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伊朗新外長上任不到24小時,稱想改善與美歐關系,並亮明對華態度

2024-08-23國際

據觀察者網8月23日報道,剛剛被任命為伊朗外長的阿巴斯·阿拉格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伊朗願意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系,並恢復與歐洲國家的關系,但前提是美歐需停止制裁等對伊朗的敵對行為、放棄針對伊朗的「敵對態度」。

實事求是地講,阿拉格奇有這一態度並不值得奇怪。自杜林普時期美國單方面結束伊核協定並加碼制裁之後,伊朗的經濟可謂每況愈下。世界銀行6月份的報告預計,伊朗今年通脹率可能高達35.3%。這甚至可被看作是伊朗的「進步」,因為伊朗去年的通脹預計為40.8%。相比之下,迫使美聯儲連續加息兩年多的美國通脹,其振幅也就9%左右。

從這一數據可以略窺伊朗當下的經濟狀況,伊朗政府的壓力就來源於此。外界推測改革派出身的佩澤希齊揚當選總統後,會主張改善與歐美國家的關系,阿拉格奇這一表態在情理之中。事實上,保守派的前總統萊希就已經在同美國進行私下的接觸,只是因為飛機失事被迫中斷了。而在對歐美國家示好的同時,這位新任外長也對中俄亮明態度。稱伊朗將優先考慮與俄羅斯、中國等傳統友好國家的關系,大力推行睦鄰政策,同時改善與非洲、拉美、東亞等地區國家的關系。

阿拉格奇的想法看似美好,但恐怕很難成為現實。不是說既要與歐美恢復關系,又要與中俄保持友誼的做法不行,中國一貫不插手別國內政,伊朗接下來制定何種外交戰略是它的自由。阿拉格奇的這一設想的問題,在於他還是沒搞清為何美國要制裁伊朗,仍對歐美國家抱有幻想。

從整體趨勢來看,2015年的美國之所以願意簽署伊核協定,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總統奧巴馬制定了「重返亞太」的計劃。他準備將部署在中東地區的美軍抽調至中國周邊,集中精力在整體戰略上形成對中國的全麪包圍,因此才願意與伊朗緩和關系。而杜林普之所以在2018年結束伊核,既是考慮照顧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以色列的地緣安全,也是出於杜林普本人「美國優先」的政治主張。

不難發現,決定美國對伊態度是友好還是施壓的關鍵因素,並不是伊朗本身是不是「親美」,而是美國的國家戰略。如果美方認為團結伊朗有利於美國的戰略,恐怕白宮會主動找上伊朗尋求緩和。這方面的例子之一便是沙特,拜登上台後美沙關系跌入谷底,但在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後,拜登和布林肯不得不親自到訪沙特換取讓步。對於現在的伊朗來講,美國重新重視德黑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伊朗對美國並不重要。

更何況如今擺在阿拉格奇面前的事實是,美方調集兩個航母戰鬥群盯著伊朗,防止伊朗報復以色列;杜林普有可能重返白宮,他若上台美伊恐怕連坐到一塊談都不太可能;內塔尼亞胡在結束加沙走廊的行動後,有可能尋求延續戰火以維持任期,伊朗是最適合的「靶子」。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剩幾個月任期的拜登政府即便願意和伊朗談判,也不會達成多大成果。若是美國不點頭,歐洲國家的對伊態度應該也不會改變。

總而言之,伊朗接下來的外交戰略最好還是務實一點,先重視外交領域能夠發展的關系,例如加強同中俄兩國的合作,然後再去衡量與歐美「重歸於好」的可能。否則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什麽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