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西方的對俄策略:讓普京在獲勝的幻想中「倒下」

2024-10-27國際

從人性方面來講,一般來說,只要對未來還存有一丁點希望,就不會走向極端,也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進行根本性的改變。這既是人性的優點,也是人性的弱點。在這場俄烏沖突裏,西方陣營正借助這一人性的「弱點」,讓普京在倒台前一直能看到獲勝的希望,並且慢慢讓他「窒息」。

在俄烏沖突的這場博弈裏,俄羅斯那龐大的核武庫一直是西方國家難以跨越的障礙。就俄羅斯方面而言,像梅德韋傑夫這樣的高層時不時就會用「核戰爭」去敲打並警告西方。

從西方陣營這方面來看,他們那種小心翼翼地去試探,還有「擠牙膏」似的武器援助,就表明了為了避免核戰爭,他們正在對俄羅斯實施「溫水煮青蛙」的策略。具體的做法和手段是:讓普京一直能看到「獲勝」的盼頭,接著就盼著俄羅斯國內的政治生態能發生改變,並且促使普京政權「垮台」。

現在在德國流亡的伊戈爾·艾德曼是俄羅斯的社會學家以及體制批評者,他把西方針對俄羅斯的戰略概括為「消耗俄羅斯並慢慢‘扼住’普京」這種模式。他覺得,由於擔心惹惱普京和俄羅斯,西方不想有「突然」的舉動。基於此,他還做了一個關於怎樣對付「眼鏡蛇」的比喻。

伊戈爾·艾德曼打比方說:「你走進一個屋子瞧見一條眼鏡蛇,那時候你既不想也不能猛地有動作。為啥?因為它會撲過來咬人——那可是能咬人的核武器。你得小心翼翼、巧妙地把它壓碎,讓它窒息。這樣一來,它都沒機會去咬,因為你的靴子已經踩在它喉嚨上。現在西方國家正(用這種方式)慢慢‘扼住’普京。」

伊戈爾·艾德曼接著說:「西方的想法就是讓普京一直盼著能在最後關頭得到點兒啥。可等他明白自己的政黨已經完蛋了,就沒資源去搞極端行動,像發動核戰爭這種事。意思就是,等他想去按核按鈕的時候,那核按鈕說不定已經沒了。」

伊戈爾·艾德曼說:「普京覺得烏克蘭很快就會投降,這完全是錯的,根本不會有這事兒,可他就指望著。那‘瘋狂’的梅德韋傑夫也這樣。」艾德曼還著重指出,西方給俄羅斯的壓力以及對烏克蘭的援助一直在持續增加,對普京的‘扼殺’也在不緊不慢、有步驟且毫不退縮地進行著。

伊戈爾·艾德曼是俄羅斯的反對派,是個堅決的「反普京」人物,他講的話難免帶有「傾向性」。不過平心而論,他對西方戰略的剖析,好像還挺有那麽點道理。畢竟,從這一年多的俄烏沖突行程來看,西方的策略實際上就是在慢慢消耗俄羅斯的同時,還給普京留了某種「希望」,可「繩索」卻越勒越緊了。

從武器援助烏克蘭這方面來講,西方秉持的原則其實就是「一點一點給」的模式。一開始給的是一些只有防禦作用的個人作戰用的輕武器,接著給了有進攻性的「海馬斯」這類中型武器,現在已經提升到能用於戰役的西方主戰坦克等重型武器了。要是沒什麽意外的話,接下來,「台風」、「F 系列」等西方戰鬥機也會慢慢裝備到烏克蘭軍隊裏。

在西方給烏克蘭援助武器的時候,俄方一直都在警告。可「紅線」卻被西方這種「擠牙膏」似的方式給消除。因為俄羅斯覺得,這種零零散散的武器援助對俄羅斯構不成啥根本性威脅,所以就很難下定決心使用「大殺器」去阻止。

在俄烏沖突剛爆發那陣子,俄羅斯跟西方搞起了「能源博弈」。說實在的,歐盟內部對於從能源方面制裁俄羅斯這事,意見不太統一。就像匈牙利老是在「使壞」。這就多多少少給了俄羅斯一些信心和希望,讓它有了歐洲離不開俄羅斯的「錯覺」。所以那段時間,輿論場裏有很多「歐洲過不了冬」之類的說法。

不過,歐洲人找到新的能源供應途徑之後,就毫不猶豫地切斷了跟俄羅斯的能源關聯。雖說歐洲人也在難受著,但確實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會失去這幾十年辛苦建立起來的歐洲能源市場。至於俄羅斯到底會不會特別傷心,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俄烏沖突剛爆發沒多久,俄羅斯西邊和北邊的兩個鄰國芬蘭跟瑞典趕緊申請加入北約。就在這個時候,北約內部的土耳其和匈牙利先後表示出「阻止」的意思,這給俄羅斯帶來了「一點兒希望」。

不過,土耳其和匈牙利純粹是為了讓自己獲利最大化,壓根就不是真心的,也沒那個本事去阻止。最終,在俄羅斯及其支持者的「想象」裏,芬蘭在 4 月初已經正式成為北約成員,要是沒什麽意外,瑞典加入北約也就是個時間早晚的事唄。

在西方的輿論那地兒,一直都有不少對「援助烏克蘭並且削弱俄羅斯」唱衰的聲響,這難免會讓普京產生「西方反俄陣營會變樣」「援助烏克蘭會變弱」的幻想,自然也就會影響普京對局勢走向的判斷。

比如說,馬克龍突然投擲「歐洲戰略自主論」之後,輿論場立馬就有了西方對烏克蘭援助會大幅減弱的這種看法。不過,緊接著的 G7 會議上,所做的決定卻是「加強對烏克蘭的軍援」。很明顯,就算是法國,它也沒辦法改變西方對俄的「戰略方向」。直白來講,如果俄羅斯要是對此抱有「幻想」,那肯定會影響到普京的戰略判斷,也會因此錯失「調整」的時機。

在烏克蘭的戰場上,西方給普京留下了能產生幻想的余地。就像在巴哈姆特戰役裏,俄軍好像取得了特別重大的突破,還讓普京看到了有「再進一步」,甚至在整個烏克蘭戰場上「獲勝」的可能性。不過,要是從深層次去思考的話,就能發覺這一仗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要是俄羅斯真有在烏克蘭戰場取勝的本事,那就得想想這不算大的巴哈姆特戰役都打了九個多月,到現在還沒拿下來;要是烏軍真那麽弱,那為啥烏克蘭一有增援部隊上去,戰場態勢就變?明擺著,烏軍是留了一手的。

美國和北約為啥讓烏克蘭軍隊在巴哈姆特戰役裏留了一手?主要就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配合西方對俄羅斯慢慢「勒脖子」的大戰略,好讓普京看到能贏的「盼頭」。二是滿足普京「想得到點啥」的心理,像盧甘斯克等那四塊地。三是給援助烏克蘭重型武器找理由、爭取時間。明擺著,一切都是為了在烏克蘭戰場上的「最後那一下」。

當然,這所謂的「最後一擊」,說的可不只是戰爭那方面哦,主要是給「窒息」普京提前打個底。依伊戈爾·艾德曼的看法,西方的策略並非要在軍事上把俄羅斯徹底打敗,而是要讓普京沒法在烏克蘭戰場上達成「完全掌控新入俄四地領土」的那種特別軍事行動目標,不過,又給普京留著那麽一絲可能。

只要還有希望在,俄羅斯就不會動用核武器,普京也不會對戰略進行重大調整。可能的結果就是:要麽在烏克蘭戰場持續「被損耗」,要麽在烏克蘭戰場「被擊敗」(意思是沒法掌控已占領的土地)。不管出現哪種情形,普京在俄羅斯國內的執政根基都必定會受到影響而動搖。

實際上,西方陣營早就把顛覆「普京政權」當作對俄戰略的首要選項。就像,在俄烏沖突剛爆發的時候,拜登就已經公開講過:「這是一場民主跟專制的較量。」再比如說,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給普京發出「逮捕令」的那件事。得明白,普京終歸是五常國家的元首,搞出這樣的「羞辱」舉動,明顯就是沒打算給普京留退路。原因在於,西方人覺得,要是這樣做,風險小,成本也低。

簡單來講,這場戰爭的懸念已經沒多少。因為從戰略層面看,俄羅斯好像掉進了一個很難脫身的戰略陷阱裏。那「得到點東西(四地領土)」的念頭,讓普京沒法在戰略上果斷地做出調整。而那「若隱若現」的獲勝希望又讓普京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打下去。

要是戰爭消耗一直往上增,俄羅斯民生問題老是冒頭,那肯定會影響到普京的執政根基,所以「倒台」不是沒可能。要是真這樣,對美國和西方來講,這種「窒息」的模式,既能避開核戰爭,又能削弱俄羅斯,實作贏得這場沖突的目的。而普京,就是因為「牽絆」太多,沒法「自己掙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