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度入常,每次都是4票透過1票否決,那一張否決票究竟是誰投的?

2024-07-07國際

【本文內容均基於權威歷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參照來源,請知悉。】

印度,這個擁有13億多人口、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國家,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覬覦已久。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數據,印度的GDP增長率在過去幾年中一直保持在6%至8%之間,這一增長率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此外,印度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也在逐年上升。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的GDP占全球GDP的比例已經從十年前的不足3%增加到了現在的約7%,這一增長速度令人矚目,也為印度追求更高的國際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撐。

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印度已多次提出入常申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直接體現,擁有在國際事務中參與決策、制定規則的重要權力。

對於印度而言,成為常任理事國將意味著其國際影響力將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能夠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然而,印度曾多次在入常申請中折戟沈沙,其中不乏因常任理事國行使否決權而失敗的情況。

一、印度為何癡迷於常任理事國席位?

印度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癡迷,深植於其地緣政治考量、歷史傳承、經濟願景以及國際地位的追求之中。從地緣政治視角來看,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線東西方、貫通南北方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點。

然而,這樣的地理位置也讓印度成為多種地緣政治力量的交匯點,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地區安全挑戰。

印度十分清楚,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將極大地增強其在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時的靈活性和優勢,無論是在外交談判桌上,還是在國際機制框架內解決爭端,都能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常任理事國席位對於印度而言,不僅是在國際舞台上的一張「入場券」,更是其施展外交智慧和戰略手腕的重要舞台。透過這一席位,印度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國際安全架構的塑造,為其國內發展營造一個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此外,常任理事國的身份還將顯著提升印度在國際社會中的聲望和地位,為其吸引外資、拓展海外市場、深化國際合作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進一步推動其全球化行程。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自2014年上任以來,便成為印度追求常任理事國席位的主要推動者。

特別是在諸如2024年G20峰會這樣的重要國際場合,莫迪更是充分利用其輪值主席國的身份,向與會各國領導人闡述印度入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力求贏得更多的國際共鳴和支持。

此外,不可忽視的是,一些國際組織和國家集團也在印度入常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四國集團」(G4)為例,該集團由印度、日本、德國和巴西組成,長期致力於推動聯合國安理會的改革和擴大,包括增加常任理事國席位。

這些國家透過聯合行動,共同在國際社會中發聲,為印度等國家的入常之路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二、印度入常之路的坎坷與挑戰

印度在追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過程中,遭遇的坎坷與挑戰可謂層出不窮。首先,聯合國安理會的規則與程式對印度入常構成了根本性的制約。

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任何關於安理會成員變動的提案都需要經過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的雙重表決,並且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同意。然而,這種「一票否決權」的機制讓印度的入常之路變得異常艱難。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印度曾多次在入常申請中功敗垂成。

印度與五常國家之間的復雜關系也是其入常之路的重要挑戰。盡管印度試圖透過外交努力改善與五常國家的關系,但效果並不顯著。再者,國際社會對印度入常的看法和態度也呈現出多元化。

雖然許多國家支持印度入常,認為這將有助於提升印度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但也有一些國家對此持保留或反對態度。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認為,印度作為發展中大國,應該更多地關註自身國內問題和發展問題,而不是過分追求國際地位。

這些國家擔心印度入常後可能會忽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需求。一些西方國家也對印度入常持謹慎態度,擔心印度可能會利用其在安理會的地位來推動與自身國家利益不符的議程。

三、印度入常的關鍵時刻與國際政治角力

印度在追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踏在國際政治博弈的微妙棋盤上。

2005年,印度首次沖擊常任理事國席位時,遭遇了來自俄羅斯的否決,這一決定深刻體現了俄羅斯與中國在亞洲事務中的緊密合作,同時也透露出俄羅斯對印度在地區爭端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切憂慮,為印度的入常之路平添了幾分波折。

轉眼至2008年,法國的反對票再次給印度的入常之路設下了障礙。法國此舉源於對印度在氣候變遷等全球議題上立場的失望,也反映出對印度可能利用常任理事國地位推行與法國國家利益相沖突政策的擔憂。

時至2012年,英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對印度的入常申請表達了保留意見。這一立場不僅對映出英國對印度外交政策強硬面的憂慮,更是在全球經濟動蕩的背景下,英國對國際格局變化所持的一種謹慎而審慎的態度。

然而,2017年,美國對印度的入常申請也表達了疑慮。這與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中的微妙平衡有關,同時也源於兩國在伊朗核問題等國際議題上的分歧。

到了2019年,中國明確反對印度入常。這一立場與兩國在邊境地區(尤其是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地區)的緊張局勢密切相關。雙方在邊境線上的爭端不斷升級,導致了兩國關系緊張。

此外,雙方在貿易、科技等領域的競爭和分歧也加劇了這種緊張關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對印度的入常申請表達了明確的反對,使得印度通往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大門再次關上。

而到了2021年,美國拜登政府在安理會再次投下否決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一直致力於維護其全球領導地位,並與其他大國保持微妙的平衡。而印度的入常可能打破這種平衡,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決策權受到挑戰。

印度在一些國際議題上的立場和行動與美國存在分歧,這使得美國對印度的信任度降低。不難看出,針對印度入常,這些否決和保留的背後,既有各國對印度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角色的擔憂,也有對印度可能利用常任理事國地位推行與自身利益相悖政策的顧慮。

四、印度入常的「攔路虎」

在印度追求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道路上,一系列國內外因素構成了其前進的「攔路虎」。

一方面,邊境沖突成為印度入常路上的重要障礙。2019年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的沖突事件,不僅加劇了中印兩國的緊張關系,更讓國際社會對印度的外交政策和地區影響力產生質疑。這種質疑直接影響了印度在國際社會中的聲譽,為其入常之路蒙上了一層陰影。

另一方面,印度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立場也備受爭議。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印度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承諾和行動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註。

然而,印度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強硬立場和缺乏實質性承諾的做法,使其在國際社會中受到批評。這種負面形象削弱了印度在尋求國際支持時的說服力,對其入常之路構成了不小的阻礙。

盡管印度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印度與這些大國的立場和行動往往存在分歧。這種分歧不僅影響了印度與這些大國之間的雙邊關系,也可能影響國際社會對印度外交政策和國際影響力的評價。

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度自身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穩定問題也是其入常路上的重要挑戰。

印度國內頻繁發生的抗議活動、宗教和民族沖突等事件,暴露了印度政府在處理國內問題時的困境,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印度政治體制和社會穩定的擔憂。一個不穩定、不團結的印度,顯然難以在國際社會中獲得廣泛的支持和認可。

結語

總而言之,印度要成功入常,需要多管齊下。既要強化與各國的外交關系,也要深化國內政治體制和經濟的改革,更要積極解決國內矛盾和問題。唯有如此,印度方能在國際舞台上樹立積極形象,贏得他國尊重與信任。

然而,對於印度是否已經做好了入常的充分準備,目前看來還是一個未知數。另外,印度在入常這事上,一心想得到中方的支持與認可,一邊又時不常的做些傷害雙方感情的「小動作」,這並非明智之舉。

參考資料

1. 澎湃 「六次申請「入常」被否決, 印度何以成為「推特五常」? 2023-08-11

2. 觀察者網 「印度想‘入常’,俄羅斯外長當面表態」 202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