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俄媒:美國工業霸權復興夢化為泡影

2024-09-12國際
參考訊息網9月12日報道俄羅斯【訊息報】網站9月10日刊登題為【美國夢:美國工業霸權復興化為泡影】的文章,作者是德米泰利·米古諾夫,內容摘編如下:
美國的再工業化嘗試始於本世紀20年代,這項要求政府以各種預算專案形式投入數千億美元的工作進展並不順利。生產活力依舊低迷,本應在此行程中充當旗艦的巨型公司實際上已在財務和生產方面陷入困境。
工業占比太低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是世界上工業總產值最大的國家。工業生產是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超過25%。但全球化、軍費開支的減少以及制造業向海外轉移導致這一占比降到目前的10%至12%左右。這個指標非常低:作為對比,德國、意大利和俄羅斯國民經濟中的工業生產占比均為27%左右,中國約為30%。
雖然美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這種下降視為自然行程,但沒有人喜歡這一結果。首先,巨大的支付赤字無法靠服務業來完全填補,這給所有美國人背上了沈重包袱;其次,再工業化話題在美國民間非常火熱。一項最新調查顯示,83%的美國人希望本國擁有更強大的工業部門。
與此同時,推動制造業回歸的關鍵因素不是國家安全或就業機會,而是人們已意識到,對於一個不斷增長且能完善並適應創新的經濟體而言,強大的工業部門十分重要。
當然,過去10年來的歷任美國總統和所有總統候選人都試圖平息這股浪潮。例如,當勞·杜林普希望透過對商品加征關稅和廢除貿易協定的手段將生產帶回美國。
令人意外的是,喬·拜登不僅延續了前任的這一政策,還加大了力度。拜登政府在新冠疫情後透過了在很大程度上服務於支持和發展本國工業的【重建更好未來計劃】。一年後,他又簽署了要求為本國半導體工業註資數百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鑒於人工智能可能擁有巨大潛力,這個極其復雜且尖端的產業現在被認為對美國的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曾控制全球逾60%的微芯片生產,現在這一份額已降至10%。
失去「矽心地帶」
從美國最大半導體企業英特爾公司的業績看,該國尚未獲得成功。英特爾公司可根據【芯片與科學法】從國家獲得近200億美元資金(85億美元無償資助和110億美元貸款)。但該公司的實際銷售額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上季度凈虧損16億美元。
收入下滑和陷入虧損並非英特爾近期實施擴張的良好基礎。由於招工不力,英特爾的亞利桑那州工廠建設專案很快出了問題,而建設工期的推遲導致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與此同時,英特爾也在收縮海外產能建設。例如,它在以色列放棄了一個價值250億美元的工廠建設專案,它在德國投入最先進技術打造的另一個專案也前景渺茫。此外,該公司在俄亥俄州建造「矽心地帶」工廠的大型專案也可能被暫停或推遲。
英特爾最近在美國裁減了1.5萬個工作崗位。不斷傳出的壞訊息導致該公司股票大幅下跌。其股價在8月初的一個交易日曾下跌26%。股價下跌也對該公司融資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醜聞接連不斷
硬幣的另一面是美國傳統工業部門的狀況。福特、通用電氣、通用汽車這些美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的昔日旗艦已失去了地位。現在它們中沒有一家進入道瓊斯股指,這在40年前是無法想象的。波音公司是仍留在道指中的傳統工業企業之一,但它的地位也在迅速下滑。
過去兩年來,波音公司經歷了一樁又一樁醜聞,包括遭到監管和執法機構調查、737 MAX和787等機型故障頻發、公司內部問題曝光者神秘死亡和無數索賠。現在,該公司在實施美國太空計劃方面又遇到困難。
波音公司肯定需要進行大規模改革,但目前人們尚不清楚該從何處入手。值得註意的是,其他美國工業巨頭的衰落往往與國外競爭的加劇或整個行業的技術過時有關。但這些因素很難解釋波音的情況,因為市場對飛機的需求依舊旺盛,該公司在全球只有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空中客車公司,而且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也不太可能改變。
產業表現糟糕
英特爾和波音公司只是美國工業發展總趨勢中的兩個突出例子。
當然,該國的工業實力仍然雄厚並穩居世界第二,在許多高科技領域仍是世界第一。但若根據結果而非資金投入量來判斷,美國的再工業化路線目前尚不成功。在美國過去四年設想的工業專案中,約四成的實施進度落後於計劃。包括太陽能電池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器材制造在內的新興產業表現最為糟糕。
反映工業活力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過去兩年來只在幾個月裏高於(代表增長的)50點。從表面上看,工業生產的確出現了少許增長,2023年的增幅為1.6%,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價格政策的結果,而非實際產量的真正增長。
最重要的一點是,未出現任何強有力的增長。近年來,許多人都在談論這樣一個情況:自2008年以來,美國乃至全體已開發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增速均降至歷史低點(上一次出現如此糟糕情況的時間是19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盡管服務業和采礦業的勞動質素因為資訊科技的廣泛使用而有所提高,但工業方面不存在這種情況。美國工業目前的勞動生產率與2011年相比下降了近5%。
從技術上講,美國工業仍在擴張,但這是一種基於大量使用外來勞動力的粗放型增長。這種增長雖然可以維持公司生存,但無法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美國顯然將繼續努力推進本國再工業化,但其結果目前極難預料。
在美國倫頓的波音工廠內組裝的一架737 MAX飛機(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