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美國台海戰略噩夢:歐洲脫身,美方失去獨自面對勇氣

2024-07-07國際

當前烏克蘭的沖突不僅是美國與俄羅斯的直接較量,更是美國和歐洲團結一致對抗俄羅斯的戰略博弈。正是基於美歐的緊密合作,美國和英國在沖突初期能夠自信地面對與俄羅斯的長期對峙。換言之,如果沒有美歐的緊密團結,拜登可能也不會如此果斷地拒絕普京關於烏克蘭保持中立的提議。然而,當美國可能面臨台海軍事危機時,歐洲的回應可能成為美國的一大戰略困境,預計歐洲可能選擇保持距離。目前,關於中國如果采取軍事行動統一台灣,美國將如何應對的討論愈發熱烈。這主要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美軍是否有幹預的能力以及這種幹預是否能改變局面;二是美國的盟友,尤其是歐洲盟友是否會支持美國。目前的情況表明,兩者都越來越不可能。

盡管歐洲對印太地區越發重視,但在面對中美可能的沖突時,歐洲並未真正準備好在極端情況下支持美國。一方面,歐洲主要軍事強國缺乏在亞太實施軍事行動的能力;另一方面,歐洲國家也不願在經濟上與中國徹底決裂。烏克蘭戰爭持續耗費歐洲的國防資源,已經證明其軍工產能不足以支持烏軍進行持續的進攻作戰,更遑論組建一支能在亞太進行遠征的武裝力量。目前,美國唯一可能期待的是歐洲在經濟制裁中國方面的合作。然而,是否有可能呢?顯然也非常困難。

中美圍繞台灣的潛在沖突將對歐洲的繁榮和安全構成嚴重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美國將更多軍事資源轉移至亞洲,增加歐洲的安全防務壓力,這不是歐洲所願意看到的;其次,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一旦發生沖突,歐洲將面臨供應鏈崩潰和經濟衰退的風險。因此,德國、法國和英國等歐洲主要國家的領導人在台灣問題上並未采取強硬立場,歐盟同樣保持克制,更傾向於重申對國際法的支持,譴責任何破壞現狀的行為,或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這種表態既針對中國,也給美國施壓,因為美國的挑釁行為往往是台海危機的一個主要誘因。

歐洲領導人之所以不在台灣問題上采取明確立場,一方面是因為歐洲在中國龐大市場中擁有重大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是希望透過維持對話來避免沖突。例如,2019年歐盟委員會釋出的【中歐戰略展望】報告中,即將中國界定為「競爭對手」和「系統性的對手」,同時也是「夥伴」,這反映了歐洲對這一復雜關系的矛盾看法。更直接的現實是,歐洲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幹預台海危機。馬克龍的言論清楚地表明,如果「歐洲人無法解決烏克蘭危機」,他們也難以在台灣問題上發揮作用。

在無法擺脫對美國安全依賴的大背景下,歐洲試圖在威懾中國、安撫地區國家及支持美國間謹慎行事,以免損害與中國的關系或加劇緊張。這種歐洲的猶豫和不決是美國未來在台海沖突中不敢輕易軍事介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中國而言,避免歐洲在台海危機中站在美國一邊,是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具體策略包括進一步深化與歐洲的經濟融合,減少歐洲在沖突中采取對抗措施的可能性;將美國定位為台海沖突的主要挑釁者,利用例如佩洛西訪台等事件來突顯美國的破壞行為;並透過發展與俄羅斯的貿易關系來牽制歐洲,減少其關註台海的動力。

#深度好文計劃#總而言之,中國在塑造有利於台海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方面,與歐洲國家保持緊密合作至關重要。這一策略需要我們清醒地認識並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