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100萬日本中年人,從上班族變成「啃老族」

2024-09-09國際

現實遠比小說魔幻,現實版【小偷家族】正在上演——據日媒報道,日本近期陸續出現「中老年人遺棄高齡父母遺體」案件,被捕的嫌疑犯大多是沒有工作、與父母同住的高齡子女。據日本警察廳統計,涉嫌遺棄遺體而被逮捕的人中,40歲以上的案例呈增長趨勢,尤以50~60歲群體居多。

日媒稱,這些案件不約而同地指向了「8050問題」:80多歲老人與50多歲未就業子女同住,陷入生活困頓,被稱為「8050問題」。2010年以來,日本社會對它的關註與日俱增。

2018年,NHK特別節目錄制組拍攝的紀實片【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聚焦於日本的中年失業者群體。節目組調查發現,在日本,四五十歲的單身人群總數為650萬,其中有103萬人長期不工作,也不求職,連「失業者」也算不上,成了被排除在就業統計物件之外的「消失的勞動者」。

在日本,有103萬人被歸為「消失的勞動者」。(圖/【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

在日本,這種「隱性貧困人口」的數量正在急劇增加。除了「8050問題」,還演變出了「9060問題」和「7040問題」。

什麽本該是年富力強、奮發有為的中堅世代,卻有100多萬人掉出了就業舞台?

就像【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的拍攝案例之一佐佐木哲夫所言:「怎麽就變成現在這樣了呢?」

【消失的勞動者】日本NHK特別節目錄制組 著,李立豐/宋婷 譯東方出版中心,2024-6

從統計數據中「消失」的勞動者

【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探訪了幾個在就業市場上「消失」的人。他們大多深陷家庭護理的泥沼,在一場名為「無止境看護」的噩夢當中,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都千瘡百孔。

當中最令人有共鳴的是57歲的佐佐木哲夫。佐佐木原本是一家電器制造公司的正式員工,還參加了公司的馬拉松愛好群。工作兩年後,母親去世,父親希望他辭職回家,繼承被褥店的生意,父子倆齊心協力經營自家生意。然而,在他45歲時,父親的腿腳不行了,還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癥狀。父親每月的退休金是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000元),這點錢進不了任何一家養老院。於是,經營店鋪和照護父親的重擔,落在佐佐木身上。

他被護理父親的繁瑣事項壓得喘不過氣來。因為無法投入工作,被褥店倒閉,父子倆只能靠父親的退休金維持生活。他瘦了30公斤,留下了難以治愈的腰傷。父親去世後,雖然卸下了護理老人的負擔,但他也沒了立即開始工作的信心。

節目組到他家探訪時,發現他做菜不放任何調味品,因為,「要是習慣了吃好吃的,就會想到外面去吃飯」。父親生前最愛的雞尾鸚鵡,成了他唯一的「家人」。拍攝期間,鸚鵡突然死了。他說:「比起難受或者悲傷,更像被什麽東西劃了一個大口子,感覺失去了什麽。」父親在世時,他尚且還有生活下去的目標;父親走後,他說:「我現在光是活下去都已經用盡力氣。

佐木覺得,自己成了不被社會看見的「透明人」。(圖/【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

53歲的原真由美,曾是外資證券公司的派遣員工,7年前被裁員,在那之後便一直處在不停換工作的狀態。原的父親92歲,為了看護父母,原只能頻繁辭職,不時回老家盡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像原這種從事非正式工的單身中年女性,大多數情況下所承擔的風險比男性大得多。在原看來,人要活百歲的話,自己才活到一半,「卻一直在打敗局已定的‘垃圾比賽’」。

因為照護重擔,佐佐木和原不得不長期閉門不出,成為「家裏蹲」,難以返回職場或重建自己的生活。中年「家裏蹲」往往有著「親子同倒」(即子女為了照顧高齡父母而與之同住,形成繫結式生活)的風險。他們越投身於家庭照護,與社會的聯結就會越來越弱,因此陷入無助的痛苦。

原對自己的處境表示悲觀。(圖/【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

片子中也有鼓舞人心的案例。49歲的藤井健一,父親也得了阿爾茨海默病,自己則因工作落下腰傷。他決定辭職,專門在家照料父親。和佐佐木不同,得益於幫扶中心的早期介入,藤井透過「成年監護制度」,聘請律師擔任父親的第三方監護人,全權管理財產。在這樣的保障下,養老院不再有顧慮,接納其父入院。藤井本人也憑借之前的駕駛證找到了一份工作,從名為「家庭護理」的牢籠中全身而退。

但藤井的案例仍占少數。早在2000年,日本就確立了看護保險制度,但在少子化、老齡化的雙重夾擊下,看護仍存在不少漏洞,很大程度上依賴家人的幫助。

藤井從「家庭護理」的牢籠中全身而退。(圖/【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

日本福祉大學教授藤森克彥在研究日本人口年齡結構時發現,過去,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結婚後成為家中頂梁柱,他們是社會公認的中堅群體。人們普遍認為,在他們身上很難產生貧困或孤獨問題,他們可以自行解決生活中的風險。

但在如今的中年人群當中,未婚者人數增加。同時,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非正式員工,工作穩定性和收入都無法保障,也不能像正式員工那樣利用看護假制度,不得不自行承擔全部看護工作,持續看護父母10年甚至20年。一旦父母去世,與社會關系長期隔絕的他們,就會陷入絕境,面對自己步入老年的嚴峻未來。

「家庭護理是對日本的詛咒」

2012年,作家葉真中顯憑借處女作【失控的照護】(又譯【死亡護理師】)獲得日本推理文學大獎新人獎。這部社會派推理小說反映「家庭護理」問題,引起巨大社會反響,由它改編成的電影【死亡護理師】於2023年上映。

站在被告席的兇手「他」,一共殺害了43名老人,但被害人家屬卻沒法湧起對他的憤怒和憎恨。檢察官發現,原來,「他」的殺人行動,源於他同樣處於家庭護理困境當中。父親求「他」殺死自己,讓雙方都得到解脫。之後,他進入護理行業,選擇護理負擔過重、導致本人和家屬都痛苦不堪的老年人,逐一下手——「我的殺戮拯救了他們和他們的家人。我所做的也是一種護理,是讓人解脫的‘死亡護理’。」

兇手「他」為自己的謀殺找到了理由。(圖/【死亡護理師】)

這部小說指出,「家庭護理是對日本的詛咒」 ——「負責護理的人和被護理的人都感到一種負擔,但前者無法坐視不管,後者也無法撒手而去,因此而痛苦。」它像一則振聾發聵的「社會寓言」,預見了現實中轟動日本的數起護理殺人案。

家庭護理成了當事人難以逃開的「噩夢和詛咒」,有其結構性成因。正在顯露苗頭的「7040問題」,與「8050問題」又有所不同:70多歲的父母主要是「二戰」後出生的工薪族,有不少人享受著豐厚的養老金;另一方面,40多歲的子女正值不惑之年,經歷過戰後最嚴重的就業冰河期,加上泡沫經濟的破滅、人才市場流動化的推進、非正式僱用制的迅速發展,有不少人無法實作經濟獨立,生活並不穩定。

因此,40多歲的單身中年人可能會選擇依賴父母的養老金維持生活,一直打零工。就像藤森克彥教授所說,一旦他們的父母去世,就會出現無法挽回的悲慘局面。

日劇【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麽呢~】的男主角自稱為「高等遊民」。(圖/【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麽呢~】)

社會學家三浦展在著作【下流社會】中曾提及「平成廢柴」——「平成廢柴這種不求上進,人生熱情全盤低下的心態,並非他們不願意上升,而是上升空間已經喪失。」

昭和時代仍有終身雇用、專職主婦等「鐵飯碗」的保障,到了平成時代,大多數年輕人遭遇社會轉型陣痛,就像被交付了一張張空頭支票,奮鬥和努力的價值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不求上進、低欲望生存的社會風氣由此而生,年輕人也被貼上「廢柴」「啃老族」等標簽。「啃老族」標簽帶著社會偏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個體化的自我意識覺醒,更值得思考的是它形成的邏輯和結構性問題。「啃老族」呈高齡化趨勢,「平成廢物」也進入了令和時代,日本當下接連出現的隱患,更多指向了家庭照護的失控。

陷入困境的人們看不到希望。(圖/【死亡護理師】)

不被看見的老年照護

2019年,日本政府出台應對中年「家裏蹲」現象的方案。對策之一就是針對就業冰河期一代,計劃在3年內投資600億日元,以增加30萬個非正式員工崗位。就100多萬名「消失的勞動者」而言,新增的30萬名勞動者占比不過三分之一。但是,這30萬人要麽不事勞作便步入老年,領取生活保障金;要麽成為能夠正常納稅的勞動者,年邁後也能自立生活。兩者對於社會支出而言,可謂雲泥之別。

當下老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不僅在日本,在其他東亞國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當一位北大教授成為24小時照護者】一文一度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授胡泳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自己照料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病的年邁母親的「殘酷問題」。

胡泳說:「世界上只有四種人——曾經是照護者的人,現在是照護者的人,即將成為照護者的人,還有需要照護者的人。照護是每個人都終將面對的議題。社會需要很大的認知轉變,在此刻所有的趨勢性變化中,最致命的就是人口結構——中國已經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了。處境更嚴酷的將是下一代照護者,獨生子女一代。」

獨自承擔家庭護理重擔的兒子,提早白頭。(圖/【死亡護理師】)

豆瓣上一個名為「獨生子女養老交流組織」的小組,聚集了近10萬組員。他們交流養老經驗和困境,討論得最多的棘手問題,除了父母重疾,就是「失能老人」了。正如胡泳所說,這個世界是不適合老人居住的,居住空間的適老化,改造起來都很難,除非在設計時就能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

在普遍性的生活需求上,除了保健品,很少有產品會考慮老年人的需求。現在,越來越多老年人放棄了熟悉的家鄉生活,漂在大城市,承擔起照顧第三代的責任,他們被稱為「老漂族」。在城市空間裏,老年人更容易被忽視。年輕人覺得易如反掌的便捷套用和智能手段,對老年人來說是一道道現實的門檻。

而在家庭空間裏,他們又要面對觀念沖突帶來的各種生活矛盾。「8050問題」引申出的就是貧窮家庭當中面對養老現狀的人性崩塌,讓互相羈絆的兩代人只能互相傷害。【失控的照護】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名老人為了進監獄,而故意到商場偷東西,「監獄似乎成了被社會拋棄的老年人的養老院」。這個情節,源於真實的社會案件。

「老漂族」增多,他們的需求很少被看見。(圖/【一切都好】)

如何養老,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命題。人人都會老去,能否實作每個人以符合人性或曰「體面」的方式衰老乃至死去?

【失控的照護】一書援引了【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或特許以視為我們最樸素的願景——「所以,無論何時,你們願意人怎麽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編輯 桃子醬

校對 遇見

營運 嘻嘻

排版 黃璐

題圖 【消失的勞動者:放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