要想在手機制造領域取得成功,就必須更加開放和包容。

網飛

老張的茶室:嘖嘖,這印度政府也太能幹了吧?把外國公司當提款機?明天這樣罰,誰還敢去印度?

Xiaoli Economy:說實話,我覺得印度的這股浪潮有點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你說要發展工業,結果卻把其他工業巨頭擠走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經濟學博士生 Xiao Wang:'印度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整個印度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一夜之間成為工業超級大國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互聯網專業人士大毛:我相信印度政府對此有自己的看法,也許它想支持本地企業,但問題是它必須有這樣做的權力。

退休教師 Laori:'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早期。即使在那個時候,我們也沒有從任何地方開始,但我們決定開放。如果印度能從中吸取教訓,那該有多好。

曉雪作為一名留學生,我認為印度政府相當危險。如果它拒絕外商投資,自己又沒有實力,最終受害的還是人民。

印度的發展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從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 "到 "世界工廠 "的轉變不僅需要口號,還需要具體的政策和不斷的努力。印度今天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但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在保護本土企業和吸引外國投資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快速發展和維護社會公正之間取得平衡,是印度政府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印度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