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60年代災難片,它是科技的負面代言

2024-08-25電影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類社會已經基本喪失了危機感,說是人類社會有點誇張,其實是大眾當中已經對於科學沒有了敬畏。沒有敬畏表現在什麽地方呢?表現在人們對於科技的發展僅僅是看重正面的成果,而往往忽視了負面的作用。並沒有很多人主動思考,作為一把雙刃劍的科技發展負面作用應該如何應對,當我們過多的強調科技發展帶來的正面意義的時候,慢慢的,我們就會徹底的忽略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等到了某一天,災難降臨的時候,自然會手忙腳亂。

然而這種思潮僅僅存在當代,在上世紀,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大眾對於科技的認知,往往更加全面。比如說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講述的就是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地球失火之日】是一部以一個記者的視角見證這個環球災難的電影。地球就要跟太陽相撞,人類社會逐漸的要陷入到一種水深火熱的境界當中,這個時候人類社會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一個記者報道了全程,然而在最後時分,人類社會才決定要用核彈來做一些努力,最終,核彈爆炸了,然而結局未知。

本片的故事很簡單,但是故事引發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主要有這樣幾個層面的問題被拋了出來,但是有沒有答案,這並不明確。

第一個問題在於人類社會能不能應對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帶來的災難,當然,本片中設定的是地球撞上太陽,這個顯然更具備淪陷性,而現實當中,我們都知道小行星撞擊地球並不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問題,人類社會在面對這個問題得時候,是不是具有扭轉自己命運的能力。

為什麽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會問出這個問題呢?原因就在於當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期,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種科技繁榮的情況下,美蘇兩國爭霸期間,星際大戰被美國提上了日程,然而即便是如此,面對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災難的時候,人類的科技工具是否夠用?這是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在本片中沒有答案,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沒有答案的。

第二個問題在於末日下的狂歡會不會到來,在本片當中,當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的時候,人類社會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這種狀態之下,人們將如何生存?為什麽災難到來的時候,總是會有人趁火打劫呢?這是一種文明的展現,但卻不是全人類文明的代言,因為這種形式的展現體現的是西方中心主義之下的處於巔峰的個人主義的極致呈現,然而這種呈現並不能徹底的改變現實世界,當災難發生的時候,難道不是齊心協力去應對嗎?

為什麽每一次有重大的災難發生的時候,總免不了有人趁火打劫,但是這種部份人的劣根性並不能上升到整個人類社會,因為即便是在本片當中,人類社會的定義的範圍也僅僅是歐美等西方國家。因為他們的意識形態導致了當面對災難的時候,僅僅是有一種態度來呈現,然而這個世界上占據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當面對人類共同的災難的時候,選項也應該多一些,才不枉費所謂的自由世界。

第三個問題在於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雙面問題,本片中的核彈是一種大型的淪陷性武器,然而當你想要用核彈做一些可以更加和平的事情的時候,問題產生了,什麽問題呢?人類對於自己掌握的科技的掌控力以及預判在哪裏?

當最後時分逼近,人類社會終於決定要將所有的核彈用於改變地球執行的軌域,進而改變地球即將撞上太陽的命運,不過這種想法只是一種假設,即便是人類擁有了核武器,但是將這些核武器全部引爆所產生的能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力量,這種力量未來的發展如何,會不會對於現有的人類社會產生某種深遠的影響,這一切都是一無所知的。

然而這種一無所知到底代表著什麽?它代表著人類社會對於武器的掌控力嗎?顯然不是的,當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漸漸的成為了一種競相追逐的物件的時候,掌控力本身已經沒有意義了,人們會競相擁抱更好的科技從而忽視科技帶來的負面效益。即便是真正掌控了這種科技,人們對於他的負面效益也是知之甚少,這樣的話,掌控這些科技的意義在哪裏呢?

因此,對於發展的反思是必要的,因為每一項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正面,還有無法預言的負面,如何將負面降到最低是一個永恒的問題,但不說不代表這個問題不存在,這或許是本片帶來的有意義思考吧。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