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國家硬實力,基建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實力的底蘊。在基建的世界舞台上,德國與日本的精湛工藝堪稱翹楚,而中國則以其驚人的建設速度,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活力與潛力。
若論基建質素之不足,非貧窮之非洲,亦非戰亂之中東,而是自稱「基建狂魔」的印度,其建設水準之差,令人咋舌。
經過42年的辛勤付出,大壩終於完成。大橋卻意外崩塌,令人惋惜。而在高鐵專案上,我們曾對日本承諾,卻最終食言,使他們深受其害。這一切讓印度在國際舞台上,被戲稱為「基建病夫」,而非贊譽的「基建狂魔」。
提及印度,一幅熙熙攘攘的畫卷躍然眼前:火車擠滿了人群,街邊廁所暴露無遺,小攤上的食物雖不美觀卻散發著誘人的香氣。這就是印度,充滿了生活的繁華與真實。
你知道嗎?印度這個曾經的小角色,已經悄然崛起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2021年,它的GDP增速高達8.1%,猶如一顆璀璨的亞洲新星,令人矚目!
印度,這位正在崛起的經濟巨人,似乎正步入了發展中國家世界工廠的舊轍。雖然它的經濟步伐矯健而迅猛,但經濟發展的質素卻像是脫節的舞者,舞步略顯淩亂。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其基建的質素之差,簡直讓人目瞪口呆。
【01 建了42年的大壩,使用一天坍塌】
三峽大壩,中國的工程奇跡,1994年誕生,2006年展翅,至今仍屹立不倒。它不僅代表著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更是人類智慧與力量的象征,如一位巨人,默默守護著江河,訴說著不朽的傳奇。
2019年,印度一座斥資220億盧比(約合19.06億人民幣)的大壩建成,卻戲劇性地在啟用當天就轟然崩塌,引發了全球關註。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這位名為賈坎德邦的大壩,自1977年起便默默開始了他的建設之旅,坐落在灌溉專案的運河之上,靜靜守護著一方水土的安寧。
這座大壩,原本應早早聳立,卻因種種原因沈寂多年。2014年,它再次蘇醒,歷經五年的風雨洗禮,終於在2019年8月,42年之後的今天,它矗立起來,見證著時間的沈澱與堅持的力量。
8月28日上午,賈坎德邦大壩歡歌笑語,盛裝出席的慶祝儀式熱鬧非凡。首席部長親自蒞臨,與大家舉杯共慶,大壩即將翻開新的篇章,服務人民,繁榮一方。
在人們歡慶大壩建成的喜悅時,夜幕下的慶典卻掩藏不住裂縫的預兆。就在啟用後的22小時,大壩如同一位疲憊的巨人,轟然倒下,歡樂的氣氛瞬間化為驚恐。
印度相關部門對大壩倒塌事件展開調查,結果讓人大跌眼鏡。調查顯示,罪魁禍首竟是幾個未封堵的老鼠洞,而非大壩的建築質素問題。這起事件提醒我們,細節決定成敗,切勿忽視微小之處。
事故之後,洪水如同憤怒的巨獸般襲來,周邊35個村莊的農田遭受它的無情吞噬,損失之大,令人扼腕。
當建築急於求成而質素卻一塌糊塗,人們不禁想,也許只有在印度,這樣的奇景才會出現。經濟飛速發展,卻忽略了質素的重要性,偷工減料、貪腐現象層出不窮,這才是大壩倒塌的幕後黑手。
【02 高鐵坑哭日本】
高鐵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而對印度人來說,修建高鐵卻仿佛跨越重重山巒的挑戰。盡管艱難,但印度人正迎難而上,為高鐵夢不懈追求。
「阿默達巴德-孟買」高鐵,印度的首條高鐵,它的誕生故事充滿戲劇性。2015年底,日本在與中國的角逐中脫穎而出,贏得了這塊誘人的建設蛋糕。
這條價值147億美元的高鐵專案,以日本為主導,攜手印度簽訂了120億美元的巨額合約。全長約505公裏,設計時速高達350公裏,這條高鐵不僅將重新整理印度鐵路的歷史,更象征著兩國合作的豐碩成果。
日本人為成功獲得印度首條高鐵訂單而歡呼雀躍,甚至慷慨提供1萬億日元(約合559億人民幣)的長期貸款,期限長達半個世紀,讓印度能夠輕松還款,無後顧之憂。
為了消除印度人的疑慮,讓他們更容易接受貸款,我們主動提出每年只收取極低的0.1%的利息,以實際行動展現出我們的誠意與善意。
印度人欣喜若狂,仿佛中了大獎,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份厚禮。這份訂單的獲得,正是日本不惜一切代價擊敗中國所取得的勝利,真可謂是下了血本。
印度這位「基建新手」,不僅在自身建設上顯得力不從心,即便是借助了基建強國日本的幫助,高鐵工程也依然狀況百出,真是個讓人頭疼的家夥。
高鐵建設的鐘聲已敲響,但印度政府卻如老牛拉車,遲緩不前。他們為了節省開支,置民眾需求於不顧,導致工程陷入重重困境,未來之路迷霧重重。
印度的土地私有制讓政府難以強行征收,只能與民眾協商。農民若失去土地,生活恐將陷入困境,因此他們期望得到更高的補償,這是他們理應爭取的權益。
這些執著的農民,為了爭取理想的補償標準,頻頻發起抗議活動。自2017年啟動的「阿默達巴德-孟買」高鐵專案,因征地談判陷入僵局,被迫時修時停,步履維艱。
2019年,印度雖然對征地法律和補償標準進行了修訂,但這些措施仍然未能打動民眾的心,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
日本的高鐵專案面臨著補償款上漲的難題,這會讓成本大幅增加。特別是在盧比升值後,想要提高補償變得更加棘手。
因此,日本對印度的提議——增加補償款,毫不留情地給予了拒絕。這一舉動,無疑將該專案推向了懸崖邊緣,命懸一線。
2021年7月23日,印度鐵道部長艾殊維尼·維什諾在議會「季風會議」上遺憾地透露,由於土地征用問題,孟買至艾哈邁達巴德的高速鐵路專案步履維艱,通車時間被迫延後。
在印度開展基建專案,似乎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難題,更在於印度人獨特的辦事風格,讓人不禁感嘆,在這片土地上,建設之路真是任重而道遠。
日本這次栽在了印度手裏,可謂吃一塹長一智,想必日後在與印度的合作中會更加審慎,甚至可能徹底放棄印度市場。
【03 大橋建成29天垮塌】
大橋,一說起來,腦海中便浮現那雄姿英發的舊金山大橋,80余載風雨兼程,依舊傲立江畔。又或是想起歷經百輛坦克碾壓而不倒的南京長江大橋,堅韌如磐石,守望著江河的滾滾東流。
港珠澳大橋,這位建築界的翹楚,最近閃亮登場。她全長55公裏,猶如一條巨龍,跨越港珠澳三地,成為世界橋梁史上的璀璨明珠。
印度所建之橋,其建築質素之差,堪稱「奇跡」。它們似乎總在挑戰我們對工程技術的認知,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展現著「獨特」的魅力。
2012年,印度比哈爾邦迎來了一位新朋友——一座長達1.1公裏的大橋。對於印度來說,這可是一項了不起的大工程,受到了全邦上下的矚目與寵愛,大家齊心協力,只為讓它更好地矗立在這片土地上。
這座大橋,經過8年的精心雕琢,終於在2020年綻放光彩。6月16日,剪裁儀式上,比哈爾邦首席部長庫爾馬親臨現場,目睹其雄偉身姿,不禁心生詩意,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側頭對陪同人員低語:「這真是奇跡。」
村民們歡欣鼓舞,這座大橋的建成讓他們過河如履平地,貨物運輸暢通無阻,商業繁榮指日可待。修路架橋,或許是通往富裕生活的第一步。
大橋建成後,命運卻像頑皮的孩子,突如其來的洪水席卷而來,暴雨如註,連續數日不停。盡管大橋曾堅固無比,但最終還是在啟用後的第九天,抵擋不住大自然的威力,悲壯地倒下了。
這座造價高達2.5億的大橋,仿佛是一顆沈入水底的珍珠,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這引起了印度反對派的憤怒質疑,他們懷疑這座大橋的建設過程中是否存在貪腐行為,並強烈要求有關部門對此進行徹底調查。
洪水之魔肆虐,水位如狂暴的野獸在崩塌之日猛然躍升,無情地擠壓橋身兩側,最終令大橋不堪重負,轟然倒下。
調查結果將矛頭再次對準了大自然,歸咎於洪水。而對於工程質素的質疑,卻避而不談,這種回避真相的做法,與之前的大壩垮塌調查如出一轍,都是企圖掩蓋問題的嚴重性。
印度,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不懂得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它就像一位「基建病夫」,不斷向我們展示著錯誤的基建之道。
想象一下,比哈爾邦大橋在洪水的沖擊下垮塌,已讓人驚嘆不已。但印度一座在建橋梁卻在暴風雨的肆虐中同樣遭遇了厄運,這簡直是命運的捉弄。然而,橋梁垮塌的背後,真正的原因卻不容忽視——那就是質素的薄弱。
據報道,印度在比哈爾邦大橋後又雄心勃勃地籌建了阿-蘇大橋,被譽為「壯麗之作」。然而,2022年4月29日,這座在建的橋梁卻遭遇了部份塌落的尷尬。
36塊梁體如困獸般轟然倒塌,幸而這是在建的大橋,並無工人勞作其上,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民眾的熱切關註下,相關專家和官方部門積極介入,對此次事件展開了詳盡的調查。
大橋的崩塌,似乎預示著它的命運。專家指出,它的垮塌源於那些不合格的材料,而背後可能還隱藏著貪婪的陰影。在風雨的洗禮下,這座大橋如同紙糊般脆弱,徹底崩潰,令人扼腕嘆息。
官方認定,此次事件源於建築商未能遵循施工規範,屬於技術性失誤,與官員貪腐無關。
印度官方似乎一直在找借口,試圖掩蓋其「基建軟肋」。然而,這種局面並未有所改善,他們仿佛成了「不怕開水燙的死豬」,固執地堅持著。
印度的基建難道會永遠疾病纏身嗎?它是否會迎來康復的那一天呢?我們期待著它的蛻變與重生。
【04 印度會實作「基建狂魔」的夢想嗎?】
基建,這位經濟發展的得力助手,總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那些遭遇經濟滯脹的國家,如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都深知其威力,紛紛借助其力量,推動經濟增長。
盡管印度近年來經濟迅猛發展,但在經濟實力尚未比肩中日之時,去年卻雄心勃勃地推出了100萬億盧比(8.69萬億人民幣)的龐大基建計劃。印度能否實作其「基建狂魔」之夢,尚待時間的檢驗。
2021年8月25日,莫迪滿懷熱情地推出了100萬億盧比的大基建計劃,旨在振興國內經濟,增加就業機會。該計劃以鐵路建設、公路建設和綠色能源建設為核心,為印度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充滿希望的藍圖。
鐵路建設規劃將斥資7000億美元,助力印度經濟騰飛。這一宏圖偉業的實作,將為印度插上騰飛的翅膀,引領其邁向繁榮的明天。
公路建設方面,我們傾力打造農村公路,仿佛大地上的血脈,讓物流在鄉村間自由穿梭。如此,農產品得以走出田野,邁向廣闊市場,農民的收入也隨之喜上眉梢。
莫迪雄心勃勃地表示,印度不僅要成為全球綠色氫能源的制造與出口重鎮,還要在實作全球氣候變遷的碳排放目標上,展現自己的決心與力量。
「在接下來的五年裏,我們將傾盡全力,確保這100萬億盧比的投資落地生根。」莫迪的堅定表態,仿佛為印度註入了一股強大的信心,讓全球都為之側目。
雖然印度經濟蓬勃發展,但受到疫情的沖擊,財政支出也水漲船高。2020-2021財年,印度的財政赤字飆升至9.5%,較之前一年的3.3%大幅上升。因此,印度財政在未來五年內恐難以承擔這100萬盧比的投資。
印度的這項計劃猶如稚童,尚未穩固步履,便渴望風馳電掣,這般的急切與不切實際,終究只會讓其摔倒在前進的路上。
為了激發經濟活力並實作「基建狂人」的夢想,印度需要謙遜地繼續努力,逐步增強經濟實力。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註重質素,擴大財政收入,為未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並非隨時可用,它需在經濟遭遇下行壓力時出手相助。且必須符合現代經濟之脈搏,方可施展其魔力。
印度,南亞的巨人,望著中國基建的輝煌成就,懷揣著成為「基建霸主」的夢想,卻仍需跨越漫長的征程。盲目模仿,終將嘗到失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