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舉行:政治缺乏互信,人文可以先行

2024-04-13國際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日對美國進行正式存取,並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見,雙方敲定約70項防務合作協定,會後發表的聯合聲明還對中國核政策表達所謂的「關切」。隨後,美日菲領導人11日在華盛頓舉行了首次三邊峰會,會後發表【日菲美領導人共同願景聲明】,聲明內容仍肆意抹黑攻擊中國。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於上述情況表示,美國、日本對中國核政策表達所謂的關切,完全是脫離事實、別有用心的虛假敘事。針對日菲美領導人聲明,堅決反對有關國家操弄集團政治。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自己的事情,不容他人置喙。毛寧還重申,中方堅定不移維護自身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反對域外國家插手搬弄是非、升級事態。
美日兩國再度上演政治秀,炒作所謂的「安全威脅」,並將菲律賓拉入陣營。盡管去年11月中日領導人會談就重新構建「戰略互惠」關系達成共識,當下日本依舊亦步亦趨追隨美國,沖擊中日關系。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11日在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表示,「第三方對中日雙邊關系的幹擾,大家心知肚明。盡管日方一再聲稱,日本是根據自身利益來處理對華關系,但在很多情況下,日本不得不以犧牲自身利益來滿足第三方對話政策的需要。此外,中日之間還存在政治上嚴重缺乏互信、雙方民眾的好感度持續走低等問題。雖然難以立即解決,但是可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比如人文交流可以先行。」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10日的會上指出,「中日如何才能實作互惠,背後是互讓精神。」兩國間的交流不僅要靠政府的力量,還要依靠民間力量助推政府之間的外交。
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主辦的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10日在日本東京舉行。論壇圍繞「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系」的主題,在政治經濟、文化、青少年、媒體等多個分論壇進行了熱烈的交流。雖然在某一些議題上存在分歧,中日民間交流的氛圍熱烈。
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主辦的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10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澎湃新聞記者 陳沁涵 圖
中國力量在日本的強「存在感」
近年來,日本在安全領域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關系,並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安全化。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在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指出,「依靠安全保障這樣的邏輯不能夠實作安全和重大政治目標,因為安全保障方面的舉措會招致對方的反應,導致永無休止的安全保障困境。」我們必須牢記人都會犯錯,這意味著預防措施非常重要,危機管理必不可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也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僅靠安全,確保不了安全,或者說僅靠增加軍費,最終確保不了安全。」所以要深入對話,中日之間應該形成,即使有分歧也要保持正常溝通,即使在爭執也能夠合作的局面。
「21世紀日本最好的國家戰略是以中國為客戶。」楊伯江援引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話說,在廣義的經濟方面,中日之間的互補性結構是存在的,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從理論上的互補落實到現實中,成為我們深化擴大合作的動力和依據,這是當前需要中日雙方認真研究的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兩年前,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川島真也曾在「中日50年50人」系列采訪中提到,中日關系有一種「空空的感覺」,雖然兩國之間會有經濟關系,但是政治外交上幾乎沒有。所以要抓到一個「實」的部份,思考要如何獲得比較「實際的東西」。
此次在中日高級別人文交流論壇上,川島真被再度問及中日關系現狀時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目前中日之間處於「保持底線」的狀態,總體上沒有突破和改善,兩國間依然保持著一些社會文化方面的交流,但實際上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外交安保方面,投資也減少了。不過,另外一個值得註意的新現象是,疫情過後有很多中國人來日本,不僅僅是遊客,有很多與文化交流和商務相關的人士,而且日本學校裏也有很多中國人,許多孩子是中日混血,他們會如何影響日本社會還很難說。
「現在對日本而言,中國人的存在感太強了。」川島真指出,這一種變化對於包括日本國會議員在內的官僚系統而言,他們還不能敏銳地感受到,存在一些時間差,相信終究會傳遞到上層。不過反過來,去中國的日本人沒有那麽多,除了疫情的後續影響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促進青年交流,不妨聊聊「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近日,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上映,票房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就大賣。這不僅是一場動漫盛宴,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日中協會理事長瀨野清水也關註到了這部片子,他聯想到中日文化交流說,其實中日兩國的年輕人之間可以去探討應該如何去生活,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怎麽樣的,或者如何去消除戰爭、實作和平,年輕人可以就這些簡單又淳樸的問題來進行交流。
瀨野清水還提到日本作家阿川佐和子所寫的【與其誇誇其談,不如靜心聆聽】一書,書中呼籲人們向別人問路,與其自己用手機查詢,不如張口去向他人問詢,這樣可以在此過程中與他人進行交流。兩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中國的事情向中國人問詢或者親自到訪中國,然後調動自己的五感來加深理解。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思,這樣年輕人就可以進行思考,哲學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在中日文化和青年交流方面,也存在一些實際問題。東京都日中友好協會青年大使井上正順以親身經歷舉例,她所在的協會從2014年啟動了以35歲以下會員為主的青年委員會,目前有75名會員,會定期舉辦與中日相關的交流活動,還有關於赴華旅遊和留學的介紹,並組織代表團赴華。她指出,青年委員會中90%以上的成員以義工的身份來從事工作,對於這些協會,如何找到年輕一代的繼承人是一個問題,而如何能夠確保穩定的資金來源則是更為嚴峻的問題。
「年輕人無論是自己的私人生活還是工作上都很忙,不可能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做義工,如果真的要想全心全意促進日中兩國友好去培養接班人,我認為有必要改變一種傳統的觀念,不要將日中友好視為一種單純做奉獻的活動,要讓日中交流成為一種真正的事業,成為一個大家可以從事的工作。」井上正順說道。
澎湃新聞記者 陳沁涵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