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布林肯訪華前美國又舉起「大棒」,中美健康經濟關系該是啥樣

2024-04-19國際
4月18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被問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時間時回應道,「中方歡迎布林肯國務卿近日訪華。」這是4月2日中美元首通話時提到的近期中美高層互動的一部份。此前美國財長耶倫已於4月4日至9日存取中國。
作為耶倫訪華的後續,4月16日,中美金融工作群組和中美經濟工作群組分別舉行了第四次會議。雙方就全球及中美宏觀經濟形勢和平衡增長、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金融監管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務實、建設性的溝通。
然而,一天之後,美國貿易代表處宣布發起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白宮則宣布計劃針對中國鋼鋁產品采取新的限制措施。對此,中國商務部已作出回應,對美方的做法表示堅決反對,指出美方此舉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敦促美方正視自身問題,尊重事實和多邊規則,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權益。
回顧耶倫訪華前後中美之間的一系列互動,以及美國的一些「小動作」,會讓我們對穩定和推進中美關系的復雜性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
2024年4月8日,北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與美國財政部長珍納特·耶倫握手。視覺中國 圖
「彩虹」的隱喻
從耶倫4月上旬中國之行的行程和會談內容來看,她的這次存取頗具亮點。4月2日中美元首通話後,耶倫隨即啟程來華,美方對落實通話成果和推進中美關系務實進展還是頗具行動力的。
耶倫訪華期間,中美雙方都進行了即時跟蹤報道,透露了耶倫此行和中美對談的許多細節。這種開放的資訊交流反映了中美作為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對雙邊關系透明度的重視,以及透過公開交流加強合作意願和明確立場的意圖。耶倫此次對中國的工作存取加深了雙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也為中美關系的穩定發展註入了穩定力量。
在不同的場合下,耶倫的演講和發言傳遞了拜登政府對若幹重大議題的觀點和立場。耶倫此行重申了拜登政府對華承諾,獲得了中方積極回應。4月5日,耶倫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向美國商界強調,「拜登總統和我堅決反對將美中經濟完全分離的觀點。全面經濟脫鉤既不現實也不明智。」4月8日下午,耶倫在北京舉行的釋出會上再次表示: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中美兩國經濟聯系密切,脫鉤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上述表態正是4月2日拜登總統在與習近平主席通話中承諾的「四不一無意」的進一步具象化。中美雙方一致同意在中美經濟和金融工作群組下繼續就中美及全球經濟的平衡增長、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合作等議題保持密切溝通,中方對產能問題給予了充分的回應。中美金融工作群組和中美經濟工作群組4月16日舉行的會議正是對耶倫訪華成果的跟進和落實。
中方對耶倫的高規格接待和隱喻也充分展現了誠意。4月5日,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在與耶倫的會談中提到了自己乘飛機前往廣州時遭遇雷暴天氣、空中盤旋兩小時最終平安降落的經歷,並說「所以雨過天晴,雨過會見彩虹」,寓意中美關系,尤其是經貿關系,正如雨後天晴見彩虹。而耶倫在2023年訪華落地北京時天際也曾出現美麗的彩虹。
何立峰提及的飛行經歷和「雨過會見彩虹」,傳達了豐富的資訊和內涵:一方面象征著中方對中美關系能經受住挑戰和困難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傳遞出一種樂觀的預期,暗示透過努力,中美關系有望迎來更加和諧穩定的未來;同時,這也展現了中方透過深入交流和存取,強化雙邊理解與合作的願望。這些隱喻體現了精妙的外交溝通藝術——透過共享經歷和文化元素建立共鳴,加強雙方的合作願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共同期待,也反映出中國對推進和穩定中美關系的重視。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6日,美國華盛頓特區,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左四)和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五)在華盛頓財政部與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右四)舉行中美金融工作群組和經濟工作群組會議。視覺中國 圖
幾條「平行線」
雖然耶倫訪華期間有一些積極的表態,美方在4月17日對中國產業和鋼鋁產品揮舞起「調查」「關稅」大棒也並不令人意外。對此,我們可以捋一捋與耶倫訪華差不多同時或在其前後展開的幾條「平行線」。
與耶倫訪華幾乎同時,中方也已派出代表團訪美。這種雙向互動體現了雙方在為穩定中美關系共同努力,兩條「平行線」同時展開。4月2日至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訪美,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拉戈共同主持召開中美商貿工作群組第一次副部長級會議。中方重點就美國對華加征301關稅和相關301調查申請、泛化國家安全、制裁中國企業、修訂貿易救濟調查規則、實施雙向投資限制、對中國企業不公平待遇等表達關切。
另一條耶倫訪華的「平行線」,是中美兩軍4月3日至4日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的2024年度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工作小組會議。這是該機制會議時隔兩年後恢復舉行。中美商討兩軍萬一在海上遭遇甚至碰撞等,雙方應該如何應對等問題。兩條「平行線」的同時推進,兩國政府行政團隊在為穩定中美關系努力工作。
正如習近平主席4月2日與拜登通話時指出的,「這幾個月,雙方團隊認真落實我們達成的共識,中美關系出現企穩態勢……另一方面,兩國關系中的消極因素也有所增加。」上面兩條正向「平行線」外,還有另幾條負向的「平行線」。
耶倫訪華恰逢中美元首通話之後,以及在美日菲三方領導人華盛頓會晤和台灣地區新領導人賴清德上任前夕。這一時間節點既敏感又關鍵,在中美雙邊互動顯示出積極跡象的同時,影響兩國關系的負面因素也在增多。
近期南海地區緊張局勢的上升也與美國有關。菲律賓不顧中國的堅決反對,派遣補給船和海警船非法進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附近海域,試圖對非法「坐灘」的軍艦運送建材並進行維修加固。3月底,美國國防部長柯士甸與菲律賓國防部長通話,表示「美國支持菲律賓捍衛其主權權利和管轄權」,並重申【美菲共同防禦條約】適用於南海。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海軍和印太司令部等試圖推動台灣當局參與所謂的「聯合島嶼防禦概念」計劃,增強在「第一島鏈」沿線對華的軍事遏制。對此,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大校4月12日回應相關問題稱,中方堅決反對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開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系,這一立場清晰明確。所謂「第一島鏈」是冷戰時期地緣政治的產物,任何圍堵中國的企圖都不過是癡心妄想。中方敦促美方將不支持「台獨」的承諾真正落到實處,立即停止美台軍事勾連和官方往來。
如果我們把觀察的時段再放長一些,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經貿及科技打壓措施也不斷升級,制裁名單持續延長。美國商務部於2月下旬啟動針對中國汽車數據「國家安全威脅」的調查,3月底又修訂芯片領域出口管制規則,給兩國企業的正常經貿合作制造了更多障礙和更重的合規負擔。
我們再把時間線拉回當下,在美國貿易代表處和白宮17日對中美經貿關系發出負面訊號的第二天,國家副主席韓正18日在北京會見美國舊金山市市長布列特。韓正表示,舊金山長期處於加州和全美對華交往的「第一梯隊」。希望布列特市長此訪進一步促進雙方經貿、科技合作,打造氣變合作亮點,密切人員往來和人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友好感情,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布列特表示此訪旨在以地方交流、民間交往促進雙邊關系發展,願為美中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回顧中美關系「破冰」以來幾十年的歷史,又何嘗不是一部兩國關系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不斷拉鋸、纏結、較量的歷史。我們不會對美方在處理中美關系時的消極態勢聽之任之,也期待雙方的積極力量為中美關系註入更多穩定因素。
健康的經濟關系應該什麽樣?
其實,耶倫訪華時也就「產能過剩」問題指責中國,這再次展現了美方標準的「雙重性」。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自2008年以來,美國農業和食品生產銷往國外的比例一直相對穩定在大約20%。2023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約為1787億美元,其中對中國出口達到了337億美元,占美國農產品總額約18.8%。美國飛機制造商波音2022年交付了480架飛機,同時又收獲了774架民用飛機新訂單,上述交付和新訂單中相當比重是對外出口。類似的美國生產、大規模對外出口的商品還有很多。這些是不是過剩產能?各方對美國的過剩產能問題是不是也應該坐下來一起討論一下?
而美方卻針對所謂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在太陽能光伏板、電動車、芯片等領域加大了對華施壓。在4月2日的通話中,習近平向拜登指出,美國的相關行為並非「去風險」,反而是在制造風險。如果美方願意開展互利合作,共享中國發展的紅利,中方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如果美方執意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剝奪中國的正當發展權利,中國也不會坐視不管。
拜登政府聲稱不遏制中國發展,但「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正是近年來中國出口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以「過剩產能」為由,壓制中國的生產和正常對外貿易,就是遏制中國的發展。在4月16日舉行的中美經濟工作群組會議上,美方又提到了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中方對此問題作了進一步回應,也就美對華經貿限制措施表達了關切。
耶倫在此次訪華前以及訪華期間多次強調建立一種雙方都受益的健康經濟關系的重要性。中方同樣認為建立健康經濟關系對平衡增長、金融穩定至關重要。但核心問題是如何定義健康的經濟關系?一個經濟關系何時才能被視為健康?怎樣才能構建起這種健康的經濟關系?
盡管各方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存在一個可能被廣泛認可的基礎性原則:健康的經濟關系應該是互利共贏的,而不是僅僅滿足單方的利益。對於分歧,應透過溝通和協商加以解決,讓企業和市場在自治的環境下自行尋找出路,而不是政府的直接幹預。
拜登政府執政之初,希望在高關稅政策上與前任政府有所區別。盡管拜登政府在貿易和全球化方面有所表態,但實際上仍然延續了杜林普的政策而非回歸奧巴馬時期,並日益偏離新自由主義,轉向保護主義。
事實證明,將自由貿易視為對美國有害是完全誤導性的。如果美國繼續沿著保護主義的道路前進,將失去自由貿易給美國企業和工人帶來的福祉,也無法與其他國家建立健康的經濟關系。建立健康的經濟關系,需要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強化對話,以慎重的態度管理分歧,以互利的精神促進合作,以負責任的姿態加強國際協調。
(余翔,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高級專家)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余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