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李光耀晚年對世界預言:歐元區解體,日本走向平庸,印度困難重重

2024-09-07國際

上世紀 90 年代,蘇聯一解體,這世界就正兒八經地邁進了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裏頭。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當下國際社會都公認的國際格局是這樣:美國是獨一份的超級大國,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屬於「多強」那一塊兒。

嘿,打從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鬧起來之後,西方整體的實力就衰落啦,慢慢就成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塊兒,說到底就是東西方國家還有國家集團之間力量對比出現了一連串根本性的變化。

舊的不公平的國際秩序正磕磕絆絆地改革著,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國家,因為對世界問題的處理、世界經濟啥的貢獻越來越大,所以對現有的國際秩序不滿,這已然是沒法改變的根本需求啦。

因為美國搞那「美國優先」的錯誤政策,這二十多年的經濟全球化好像走進停滯期啦,甚至還可能倒退呢,情況挺危險。

再加上這疫情把經濟沖擊得厲害,弄得各國對新國際秩序的需求那是急得不行。

新興力量主導的國際新秩序正迅速搭建起來,新的經濟、政治、軍事一體化的安排也在逐步顯現,尤其是新經濟一體化,因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變得充滿活力啦。

要說這世界格局的變動,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早就講過,未來的世界會有三大變化:

歐元區要散夥啦,日本變得稀松平常,印度麻煩事一籮筐。

那,為啥李光耀會有這樣的判斷呢?未來的世界格局真能有這樣的變化不成?

咱先瞅瞅歐盟。

歐盟,一聽這名字就知道,就是歐洲的聯盟唄。二戰結束後,【歐洲理事會章程】一簽,歐洲國家就真正開始搞一體化行程啦。這行程最先在鋼鐵這塊兒落地實施。

1991 年蘇聯散了夥,1993 年歐盟正式冒了頭。這聯盟的出現,飽含著歐洲人的滿心期盼,盼著這片土地的未來能有好光景。他們就想靠著成立歐盟,讓歐洲緊緊抱團,在世界體系裏穩穩站住腳。

歐盟成立的時候,打一開始就是想讓歐洲地區的經濟整體往上躥一躥,讓歐洲國家在國際上更有面子。尤其呢,他們盼著靠這種團結的法子,保住自家在軍事、經濟、外交、政治上的獨立性,少受點,甚至不受美國的攪和。

誰都知道,歐洲那些國家可都是老牌的經濟厲害國,所以呢,他們先搞起了經濟一體化。但這壓根就不合客觀規律。

說實在的,他們得先把各國人民之間的嫌隙消除掉,尤其是讓各國的風土人情充分融合,達成高度統一的價值觀,然後再談經濟這檔子事。

可他們覺著自己是老牌的經濟強國,就搶先弄出了歐元。

那時候的歐盟,有三個厲害的國家,就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可英國在歐盟裏頭辦事說話,往往沒法國和德國有分量,這到底咋回事呢?

英國跟美國那可是親密得很吶,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啥的各個方面,都緊緊跟著美國走。就因為這樣,其他歐洲國家大都覺得英國就是美國安插在歐盟裏頭的一顆釘子,打心眼裏一直沒法真正認可英國。

在歐洲,一體化行程先從經濟方面使勁兒,各國把貿易的壁壘普遍都給取消了,出入境能隨便往來。可這時候呢,各國不要主權貨幣了,全都統一用歐元,而且歐元的發行權歸歐洲央行管著。

這就弄出個怪樣子:各國在貨幣政策上一點自主性都沒有,可在財政政策上卻有著絕對的掌控權。

就是說呀,花錢這事兒自己說了算,可一旦出了岔子,自己沒法立刻應對,只能靠著歐元區的其他國家來幫忙救急。

沒多會兒,情況有了點兒微妙的轉變,希臘債務危機冒出來啦!這個以航海業、旅遊業當經濟頂梁柱的歐洲小國家,進了歐元區以後,一直不實在地把社會福利弄得老高,最後把自己的危機給引發出來了。各國只好一次又一次、大把大把地給它輸血救它。

自打希臘債務危機冒出來那會,英國就動了脫離歐元區的心思。

一方面,英國自家的問題越發嚴重啦,這當中有一部份緣由就是在歐盟裏頭鬧的。好比說:好多東歐的移民跑到英國找活兒幹,把英國人力的成本給拉低嘍,弄得本國失業率老是下不來。

另一方面,英國跟希臘似的,特別擔心自家經濟出毛病,可又沒啥招能應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再者呢,英國在歐盟裏頭說話份量本就不大,於是啊,最後就決定離開歐盟啦。

在英國脫歐那陣子,美國只要對外打仗,全都拉著歐盟國家一塊兒,為的就是整出不穩定的經濟局面,不讓歐洲經濟一體化順利進行,攔住資本往歐洲裏頭跑。

另外啊,就因為烏克蘭危機,美國楞是把歐洲和俄羅斯剛開了點縫的對話大門給狠狠關上了,弄得歐洲國家又沒了外交自主權,只能緊摟著美國的大腿啦。

那當然啦,北約、歐盟、美國還有歐盟內部的那些國家,本身矛盾就挺復雜的。您可別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分贓沒分勻鬧起來的。所以啊,歐元區往後的日子可難著呢,李光耀說它走向解體,這事兒沒準真能成。

接下來,咱們再瞅瞅咱們的鄰居——日本。

大夥都知道,二戰把日本的國力狠狠削弱啦,戰後日本的工業差不多都垮了,經濟也是軟塌塌的,好像老長時間都緩不過來勁。

可是啊,這時候韓戰起來了,美國為能在戰場上一直有後勤補給,沒辦法,只好把好多武器生產線挪到日本去,讓日本在打仗的時候負責生產。

這一舉動,從客觀上講,幫了日本的忙,尤其是讓它的工業能力迅速恢復過來,還促使日本的經濟回暖啦。

韓戰雖說結束了,可日本的工業體系差不多已然完備啦,靠著一連串高科技產品,出口大幅增加。

沒過多會兒,日本就成了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可美國人覺著日本發展得忒快啦,覺得這沖擊了他們的國際地位,接著就拉攏另外 3 個國家,跟日本一塊兒簽了大名鼎鼎的【廣場協定】。

接著呢,日元猛地升值啦,在日本老百姓看來這可美著呢,哪成想,這麽一猛升值,把日本的出口產業給狠狠打擊了。

沒多會兒,日元大幅貶值啦,一下子就讓日本國內的經濟泡沫破了。日本經濟一下子倒退了好幾十年,到現在都還沒徹底緩過來呢。

打新世紀開始,日本高端制造業那水平壓根沒一直往高了走,還讓中國給超了。

中國靠著產業升級,從低端制造業大國成功變為高端制造業強國,這當中啊,產品依舊是又好又便宜,這一點始終沒變。

這下可好,日本自身那點優勢算是沒影了,只能投靠美國,對美國死心塌地,盼著能讓美國松松綁,慢慢恢復軍國主義,好成為一個正兒八經的國家。

不過總體來講,日本的工業、科技還有經濟水平,短時間內基本沒啥提升的指望啦,所以往後看,它極有可能變得普普通通。

最後啊,咱們再瞅瞅處在次大陸的印度。咱們老是把印度說成是一個「神奇的國度」。還真是這麽回事兒。

印度國內的問題那是相當復雜,不是三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咱在這兒大體把這些問題歸成 5 個方面:

第一方面,經濟布局不大合理。印度當下經濟發展靠的是第三產業,它的農業和工業呀,要麽根本沒有,要麽就特別落後。

特別是工業這塊兒,印度那完全是在二戰結束以後,自個兒一點點琢磨著建起來的。

好多人覺得,印度獨立以後,能借著英國留下的好多工業基礎建設,發展得快快的。可實際上呢,當初英國殖民印度那會兒,主要是讓印度給提供原材料,根本就沒建大批的加工工廠,所以啊,印度的工業基礎那叫一個差。

第二方面,那愚昧落後的種姓制度。在印度,存續和盛行達上千年的「種姓制度」,把人分成了各種等級,這說到底就是封建制度的一部份遺留,不但徹底堵死了階級跨越的路,還在事實上攔住了國際資本進來。

這封建殘余勢力可厲害啦,雖說政府把這制度給廢了,可它早就在人心裏紮根嘍!這種制度老這麽存在著,準會把勞動生產者的積極性給打壓下去,要是這勢力鉆進政府機構裏,那更得讓精英統治階層沒法做出正確決定。

第三方面,教育體制有毛病。在印度,有 2 億人是文盲呢!雖說國內勞動力挺多,可他們既不是有學問的高級勞動者,也不是有高技術的工人勞動者。這麽一來,印度人口紅利的好處壓根就顯現不出來。

第四點,政策沒個連貫性。印度是多黨制國家,那些政客老是迎合選民心思,光想著自己的政治前程,為了選票啥招都使,好多時候新上台執政的,一上來就把前任的政策給推翻嘍。

再者說,印度的決策機制繁瑣得要命,審批走流程那叫一個漫長,像稅費這類的各種社會政策要改革難上加難,革新的本事差得厲害,官僚作風盛行,貪汙腐敗也很嚴重,這一堆問題把印度的發展卡得死死的。

第五方面,其他社會那檔子事兒。其他社會問題可多了去了,在印度,貧富差距大得嚇人,犯罪率老是那麽高,對女性的歧視一直都解決不了,人們大都工作沒勁頭,交差老是不準時。

甚至有時候,自家國家軍事、科技商品的生產能拖就拖,像阿瓊坦克、國產航母這類的笑話那是一個接一個。

這麽講吧,印度雖說心懷大國夢,可要是不經歷漫長、繁多還特嚴苛的種種改革,那這夢大體上就是癡人說夢。

反正啊,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那可是個頂出色的戰略家、政治家。他對國際格局的判斷,準得很呢!像歐元區解體、日本變得平常、印度麻煩不斷,這些個預言,眼瞅著好像都在一個一個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