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媒緊盯馬爾代夫議會選舉

2024-04-22國際
圖片說明: 21日,馬爾代夫總統穆伊茲在議會選舉中投票後接受媒體采訪。(法新社)
本報特約記者 白元 本報記者 郭孝偉 甄翔 柳玉鵬
馬爾代夫4月21日舉行議會選舉,368名候選人將角逐93個議員席位。馬爾代夫是總統制國家,不過,議會在政治上也發揮重要作用,擁有立法、監督政府、審議國家預算等權力。自去年9月穆伊茲在馬爾代夫總統大選中獲勝後,多次強烈要求印度撤離駐軍,反對印方幹預內政,因此這次馬議會選舉令印度感到緊張,印媒密切關註馬選舉形勢。一些西方媒體也渲染炒作馬爾代夫選舉背後所謂的「中印地緣爭奪」。對此,有中國學者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從不幹涉別國內部事務。中馬之間的正常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幹擾。
這樣「承諾才會兌現」
馬爾代夫拉吉電視台21日報道稱,馬爾代夫當天舉行了議會選舉。根據馬爾代夫選舉委員會公布的日程,投票於當地時間21日早8時開始,17時30分結束。計票人員將在投票箱關閉30分鐘後開始計票。投票正式結果將在選舉後7日內公布。
馬爾代夫議會實行比例代表制,每屆任期5年,各行政區議員人數由當地人口數決定。據報道,有資格參與本次議會選舉投票的選民超過28萬人。
本次議會選舉角逐主要在執政的人民國家大會黨和反對派民主黨之間進行。馬爾代夫民主黨是一個親印政黨,在2019年的議會選舉中,民主黨贏得多數席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去年9月,穆伊茲在馬爾代夫總統大選中獲勝後,他所在的人民國家大會黨成為執政黨。人民國家大會黨在外交上反對印度對於馬爾代夫的幹涉,是馬爾代夫「印度結束」運動的主力,這使兩黨在對外政策上分歧嚴重。今年1月,民主黨控制的馬爾代夫議會拒絕了馬爾代夫政府三名內閣部長的任命。
在這次議會選舉中,馬爾代夫民眾最關註民生問題。【馬爾代夫日報】稱,穆伊茲日前表示,住房對於民眾來說最重要,自己曾承諾要在5年任期內解決全國住房問題,可如果議會選出了日夜反對政府的人,這一承諾將無法兌現。他呼籲選民支持執政黨,這樣「承諾才會兌現」,「如果不選出願意在這一構想上(與政府)合作的人,那我們就無法快速解決這一重要問題」。
印媒密切關註
對這個近來頻頻強烈要求印軍離開的近鄰國家舉行議會選舉,印度媒體十分關註。【印度教徒報】21日稱,穆伊茲當上總統還不到一年的時間,21日的議會選舉是他面臨的第一大政治考驗,這場選舉將決定他對議會的掌控程度。報道稱,去年9月,穆伊茲在總統大選中要求印度撤走駐軍,並以此擊敗前總統舒利赫。如果舒利赫所在的民主黨控制了議會多數席位,將使新總統透過法案非常困難。
【印度時報】21日稱,此次議會選舉是國際觀察馬爾代夫民眾對穆伊茲「反印政策」的重要測試。尤其是他日前強硬表態稱,所有印度軍事人員必須在5月10日前全部撤出。報道稱,穆伊茲近來在此次議會選舉中為本黨造勢時,經常指責反對派當年聽從外國政府發號施令。對此,印度當然希望親印的馬爾代夫民主黨能夠獲得議會多數。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錢峰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馬爾代夫實行總統制,但議會擁有相當大的立法權和監督權。穆伊茲執政後,議會控制權掌握在反對派手中,導致他施政面臨諸多困難。此次選舉後,如果穆伊茲所在的人民國家大會黨獲勝,他的執政優勢將得到大幅加強,有利於現行政策的順利實施。不過,由於反對黨近來大肆炒作穆伊茲「涉嫌腐敗」,因此在這次議會選舉中,執政黨將面臨嚴峻挑戰。
印度「不了解馬爾代夫民眾的心」
對馬爾代夫議會選舉,一些西方媒體趁機炒作所謂「中印地緣爭奪」。法新社稱,馬爾代夫議會選舉「在‘中印競爭’的陰影下舉行」。報道引述當地官員的話稱,這次選舉,各黨派都在激烈爭奪選票,幕後是「中印地緣爭奪」。美國「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21日在網站上刊文擔憂稱,如穆伊茲所在的人民國家大會黨獲得議會多數席位,那麽中國的影響力將進一步上升。
在對馬議會選舉的報道中,不少印度媒體聲稱親印度的民主黨贏得議會多數席位「十拿九穩」。不過,也有印度學者對印馬關系走勢憂心忡忡。印度國立伊斯蘭大學學者雅達夫在「東亞論壇」網站上撰文直言,莫迪政府刻意煽動印度社會基層支持者對外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對印度在地區的外交形象是危險的。文章列舉不久前印度總理莫迪視察靠近馬爾代夫的拉克沙島軍事基地後印馬網民之間的口水戰,當時有馬爾代夫官員點名批評莫迪,而印度網民則掀起了抵制前往馬爾代夫旅遊的運動。雅達夫稱,面對「中國在該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印度需要拿出有效的外交策略來,但近期事態發展卻說明印度政府並不了解馬爾代夫民眾的內心。
另一名中國學者2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穆伊茲去年贏得馬爾代夫總統大選,一個重要原因是新德裏的施壓與幹涉使馬民眾產生強烈的「結束印度」情緒。實際上,不論在不丹、尼泊爾還是在斯裏蘭卡、馬爾代夫,打著「親印」色彩的政黨大多在近期選舉中落敗,並非因為這些國家「親華」,而是它們更渴望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