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可謂動作不斷,從當前情況來看,僅僅巴勒斯坦的局勢顯然已經無法令以色列國內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滿意。 他們的視線轉移到了同樣屬於「什葉派抵抗之弧」的黎巴嫩真主黨。以色列究竟意欲何為?這場沖突何時才能終止?戰爭的規模是否會進一步擴大?
在經過了一系列「回合制」的導彈襲擊後,以色列不顧國際社會大部份國家的反對,向南黎巴嫩地區發動了攻擊,並派遣地面部隊聲稱要對真主黨進行沈重打擊。 他們再次重演了在加沙的行為,將國際組織的工作人員列為攻擊的目標,其中也包括聯合國的維和部隊。
10月10日,正在黎巴嫩南部地區執行正常任務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遭到了以色列的攻擊,導致兩名士兵受傷。 以色列方面稱這是一起失誤,然而大多數國家對這一解釋並不認同,尤其是那些派遣士兵參與維和的國家,其中包括中國。 中國、俄羅斯、意大利、法國等國紛紛對以色列的行為進行了強烈譴責,中方還透過外交途徑向以色列表達了憤慨和抗議。
以色列的作法無疑對其本已岌岌可危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更大的傷害。以色列對維和部隊的攻擊,可能會使這個國家陷入更為危險的境地。 首先,以色列政府和軍隊的行動正在削弱他們在二戰後期透過媒體和資本手段建立起來的受害者形象。 在二戰期間,猶太人在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同盟手中經歷了深重的苦難,這段歷史也在以【辛德勒名單】為代表的諸多文藝作品中得到了展現。
許多人因此對猶太人的境遇深感同情,猶太人也借此積極宣傳自身的優越特質,並推進猶太復國主義。 以色列能夠成功建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當時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 然而,近期以色列軍隊在加沙和黎巴嫩的一系列作為,正在侵蝕他們長期經營的「受害者」形象。
畢竟,一個「善良」、「無辜」、「柔弱」的受害者,不會在社交媒體上釋出軍隊攻擊他國平民的影片。 現在,以色列軍隊公然襲擊維和部隊的行為,只會強化國際社會對其的敵視,這種做法不僅無道德可言,也缺乏理智。 今後,聲援以色列的國際聲音會愈發微弱,他們可能會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背道而馳。
其次,以色列在將美國逐漸推遠。 自從巴以沖突再度升級以來,美國作為以色列在中東的關鍵盟友,一直站在其一邊。 以色列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美國對中東地區局勢的掌控。 然而,這一次美國無法像過去那樣毫無保留地支持以色列。 即便美國沒有完全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並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以色列行為的正當性,但對這次事件中的錯誤,美國也表達了譴責。
對美國而言,這已然是重大變革。美國的存在使以色列在中東能夠多面出擊。然而,如今美國國內在如何處理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出現了分歧。這種分歧不僅體現在美國政府內部,也體現在美國民眾之間。先前,美國各大高校的反以色列示威便是一個明顯的標誌。
此外,實作完全勝利對於以色列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在裝備和戰鬥條件如此懸殊的背景下,以色列未能全面占領加沙,更無法透過種族清洗的方式,讓哈馬斯消失在歷史舞台。相比之下,黎巴嫩真主黨的綜合實力和所擁有的資源遠高於一直處於封鎖中的哈馬斯。經過十多年的經營,他們在南部地區構建的地道網絡已足以給以色列國防軍帶來巨大損失。
以色列在兩線作戰中,極難在與真主黨的交鋒中占得上風。此外,作為什葉派抵抗弧的領導者,伊朗已透過導彈襲擊對以色列發出了警告。換句話說,以色列當前的對手不再是個別國家,而是整個中東的什葉派勢力。即便是美國也未能達成這樣的壯舉。從理性分析,以色列攻擊維和部隊的行為顯然將令其面臨嚴重的後果。
然而,以色列可能對此早有預判,因擁有世界強國美國的支撐,他們認為可以無視其他國家的抗議。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在挑戰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秩序,對聯合國及其成員國的權威構成蔑視。然而,以色列國內的右翼人士似乎忘記了,他們甚至包括美國,都從這套秩序中獲益匪淺。一旦這一秩序崩潰,迎接他們的將可能是意料之外的災難。
以色列政府在當前情況下,應該抓住機會,接受來自美國、法國、中國等國家的建議,在軍事行動中保持必要的克制,避免讓以色列及猶太人再次陷入真正的孤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