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莫迪訪烏回國,印度墻頭草:普京如果選擇中國,印度將聯合美國

2024-08-31國際

糟了,「兩面派」印度又跳出來了,這次更是直接對普京發出了「威脅」,聲稱如果俄羅斯繼續靠近中國,那印度就只能去投靠美國了。

自從遭到美國的「批評」後,莫迪的處境確實變得不妙。他一方面渴望依靠美國的支持來實作稱霸亞洲的野心,另一方面又不願與中俄關系鬧得太僵。這種左右搖擺的態度確實讓人難以捉摸他的真正意圖。

那麽,印媒釋放的訊號是否意味著印度已經做出了選擇?抑或這僅僅是印度又一次混淆視聽的手段?

自7月以來,國際局勢變得愈發撲朔迷離,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的問題上,澤連斯基的態度時而強硬,時而軟化,令人難以捉摸他真正的意圖。

特別是在拜登結束競選後,若杜林普重新上台,烏克蘭極有可能失去來自美國的所有援助,屆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或許也會作出類似的決定。

如果事態真發展到這一步,烏克蘭憑借自身國力對抗俄羅斯將變得非常困難,因此澤連斯基也表達了願意進行和平談判的意願。

此時的印度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會,莫迪立即存取俄羅斯,仿佛是在為兩國未來的合作奠定某些共識。

美國對此次存取表示「失望」。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阿德耶莫在致印度銀行協會的一封信中警告稱:「任何與俄羅斯軍工企業有業務往來的外國金融機構,都可能面臨制裁風險。」

甚至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也刊登了一篇題為【美印關系能否維持?】的文章,文中提及印度與俄羅斯在軍事裝備方面有著廣泛的合作。

換句話說,美印關系或許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強硬,但不可否認,當前的印度仍然離不開美國的援助;與此同時,美國在印度身上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

印度一直以來都懷有成為亞洲真正「霸主」的雄心,並希望在各個方面超越中國。然而,遺憾的是,憑借它現有的實力,想要實作這一目標幾乎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作為印度總理,莫迪當然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只能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支持,而美國這個常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的超級強國,自然成為了最佳選擇。

盡管美國對中國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心存忌憚,但它也不得不承認,中國龐大的經濟市場是美國難以割舍的。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一方面不願看到中國持續壯大,另一方面又無法與中國徹底脫鉤,那麽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面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將目光轉向了印度。印度同樣擁有遼闊的國土和龐大的人口基數,盡管在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上不如中國出色,但由於印度勞動力成本低廉,仍有不少美國企業選擇在那裏建廠。

印度為了吸引這些企業前來投資,提供了極為優厚的條件,目標是取代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

這些企業到了印度一看,發現人雖然多,但基礎素質實在跟不上,和中國相比相差甚遠,生產的商品合格率非常低。

雖然早已知道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但真沒想到連最基本的電力供應都無法保障,隔三差五就停電,真是讓人難以忍受。

因此,印度若想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是未知這些企業是否能夠堅持到那一天。

換句話說,盡管美國和印度表面上像是在相互靠近,但實際上兩國只是各取所需。至於這種關系是否牢固,恐怕就見仁見智了。

相比之下,中印關系似乎不如美印關系那樣緊密,但實際上兩國之間的合作相當頻繁,而且在許多方面,中國一直在大力支持印度的發展。

事實上,莫迪不可能對此毫不知情,但他為何還要反對俄羅斯與中國的親密關系呢?

自拜登宣布退選以來,國際社會一度認為俄烏沖突很可能會在美國大選結束後告一段落,因為杜林普始終認為這場沖突是拜登政府挑起的「毫無意義」的紛爭。

因此,澤連斯基曾一度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迫切希望盡早結束這場沖突,甚至願意放低姿態同意進行和談。

然而,隨著哈裏斯入圍,並且支持率上甚至有可能反超杜林普,這似乎讓澤連斯基重新看到了希望。令人意外的是,他竟在8月初直接對俄羅斯本土發動了攻擊。

然而,最為難受的反倒是莫迪。他對戰爭的走向毫無把握,也無法預見究竟是杜林普還是哈裏斯會最終獲勝,因此只能采取一種「兩面討好」的態度。

值得註意的是,莫迪在七月份存取俄羅斯時,與普京的互動宛如多年未見的老友。兩人不僅一起品茶,還悠閑地散步。普京對莫迪的來訪感到非常滿意,甚至直言稱他為「親愛的朋友」。

進入8月份後,莫迪以「旋風般的」姿態存取了烏克蘭。盡管他在烏克蘭的停留時間僅為短短的7小時,但期間他多次透過肢體語言展現了與澤連斯基的親密關系。

有意思的是,盡管莫迪顯得積極主動、態度親切,但澤連斯基的眉頭始終緊鎖,仿佛在向外界傳達一種「我被迫無奈」的訊息。

莫迪先後造訪兩個正處於沖突中的國家,一方面安撫澤連斯基,另一方面又與普京通話,誰也無法猜透他內心真正的「小算盤」是什麽。

然而,根據俄羅斯釋出的訊息,印度表示有意為烏克蘭問題的調解貢獻力量。由此看來,莫迪可能希望兩國盡早結束沖突。

然而,印度媒體透露的訊息再次使印俄關系變得撲朔迷離,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其中暗藏的威脅。

然而,中俄關系似乎無需過多言辭來描述。至於在中印之間如何抉擇,我相信普京早已在心中有了定論。

而且,這也有可能只是印度媒體向美國傳遞的一種訊號,一種表明對美國「忠誠」的訊號。

然而,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究竟如何,不言自明。若不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背後煽動,俄烏沖突怎麽可能持續三年仍未結束。

然而,這並非美國唯一的「戰場」。從歐洲到中東,再到亞太地區,美國的「長臂管轄」幾乎覆蓋全球,仿佛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鞏固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作為美國心目中的「假想敵」,都曾遭受美國所稱的「制裁」和「打壓」。

因此,印度在國際局勢中的猶豫不決,最終可能只會落得個一無所獲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