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攔截率100%,德國再援烏17套,但自己太拉胯了

2024-09-11國際

聽說關註我的都發財了!想體驗躺贏人生嗎?動動您發財的小手,點個關註點個贊,一起走向人生巔峰!

德國援烏:慷慨背後的無奈

德國,這個曾經的戰爭機器,如今在援助烏克蘭的舞台上扮演著復雜的角色。一方面,德國慷慨解囊,援助金額僅次於美國,幾乎每周都推出新的軍事援助計劃;另一方面,德國在提供進攻性武器方面猶豫不決,自身軍工生產能力也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慷慨背後的無奈」折射出德國在後冷戰時代的地緣政治困境和自身發展模式的局限。

一、慷慨解囊:德國援烏的「兩面性」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德國一改以往謹慎克制的軍事援助政策,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的軍事裝備和資金支持。從最初引發爭議的5000頂頭盔,到後來陸續提供的「獵豹」自行高炮、Pzp000自行榴彈炮等重型武器,德國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不斷加碼。

德國在提供進攻性武器方面卻顯得猶豫不決。烏克蘭一直希望獲得德國的「金牛座」巡航導彈,但德國政府以擔心沖突升級為由拒絕了這一請求。德國在推動北約解除對烏克蘭使用遠端導彈打擊俄羅斯本土的限制方面也態度消極。

這種「兩面性」反映出德國在對烏援助問題上的復雜心態。一方面,德國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表示強烈譴責,並希望透過提供軍事援助幫助烏克蘭抵抗侵略;另一方面,德國也擔心過度介入沖突會導致局勢失控,甚至將自身卷入戰爭的深淵。

二、力不從心:去工業化帶來的苦果

除了在政治上的顧慮,德國自身軍工生產能力的不足也是制約其對烏援助的重要因素。冷戰結束後,德國大幅削減了軍費開支,導致其軍工產業萎縮嚴重。近年來,盡管德國政府已經意識到軍工產業的重要性,並開始加大投入,但重建一個強大的軍工體系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據報道,德國在援助烏克蘭的過程中,自身武器庫存也出現了不足的情況。例如,德國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獵豹」自行高炮,最終交付數量遠低於預期,原因之一就是德國自身庫存有限。

德國軍工產業的困境是其長期推行去工業化政策的結果。在全球化浪潮中,德國將制造業大量轉移到海外,導致國內制造業空心化,軍工產業也未能幸免。如今,德國想要重振軍工產業,卻發現已經錯失了最佳時機。

三、「高速公路國防」:德國軍費開支的尷尬

為了達到北約規定的軍費開支占GDP 2%的目標,德國政府采取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手段。例如,德國將高速公路維修費用也納入了國防開支,理由是高速公路可以用於運輸坦克和其他軍用車輛。

這種做法遭到了德國國內輿論的嘲諷,也引發了外界對德國是否真心實意履行北約承諾的質疑。事實上,德國在軍費開支問題上一直態度消極,長期低於北約規定的標準。

德國在軍費開支問題上的態度,與其在歐洲的地緣政治定位密切相關。冷戰結束後,德國一直試圖淡化自身軍事力量,避免刺激俄羅斯等鄰國。俄烏沖突的爆發讓德國意識到,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就無法保障自身安全。

四、德國的抉擇

俄烏沖突是歐洲安全格局的重大轉折點,也對德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提出了嚴峻挑戰。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德國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在歐洲和世界上的角色。

德國將在對烏援助、軍費開支、軍工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出怎樣的抉擇,將對歐洲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五、幾點思考

德國對烏援助的「慷慨」和「無奈」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

**和平需要付出代價。**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維護和平需要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支撐。

**去工業化是一條危險的道路。**過度依賴全球化和產業轉移,會導致國家喪失關鍵產業的自主權,最終損害國家利益。

**國際合作至關重要。**面對共同的挑戰,各國需要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和平與安全。

德國的經歷也提醒我們,和平與發展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本文致力於傳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違規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協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