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朔爾茨訪華「尋後路」,對歐洲不能期望太高,馬克龍是前車之鑒

2024-04-18國際

【朔爾茨訪華,我們熱烈歡迎,但是不能指望歐洲就會發生改變】

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綠草茵茵。德國總理朔爾茨在16號的上午與中國最高領導人見面會談,作為歐洲的龍頭、老大哥,德國與中國關系的發展顯然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中歐關系的發展,這對努力在各種問題上都和美國保持步調一致的朔爾茨來說,會給歐洲傳遞回什麽樣的訊號呢?

說的簡單點就是,不管是德國還是歐洲,現在都繞不開兩個關系:歐美關系和中歐關系,並且還要時刻考量這兩個關系遠近之比較。

首先來看歐美關系。

在剛剛有訊息傳出德國知名企業高官們會隨同朔爾茨一起來華的時候,中國很多網友們曾笑稱:不是朔爾茨帶著企業高管訪華,而是這些企業高管們「押送」朔爾茨到中國來。其實網友們的這個形容非常的貼切,作為一名「心向美國」的政客,朔爾茨是始終緊緊追隨美國步伐的。在面對馬克龍時不時提及的「歐洲戰略自主」一事上,朔爾茨也是一直堅持只有美國才能保證歐洲的安全。

在去年德國政府對華「去風險」的「中國戰略」公布之後,德國企業界隨即就公開表示了「不歡迎」,認為該戰略影響中德貿易關系、不符合在華德企利益。等到結束在中國的存取之後,朔爾茨恐怕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美國必然會指責他帶壞了歐洲的風氣,沒有把對華「去風險」執行到位。

想必大家都不會忘記,去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結束中國存取回去之後,是如何被美國及其歐洲的鐵桿盟友們口誅筆伐的。

再來看中歐關系。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中歐並沒有根本利益沖突,也沒有地緣戰略矛盾,真不明白歐洲為什麽總是以「去風險」降依賴之名、行競爭和保護主義之實,將正常的合作泛安全化、泛政治化,這對歐洲有什麽好處呢?說白了,按照正常邏輯,一個強大的歐洲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一個強大的中國也符合歐洲的根本利益。

如果德國想成為真正的大國,如果歐洲想提升戰略自主性、構建全球均勢,就不能盲目追隨美國,大搞地緣政治博弈、大國競爭、意識形態對抗等冷戰行為。

聊完這兩個關系,我們必須還要單獨看看美國。

上一屆的杜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四處「退群」,不但讓使歐洲盟友遭受各種尷尬和沖擊,也使得歐美跨大西洋夥伴關系出現了明顯裂痕。雖然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後緊急修補了美國全球同盟體系(尤其是歐美同盟體系),但美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拱火行為,赤裸裸的暴露了美國是如何收割歐洲和把歐洲推向對抗俄羅斯的危險前沿的。

現在,新一屆的美國總統大選又要來了,杜林普在對待俄烏沖突上的態度,讓整個歐洲是又驚又慌,可以說,歐洲陷入了史上罕見的「既怕俄羅斯又怕美國」的境地:怕美國讓歐洲獨自援助烏克蘭,怕俄羅斯打敗烏克蘭後揮師向歐洲。

這種「既怕又怕」的典型體現,就是最近法國總統馬克龍屢次提及的「出兵烏克蘭」了,並不是法國想當出頭鳥,也不是馬克龍強刷存在感——而是真的害怕。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最近歐洲對美國的信任與追隨程度有所降低,這是因為美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和對俄羅斯的制裁,開始越來越多地給歐洲帶來「反噬」之痛,歐洲為烏克蘭危機和多輪制裁付出了比美國更高的經濟、社會代價。這一點,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說過一個很「刻薄」的比喻:歐洲當前經濟面臨困境,還不得不遭受美國的趁火打劫,歐盟因為自身的軟弱如今已經淪為美國的「擦鞋墊」。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並不是在美歐之間挑撥離間,歐洲與美國共同的戰略利益與價值觀也決定了任何第三方都無法挑撥離間。即使是美國這次大選之後杜林普再上台,即使歐美之間因為援助烏克蘭的分歧再擴大,但它們在維護以西方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自由主義價值觀、防範和遏制不同類別的行為體等方面,仍有太多太多的共同利益。

所以,我們要想中歐關系向好發展,就不能指望歐美分裂,也不能指望歐洲很快實作「戰略自主」。我們需要明白,中歐之間的合作並不代表著雙方沒有競爭,而存在競爭並不能排除合作的可能。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合作與競爭中歐關系發展的兩種不同形式和手段,他們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甚至良性的競爭還可能成為夥伴之間共同提升的動力。

現在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的事實上來。

現在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此次朔爾茨的到來,是德國為應對俄烏沖突延宕而采取的一系列經濟外交行動之一,其根本推動力還是經濟因素。當然有一點我們並不能忽略,朔爾茨肯定試圖在「談錢」的同時,能夠借中國目前所處戰略環境空前復雜之際,去為謀求更大利益做一些試探。

也就是說,此次存取,我們熱情歡迎,但是我們不能指望,朔爾茨來一次,就能對歐洲對華政策的制定帶來太多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