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最近「語不驚人死不休」地透過一項決議,聲稱「台灣從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這可好,一下子把整個東亞的敏感神經給撥動了。要知道,類似決議不僅會激怒中國,對歐洲本身也沒有什麽好處,倒像是在對美國的利益行一個「卑微的表忠心」。可是話說回來,歐洲議會真覺得這樣能幫助歐洲走出困境嗎?還是這只是一場「無知勇氣秀」?
歐洲議會「表忠心」背後:淪為跟隨者的悲哀
二戰後,歐洲是個有政治智慧、文化自信的大洲,曾引領過不少國際變革。那時候的歐洲獨立自主,話語權響亮。但到了今天,歐洲卻步步退讓,幾乎把「跟隨美國」寫在了臉上。不管是軍事上對北約的高度依賴,還是經濟上對美國的多方屈服,都讓人忍不住要問一句:現在的歐洲還有多少自主權?
歐洲議會這次的涉台決議,其實很能代表如今歐洲的窘境。明明台海問題和歐洲距離千裏之外,偏偏要冒著引火上身的風險給美國「添一塊磚」。這操作,真的看不出一絲獨立思考。說白了,這不僅是向美國「宣誓效忠」,更是暴露了歐洲在國際局勢中的邊緣化地位。如今的歐洲,似乎只剩下被迫隨波逐流的「選擇權」了。
俄烏沖突下的「經濟代價」:美國收割,歐洲埋單
歐洲這幾年真不好過,從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洲經濟就像被狠狠抽了一鞭子。能源價格飛漲、資本外逃,歐洲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急劇上升。眼看著自己「餓得發慌」,美國卻穩坐釣魚台,不僅沒有分擔壓力,反而從中漁利。歐洲能源短缺,搞到只能仰望美國的昂貴天然氣,可美國卻暗自「喜笑顏開」,打著各種牌套住歐洲。
試想,歐洲如果真正具備獨立的決策權,這會局面會是這樣的「倒黴局」嗎?可惜,歐洲的政治家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跟隨而非主導,導致經濟危機、民眾不滿、資本外逃一系列問題越積越多。
英國脫歐:「破局」的另類視角
這個時候,英國脫歐的現實效果不免令人側目。英國雖然脫歐後在短期內經歷了陣痛,但憑借「跳出歐盟」這步棋,英國現在反而有更多自主空間,政策上靈活很多。相較於陷入經濟困局的歐盟,英國這個「孤島」反而能夠快速調整策略,盡量繞開歐盟的某些政策掣肘。這不禁讓人想到:英國的「主動放棄」是不是一場深思熟慮的「破局」行動?英國脫歐雖然在外界看來是孤立行動,但從目前結果看,反而避免了繼續深陷歐盟困局。
而歐洲議會那些國家,明知內部份歧四起,還不斷對外「擺造型」,以此彰顯所謂「國際影響力」,可這真的對自己有幫助嗎?
自主權的迷失:歐洲的未來在何方?
歐洲如果繼續在美國帶領下走得越來越遠,那未來的影響力必然會逐漸弱化。曾經的歐洲,不管在文化、科技還是政治上,都是世界的風向標之一。可是當今世界已是新興力量層出不窮的局面,如果歐洲再不獨立發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那麽到頭來只會被國際社會甩得越來越遠。歐洲想要恢復曾經的輝煌,得走出美國的影子,不然,只會淪為一個「空殼」。
所以,歐洲真正需要的是找回自己的聲音。拋開對美國的盲目追隨,學會做自己的「東家」。這樣才能讓自己在國際舞台上重拾話語權和影響力。
那麽最後筆者想問:歐洲議會這種跟風的「作妖」到底能走多遠?就憑這些紙面決議,真能給歐洲帶來什麽實際收益?對此你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