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德國總理朔爾茨帶隊訪華,美國非常不爽,俄羅斯警告中國

2024-04-27國際

四月十四日,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OlafScholf Schultz)抵達中國存取,這一行程在網上引起了極大的註意,尤其是其影片加入了TikTok,德國一位官員此前曾發表過一份聲明,將此次存取描述為一次難得的機會。

朔爾茨在上海遊覽了外灘和南京路這樣的標誌性建築。與德國某些大公司如寶馬、奔馳等急於與中國建立夥伴關系的做法不同, 朔爾茨的行為更像是在社交媒體上簽到打卡。

但是,德國總理為何要以如此高姿態存取中國?為什麽這麽急著要來中國?

這一現象的潛在理由是,德國的經濟陷入了危險之中。

德國的制造業歷史上一直是它的經濟基礎,20世紀它曾經貢獻了本地生產總值的1/4。像寶馬、奔馳這樣的大公司,一度把「德國制造」推向世界各地,是業界翹楚。

但隨著歐美各國對「去工業化」的鼓吹,德國工業結構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有數據顯示,德國已完成了40%的「去工業化」,其制造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下滑。

除「去工業化」之外,德國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電池、電機等方面的落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它的發展,甚至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

德國的這一努力在前任默克爾提出的「工業4.0」戰略下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效。近年來,德國花費了大量的資源來支持烏克蘭,失去了俄羅斯的廉價的能源供給又讓德國本就岌岌可危的產業更加雪上加霜。

美國借俄烏之爭,「收割」歐洲,尤其是德國,對歐洲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德國是歐盟的中心,是美國攻擊的首要目標。

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德國占支配地位的 大西洋貿易系統很快就土崩瓦解,德國的企業也有可能被美國並入自己的經濟地圖。

在這樣的兩難境地下,德國急需尋找新的發展途徑。身為總理的朔爾茨很清楚,要想讓德國的產業走出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和中國展開更緊密的合作。為此,他積極組織中國之行,率領大批企業家前往中國,旨在恢復和增強中德之間的經濟和貿易聯系。

中國已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德國對華年出口逾兩千億歐元,德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額已達一千億歐元。 為保證存取的成功,他連兩個對中國持批評 態度的親美內閣成員 都沒有帶。

他把第一站選在重慶,也是德國一方考慮的結果。他不像很多國家的領導人去北京或者上海,而是直奔重慶。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重慶有許多中國新能源公司,寶馬、奔馳等德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由於不能及時跟進新能源科技的發展,收入不斷下滑。

朔爾茨在存取上海同濟大學時,曾公開說歐洲應該遵守公平的規則,並向中國的汽車市場敞開大門。雖然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對歐美的一種打擊,但卻暴露出了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德國在新能源領域 相比於其他歐洲國家。 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德兩國在機械器材和化工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基礎。德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和制造國家。在此基礎上,中德兩國在細分市場上進行深入的合作,必將實作雙贏。

關於能源合作,德國因北溪管道受損而陷入了一場能源危機。中國是世界新能源科技發展的領導者,擁有豐富的風電、光伏發電技術經驗。這一合作將有助於德國減輕其能源危機,並降低其對美國油氣的依賴程度,這將給德國節省一大筆費用。

美國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中,為了切斷歐洲尤其是德國和中國的交往,采取了各種手段,這一舉措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從貿易政策到地緣政治鬥爭。

美方擔心的是,如果德國對中國太過親近,美國對德國和歐洲的影響將會減弱,從而削弱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毫無疑問,朔爾茨此舉,對那些親美 媒體和 智庫 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紐約時報】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他被選為「在西方國家最不受人愛戴的領導人」,這一排名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和熱議。

如此激烈的反應,足以說明美國的緊張與恐懼。德國是歐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如果它和中國加強合作,不但會破壞美國在歐洲的政治影響,而且也會對其在全球產業鏈上的統治地位構成威脅。

長期以來,美國依靠其龐大的經濟與科技實力,制定了世界各地的貿易與投資準則。不過,德國若與中國展開更大範圍的合作,則有可能推翻現有的國際秩序,並對美國在世界事務上的主導作用產生沖擊。

舉個例子,美國最近一直在阻止荷蘭等國家向中國輸出高端芯片生產器材,其意圖只是為了削弱中國的制造業發展能力。很明顯,美國此舉是想透過經濟制裁等方式,阻斷中歐兩國的經濟貿易往來,遏制兩國合作的良好勢頭。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一舉措無疑是在增強全球地緣政治中的競爭力。美國不顧自己的利益,企圖用經濟制裁、政治恐嚇等手段來阻撓中德合作,這是一種風險極大的行徑。

這樣做不但會破壞美國在歐洲和世界上的信譽,而且還會引發更多的地緣政治矛盾。與此同時,考慮到美國對歐洲的影響,俄羅斯對這一點也表示了擔憂。

俄羅斯議員普什科夫在社交媒體上說,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其反復無常的政策,不大可能同中國保持長期的夥伴關系。

這番表態雖然看似是對我們的提醒,但實際上並非必要。因為即便在歐美國家與中國表面的疏遠之下,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往來從未停止。盡管表面上關系冷淡,但經濟利益的牽絆使得雙方難以完全割裂。

而中國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中立,顯然,我們將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判斷,選擇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聽別人的話。

德國面對目前的經濟困難,更多地和中國進行合作,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決定。德國企業最大的擔憂,就是中國商品在價格上的優勢,這將削弱它們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是,透過深入的合作, 雙方完全可以找到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

對於德國來說,這種夥伴關系讓其在世界事務上更為獨立,而不是僅僅依靠美國的指引。德國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堅定地沿著自己的路線前進。

對於我們而言,加深和德國的關系可以幫助降低歐洲人對我們的敵意, 畢竟歐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每年的貿易額高達數 萬億 。中歐若能摒棄前嫌,攜手發展,就有可能組成一支與美國霸權抗衡的平衡勢力,達到共同繁榮和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