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如果你真懂俄羅斯,就不會叫他「戰鬥民族」

2024-04-14國際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51495960/answer/1856964918

01

1965年,蘇聯水利部門打算修個水庫,來緩解當地人用水緊張的問題。

結果他們一計算,工程量特大,光挖土就要挖幾年,太慢了。

這時候,蘇聯核能部的說,別費那事兒了,咱們直接用核彈炸一個水庫出來吧!

水利部的人都聽懵了:核彈,不怕輻射超標嗎?

但核能部的人非常自信,說包在他們身上了。

經過周密計算,他們在河灘上打了一個兩百米的大洞,然後把一顆14萬噸TNT當量的核彈丟了進去。

隨著一聲巨響,一個一百多米的深坑就炸好了。

水利部門的人稍微加工下,就能做一個大水庫了。

水庫造好以後,當地人還有顧慮。

核能部長斯拉夫斯基一句廢話也不多說,用行動做榜樣,當面就跳進水居里遊泳。

這個部長一直活到90多歲。

02

這件充滿暴力美學的核彈造水庫事件,不僅在當時,到現在也是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我去搜論文發現,這種暴力又精巧的操作,在蘇聯時期竟然不是個例。

當時蘇聯人不僅熱衷於用核彈搞基建,還整出了理論高度。

要開礦,上核彈。

要修運河,上核彈。

要滅火,上核彈。

甚至專門做研討會,寫論文,系統性論述核彈在基建過程中如何運用。

一直到【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出來,蘇聯人才停了下來。

03

現在說到俄羅斯人,毛子,大夥兒的刻板印象就是莽穿一切,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其實,真正的戰鬥民族,是粗中有細的,只靠莽撞是打不了勝仗的。

100多年前,俄羅斯人留給世人的印象遠遠不是「戰鬥民族」。

那時候你要說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歐洲人肯定會笑話你。

俄羅斯人的風評是怎麽一步步變成今天這樣的呢?

今天就來聊聊,戰鬥民族是怎樣煉成的。

04

19世紀末,在歐洲提到俄羅斯,大家首先想起的,是俄國宮廷裏場面盛大、充滿繁文縟節的舞會。

就像很多人喜歡在酒桌談生意一樣,俄羅斯的貴族們要談事情,就會在自家大廳開舞會。

「舞會」是彼得大帝一手推動的,最初他把這個活動作為介紹西歐先進技術,鼓勵貴族學習更開明的文化的場所。

為了讓俄國貴族來聽課,在1718年親自下令舉辦千人舞會,甚至強迫貴族們參加。

可到後來,舞會就成了天上人間。

不務正業的貴族們縱情聲色,趨之若鶩。

當時俄國近衛軍的青年軍官裏,大家比的不是誰勇武善戰、誰軍功赫赫,而是比誰舞姿更曼妙,誰勾搭的妹子顏值高、家世好。

當時的貴族圈子裏,你要是沒幾個情F情夫,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罪與罰】裏的斯維德裏蓋洛夫,退伍後,因衣食無著、欠下巨債,只好給別人當贅婿。結果他又去追求別的妹子,被包養他的富婆發現,最後自殺。

詩人普希金,因老婆跟一個軍官鬼混,就去找情夫決鬥,結果打不過,白白送了性命。

那個時候,說起俄羅斯,大家只能想起魚子醬、套娃和憂郁的自殺詩人。

就好像想起法國人,美國人就會自動想起「吃芝士的投降猴子」。

05

與貴族的窮奢極欲形成尖銳對立的,是俄國平民的生活。

那時候俄國資本家比現在還狠!

什麽「商業就是最大的慈善啊」

「讓你打工就是福報啊」

「你窮就是因為你懶,因為你有當鋪思維」

等等等等。

1885年後,沙俄Z府宣布,要加征糧食,想把全國糧食收集起來賣出去換錢!

用當時沙俄財政大臣的話說就是:「我們不要吃的,要輸出」。

俄國1.7億人口,糧食都輸出了,老百姓吃啥?

沒人管,因為在沙俄時期,吃不上飯的百姓都不算人,只是「灰色牲口」。

屠格涅夫的著名小說【白菜湯】裏,寫到一個農家寡婦失去了兒子後,地主太太去探望她,卻發現這個面黃肌瘦的農婦在大口地喝白菜湯。

地主太太覺得她太冷血了,忍不住斥責她:「你兒子死了,你還有這麽好的胃口喝白菜湯?」

那個婦人只是安靜地說:「我的瓦西裏死了,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給人把心剜了去。然而湯是不應該糟蹋的,裏面放了鹽呢!」

這就是沙俄時期的常態。

反映農奴被剝削的油畫

當時俄國的文藝界有一個說法,叫「多余人」。

說的就是一部份貴族,他們能看到民間疾苦,不願意和上流社會同流合汙,但他們又不願意真和底層人民一起奮起反抗,打碎罪惡的舊社會。

他們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一直到十月GM一聲炮響,俄羅斯一下子誕生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文藝類別。

06

其實,蘇聯時期,也有「蘇聯霸氣護照」的故事。

蘇聯時期有個詩人叫馬雅可夫斯基,他寫了一首叫【蘇聯護照】的詩,楞是把掏蘇聯護照的一個小動作,寫出了龍傲天的感覺。

詩歌描寫了邊檢官員查驗各國旅客的護照時,拿到強國的護照就笑容可掬,拿到弱國的護照就一副鄙夷的神氣。

直到馬雅可夫斯基拿出了他的蘇聯護照。

那護照一出場,就好像你在日本街頭當街掏出一個核彈一樣,所有人的註意力都被吸引過來了:

官員先生的嘴,扭歪了,好像挨了火燒,這位先生接過了我的紅皮護照,拿著,像Z彈,拿著,像刺猬,像鋒利的雙刃剃刀。拿著,像兩米長的響尾蛇,正吐出二十條舌頭,要把他咬。搬運工意味深長地向我眨眼,給您搬行李,不用收錢。因為我手裏拿的,是蘇聯護照,上面有刺目的鐮刀,紮眼的鐵錘!看吧!羨慕吧!我是一個蘇聯公民!

這詩現在聽起來有點尬,但確實能體現當初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那種無與倫比的自信。

他們之所以這麽傲氣,是因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國家。

07

沙俄時期的打工人,出生時不少人是農奴,後來沙俄搞大工廠需要加稅,被迫賤賣了土地的農奴就進城打工,領福報。

福報才剛領了幾天,沙皇又想開疆拓土,讓這些打工人扛著槍上戰場去當炮灰。

去東北打日俄戰爭,再去歐洲那邊打一戰。

一個俄國打工人的一生,就是這麽樸實無華,且要命。

後面的GC黨人,大多數都是「工農兵」三種身份中的一種,甚至多種。

比如:

史太林是鞋匠的兒子;

領導水兵起義的德賓科是農民的兒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父親是退伍軍人,參加過日俄戰爭;

基洛夫早年失去雙親,從機工技校學的一身本事;

等等等等。

第一屆蘇維埃 1917

一戰中,為了配合協約國在西線的戰鬥,沙皇派了大軍和德國、奧匈帝國以及鄂圖曼帝國打,開始有點小勝,後面就被狠狠教育了。

打到後面,沙俄是前線一百多萬人陣亡,數百萬人負傷,逃兵眾多;內部饑荒蔓延,物資短缺,統治搖搖欲墜。

正如:「所有打不死你的,都會讓你更堅強」

撿了條命回國的打工人,開始意識到了,真正的問題出在國家的統治階級。

在日俄戰爭和一戰期間,各國士兵私下傳閱的【GCD宣言】也大量流入了俄軍。

看了這本書,這些打工人才明白,原來自己在前線拼得你死我活,最後都是讓在後方的黃老爺發財。

而且,雖然資產階級一度也跟著他們打黃四郎,但他們和黃四郎其實是一丘之貉,只有打工人自己做國家的主人,他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08

1917年,「十月GM」爆發。

蘇聯政權的存在,證明了勞苦大眾不需要資本家和貴族,一樣可以建立起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國家,一樣可以富國強兵、豐衣足食。

蘇聯的成功鼓舞了全世界打工人,工人運動在各國此起彼伏。

蘇聯的存在動搖了資本主義國家統治根基,他們組織軍隊打上門「武裝幹涉蘇聯」。

這個新生政權楞是一舉打敗了多國組成的幹涉軍,站穩了腳跟,全世界的統治者都為之寢食難安。

09

到了1930年代,再說起俄羅斯時,再沒人會覺得俄國人是當初那幅病夫的模樣了。

而二戰時期的表現,更是把「戰鬥民族」的形象打入了全世界人的心裏。

整個二戰期間,法國人堅持的時間不如蘇聯一棟樓長;玩綏靖的英國被納粹打個措手不及,瘋狂賣隊友;美國則是趁機撿漏。

唯獨蘇聯,是從頭打到尾。。

剛踏入蘇聯境內時,德軍面對一俄裏外的布列斯特要塞曾誇口說:「我們的兵力是蘇軍的幾十倍,一個沖鋒就能拿下這裏。」

誰知道,駐紮在這的蘇軍居然扛了30天。

最後一名戰士在被德軍殺害前,還嘲諷地說:將軍,現在你知道一俄裏有多遠了吧?

「我們占領了廚房,但客廳還在敵人手裏」。是蘇德戰場狀況之慘烈最好的概括。

這場戰爭中,蘇聯軍民付出了2300萬人傷亡的代價。

以至於紅軍烈士紀念碑落成時,大家絞盡腦汁設計了許多碑文,卻都覺得無法體現烈士們保家衛國的悲壯,在現實的史詩面前,任何語言都顯得過於蒼白。

思來想去,大家給這座雄偉壯觀的紀念碑寫了一句話:願這石頭像人一樣堅強。

這樣一個光喊名字,就能讓全世界地主老財瑟瑟發抖的政權,他的文藝自然是從頭到腳都透著一股霸氣。

就連開頭是「梨花開遍天涯」的熱烈情詩,結尾也一定是「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在他們看來,小小的地球已經承載不下打工人的夢想,打工人要把紅旗插遍宇宙!

10

當時,蘇聯甚至一度打算建一個415米高的「蘇維埃宮」,比當時最高的帝國大廈還要高8米。

100米高的列寧像立在蘇維埃宮頂上。

自由女神像和它比起來相形見絀。

甚至為了給蘇維埃宮騰地方,史太林還把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給炸了。

可惜的是,這個鋼鐵巨人,卻在1991年的聖誕節轟然倒下了。

11

從1980年代開始,蘇聯的經濟和生產效率都出現了不小的困境。

一場阿富汗戰爭更是讓國家雪上加霜。

百事公司曾與前蘇聯簽訂了一筆金額高達30億美元的訂單,可當時由於沒有足夠的外匯,蘇聯只能用20多艘軍艦和油輪,換百事可樂的原漿。

用象征美國精神的可樂,換走了蘇聯的海軍艦隊,不得不說極為諷刺。

1991年的聖誕節,紅旗在莫斯科黯然落下。

紅色巨人死去後,俄羅斯靠著他們的余威,繼續戴著戰鬥民族的帽子。

可這種「戰鬥民族」印象,不再是當初那種粗中有細,胸懷天下的感覺了。

12

這些年,不少俄羅斯的文藝作品強化「戰鬥民族」這點。

可「戰鬥民族」的稱號,不是因為有百萬大軍,鋼鐵洪流;不是因為有多少顆核彈;也不是因為能喝幾瓶伏特加、能把狗熊當寵物,扇巴掌大賽......

「戰鬥民族」真正的來源,是曾經的信仰。

剛成立的蘇俄還是一窮二白時,他們就掌握了全世界最大的情報網絡,有著數不清的國際支援。

這一切,都不是用錢買來的。

出身貴族的劍橋五傑心甘情願地背叛自己的階級,分文不收地替蘇聯幹活。

來自各個國家、有著不同出身和工作的人,為了同一個信仰參加了國際縱隊,並肩作戰。

在歐洲平原,在南美雨林裏......無數素未謀面的戰士們,因為同一曲【國際歌】相互支援,成為同誌。

大蕭條期間,蘇聯駐美代辦處門前排著長長的隊伍,都是心甘情願放棄美國護照,申請移民蘇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