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中國崛起將由自身力量決定,美國遏華既不明智也不會奏效

2024-08-27國際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美國基礎設施日漸衰敗,人們的預期壽命不斷下降,為何不花時間和精力重建本國社會呢?相比之下,在過去30年,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比過去3000年還要多。」
近日,新加坡知名學者、資深外交家馬凱碩在一檔播客節目中接受了印尼前貿易部長吉塔·維亞萬采訪,涉及國際地緣政治、中美關系和俄烏沖突等熱點話題。相關影片於8月21日釋出。
馬凱碩表示,美國國內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果美國政府更關註本國問題而非執著於向海外投射力量,這對美國和世界都有利。談及中美關系時他說,任何兩個大國正常情況下都應該保持「接觸」,但美政界如今面臨著談華色變的糟糕環境。盡管美國企圖透過關稅、芯片法案和制裁等各種手段阻止中國發展,但這種做法既不明智,也無法奏效,因為中國崛起最終將由中國的內部力量決定,外來力量是無法造成影響的。
馬凱碩接受維亞萬采訪畫面
「西方要適應自身力量萎縮的時代」
在馬凱碩看來,現在的西方政客缺乏長期戰略思維,過去像基辛格和尼克遜那一代人,他們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知道戰爭的可怕。可一旦人們不再經歷戰爭的恐怖,開始臆想自己將永遠優先,那麽就會開始做危險和魯莽的事。
馬凱碩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西方應當適應自身力量萎縮的時代。
他表示,西方技術確實給世界帶來了現代化,而現在西方國家能做的,世界其他國家也能做到,他們分享了西方的權力,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對西方而言,更明智的做法是去提前適應自身力量萎縮的時代,而非抵制這種變化。
「在20世紀40年代,歐洲人堅持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該由歐洲人擔任,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這在當時理所應當,因為僅美國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占據世界半壁江山,歐洲經濟復蘇顯然也非常順利。」
「但在80年後的今天,最有活力、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出現在了亞洲,你怎麽能拒絕亞洲人管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呢?」他說。
在馬凱碩看來,烏克蘭戰爭堪稱「一場災難」,是歐洲「地緣政治無能的後果」。
他表示,和平能夠反映出地緣政治能力,戰爭則折射出地緣政治無能,就像加沙和烏克蘭發生的事情。如果歐洲領導人足夠明智,他們會找到與俄羅斯接觸的方式,將俄羅斯融入歐洲的架構之中。不幸的是,冷戰後,歐洲還沒有出現目光長遠的思考者。他們支持北約擴張的行為,已經疏遠了俄羅斯。
「他們肯定知道這麽做會激怒俄羅斯——這個鄰居已經存在了1000年了,為什麽要激怒它呢?這很奇怪。這表明歐洲人不明白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必須適應不同的世界。」他說。
「中美本應保持接觸,美國遏華無法奏效」
在談及「美國是否也在經歷蘇聯垮台」的情況時,馬凱碩表示,美國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處理國內議題上,而非耗費巨資向海外擴張。
「在美國你會看到日益破敗的基礎設施,你會看到匹茲堡和巴爾的摩的橋梁坍塌。你想知道,為何在國內有如此迫切的需求時,(美國政府)還要花那麽多錢在航母身上,打不必要的戰爭。這著實令人驚訝。」
當地時間2024年5月12日,美國馬里蘭州,法蘭西斯·史葛·基橋倒塌在「達利」號貨輪上,堵塞了巴爾的摩港航道。視覺中國
「在今天的美國,人們的預期壽命不斷下降……50%的底層民眾生活水平停滯不前。所以這樣一個國內挑戰如此之多的國家,為何不花時間和精力重建自己的社會呢?」
緊接著,馬凱碩提到了中國的情況。
「相比之下,如果你前往中國,你會被那裏的基礎設施所震驚。過去30年,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比過去3000年還要多。」
「所以,如果美國更關註國內問題,而非向海外投射力量,美國會變得更好,甚至世界也會更好。」他說。
「如果美國更關註國內問題,而非向海外投射力量,美國會變得更好,甚至世界也會更好。」
馬凱碩表示,作為兩個大國,中美本應保持接觸,但美國的政治環境相當糟糕。
他指出,「接觸」是一種積極的人際關系,兩個大國正常情況下都應該保持接觸。「但如果你在美國提到這個詞,比如某個美國政客說我贊成與中國接觸——那他就死定了,他完蛋了。情況就是這麽糟。」
至於外界應當如何對待中國的快速崛起,馬凱碩說:「眾所周知,拿破侖曾說過‘不要喚醒沈睡的中國巨龍,如果你把它吵醒了,它將震撼世界’。現在我們知道,喚醒一個人有兩種方式,要麽你輕輕地喚醒,他就會比較快樂地醒過來,你也可以選擇用一桶水把他潑醒,可以想象那個人會有多生氣。」
馬凱碩認為,四十多年來,美國與中國的互動是成功的,但自那以後,美國決定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各種措施阻止中國崛起。就今天的情況而言,盡管美國深陷社會分裂,杜林普與拜登幾乎在任何事情上都無法達成一致,但他們只在一件事上存在共識——是時候阻止中國了。
「我認為這是一項不明智的政策,它不會奏效,你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無論中國崛起還是衰落,都將由中國內部力量決定,外來力量是無法影響中國的。」
他補充道:「所以如果美國現在動用關稅、芯片法案和各種制裁手段,顯然會讓中國非常憤怒。西方想過這個問題嗎?這就是我們想在世界上看到的嗎?」
馬凱碩還強調,台灣問題並非一個國際問題,它是中國的內部問題。連美國也正式承認了一個中國政策,也就是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一個基本點」。
馬凱碩是新加坡著名的學者型外交官,他曾經擔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同時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作為長期關註研究亞太及中國社會發展的學者,馬凱碩對中國在脫貧攻堅、應對疫情、氣候變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印象深刻,他曾稱贊中國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為世界樹立了「積極榜樣」。
今年6月,馬凱碩參加阿聯酋戰略研究中心活動並行表講話
今年6月10日,馬凱碩在阿聯酋戰略研究中心(ECSSR)發表演講時也曾表示,「美國所犯的最大戰略錯誤,就是在缺乏戰略的情況下發起了對華競爭」。
馬凱碩認為,美國認為大約還有十年時間來阻止中國成為世界領導者,因此無疑將利用這段時間加大對華施壓,可是美國依然無法遏制中國。
他強調,中國從蘇聯解體中汲取了經驗,與美國不能接受同級別競爭對手不同,中國並沒有對抗美國等世界其他大國的野心,中國重視的是加強國內經濟社會建設,並改善與周邊國家關系。
他呼籲美國放棄遏制戰略,與中國展開合作,共同創造一個足夠容納兩個大國的世界。
本月早些時候接受新加坡【聯合早報】專訪時,馬凱碩形容自己是一名「中國樂觀主義者」,對中國的長期前景保持樂觀。他進一步解釋道,這種樂觀是因為他對於中國歷史和中國文明周期迴圈的了解,在經歷過衰退後,中國文明一定會強勢觸底反彈。正因如此,他認為中國文明還會至少繁榮100年,其發展動力還會持續很長時間。
在觀察者網2023「答案」年終秀上,馬凱碩表示,隨著各方面相對實力的下降,西方應向全球南方國家釋放更多的權力,各國共同參與全球治理。他呼籲西方可以學著與中國開展更多的合作,因為中國建立了許多有利於全球福祉的全球組織,比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卓有成效,金磚國家共同創立的新開發銀行也收獲頗豐。西方另一個明智的選擇是鼓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與這些新興機構合作,這樣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