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中國網評」保護主義在歐不得人心,合作才是中歐關系正道

2024-07-22國際

中國網特約評論員 呂蘊謀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近日就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進行了不具約束力的咨詢性投票——德國、芬蘭、瑞典等11個成員國選擇棄權,4個成員國投票反對。這一投票結果暴露出歐盟內部對此事項存在嚴重分歧。

政治私利作祟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其年度盟情咨文中宣布,歐委會將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在經過近一年的調查之後,2024年7月4日,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征臨時性反補貼稅,稅率從17.4%到37.6%不等。與此同時,歐盟還與中國繼續就反補貼調查事宜進行磋商。

然而,歐盟對華電動汽車揮動「反補貼大棒」,並非如馮德萊恩所言是代表歐盟整體利益、「糾正市場扭曲行為」,其背後不但體現出歐盟經濟焦慮不斷上升、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優勢頗為忌憚,還表明部份國家是政治私利在作祟。歐洲輿論也普遍認為,歐盟對華反補貼調查並非「常規的反補貼案件」,而是「非常政治化的案件」,伴隨一定的「政治風險」。

法國、意大利等汽車大國是歐盟反補貼的「政治推手」。在馮德萊恩宣布反補貼調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曾公開表示,歐盟不應允許中國在電動車領域取得「像光伏領域一樣的勝利」。在調查過程中,法、意等國也不斷對歐委會施加壓力。來自法國的內部市場委員布雷頓就多次表示贊成歐委會調查中國電動汽車。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有意借「反補貼調查」謀利。歐盟規定,歐委會在歐盟產業界申訴、成員國提案、歐委會自主啟動三種情況下,可以發起反補貼調查。然而根據以往慣例,歐委會一般「不告不立」,通常根據產業界申訴被動啟動程式,鮮有主動挑起事端。2024是歐洲大選年,馮德萊恩選準時機啟動反補貼調查,不能排除存在討好法、意甚至美國支持其連任的動機。

歐盟遭受質疑

很多成員國也質疑歐盟此舉並不符合歐盟整體利益。德國就擔心自己成為歐盟反補貼措施的最大受害國之一。與法系汽車在中國市場不到1%的份額相比,德國較為依賴中國市場,德系汽車在中國市場占比較高,中國也是大眾等德系汽車重要供應鏈所在地,因此,德國對「挑釁中國」的舉動較為反感。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人就曾表示,這一決策對歐洲尤其是德國汽車行業來說「弊大於利」,長遠來看,反補貼稅不利於歐洲汽車行業競爭力的提升。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也認為,對寶馬集團來說,進口關稅之類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標普全球研究人員表示,鑒於中德相互依賴和投資,施行保護主義就是「自擺烏龍」。

除德國外,歐盟此舉在芬蘭等其他眾多成員國之間也不得人心。在本次投票中,一位芬蘭官員表示,並非所有歐洲汽車制造商都贊成征稅措施,芬蘭方面懷疑此舉「是否符合歐盟的利益」「關稅給市場和價值鏈都帶來了不確定性」。瑞典貿易大臣也強調,與中方對話以找出解決方案非常重要。前期,據美國「政客」新聞網披露,幾位匿名歐盟外交官對歐盟「無事生非」表示不滿,稱「沒人希望中歐爆發貿易戰」。

合作才是中歐關系正道

本次投票是不具約束力的咨詢性投票,預計不久後歐盟將就是否開征關稅進行最終投票。根據歐盟法,除非獲得代表歐盟人口65%的15個成員國的投票反對,否則懲罰性關稅將獲得透過。

然而,鑒於成員國間強烈的分歧,歐委會近期似乎也釋放出了一些緩和訊號。據媒體報道,歐委會近期對大眾和寶馬發出訊號,稱可能會對這兩家企業在華生產出口歐洲的特定車型考慮「大幅降低」關稅。此外,特斯拉等美國汽車制造商生產的中國電動汽車也有可能在最終階段享有單獨的稅率計算待遇。

事實上,汽車產業本應成為中歐合作的「藍海領域」。汽車行業產業鏈較長、全球化程度較高,中歐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贏格局。中國電動車也有制造先進、物美價廉等諸多優勢,有助於歐洲汽車市場完善供給結構,為歐盟綠色轉型提供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力支持。

正如大眾CEO布魯姆所言,「恐懼是錯誤的顧問」。希望歐方能夠認識到,貿易保護主義絕非歐盟汽車產業的「良藥」。積極擁抱對華合作,不僅有利於歐洲減少「內耗」,也是符合全球化大潮的正確之舉。(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安全專案負責人)

編審:高霈寧 申罡 張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