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二十一天】:懸疑劇又出新玩法?可惜這點拖後腿

2024-09-30電影

簡單聊聊【二十一天】8集觀感。

一,災難、懸疑模式的嫁接變體

【二十一天】雜糅了災難模式、廣義的暴風雪山莊模式、廣義的大逃殺模式,也算端上一盤混搭新菜。

商場之下有百米天坑,商場樓宇發生陷落、滑落天坑中,一眾被深困地底的幸存者們艱難求生,不知幾人歸來幾人埋骨。

暴風雪山莊模式的構架很明顯,一群人進出不得,逐步揭開過往秘密。

不同之處在於探究誰是兇手的過程。懸念因果順序,在劇中被碎片化倒置。

不是本格故事典型的「人死了找兇手」模式,而是災難故事的「誰能活到最後」懸念,疊加前情往事的「誰和誰究竟還有什麽仇什麽怨」。

已知的往日恩怨,近的偶然的,是富少和保安,侮辱和救命、敲詐和勒索,惡惡輪回現世報;

遠的更糾葛的,比如小光和羅浩然、常阿姨和羅浩然,圍繞著天坑騙保秘密有備而來,恩怨是非善惡分明、但私刑難裁決。

不知女主母親耳疾的數次特寫,是否也指向其中某人。

第四集常阿姨火燒羅浩然、手刃仇人(未遂),後續反轉大小惡人組團上線搶物資,前幾集反轉的驚奇程度、有效懸念感的吸重力,都有可取之處。

【二十一天】的災難敘事,主軸也並非救援和脫困,重點在內部的傾軋,人和人之間的過往恩怨、當下撕扯。

某種程度上,災難在劇中只是一個設定條件,救的過程也有幾分背景板的嫌疑;四舍五入可以視為某種荒島大逃殺,重點傾斜向眾人的互助互殺。

對於傳統本格而言,這種「懸疑+」模式也算有幾分新意。

當某一類別高度成熟、過度飽和,尋求衍生特色的差異化路徑便是某種必然趨勢。

24年熱度頗高的幾部懸疑劇,某種意義上都是「懸疑+」類別。

【邊水往事】是懸疑+冒險,本格推理因素含量頗低;【唐朝詭事錄之西行】是標準的本格單元模組,但從第一季第一集起就有鮮明的「詭」氣。

但與其說這些劇作的成功都該歸因為「+」的部份,不如說「懸疑+」的「+」只是後置的增量,精品化差異化並重才是真正的突圍路徑。

如今迷霧劇場新作【二十一天】,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懸疑+」解法,但質感時好時壞略參差,個人觀感是三分亮眼三分雞肋吧。

二,大逃殺模式下的人性暗面

【二十一天】群像的整體觀感,是局部很好、局部挺拖後腿。

都是惡人,羅浩然角色塑造很有質感,層次弧光飽滿,惡貫滿盈看點多;楊兵則是臉譜化的惡,處處有惡的動作,但角色單薄,很「工具惡」。

都是貪婪(為求生或為親情),姜武飾演的老周圓滑不易、可恨可憫,可笑可嘆還有點淡淡喜感;而丁紫就像幹癟的困境兩難式工具人,空有設定框架、卻無落地質感。

前有羅浩然假裝義正言辭斥責老周「這麽大的事居然不說」,道貌岸然、義憤填膺的虛假又醜陋的上位者嘴臉,醜惡得活靈活現。

後有羅浩然和常阿姨一番不知真假幾何的對話,滿心精明利益算計、滿口人情無可奈何。

此後羅浩然指揮楊兵殺回,誘導逼迫眾人投票,三分風雲不驚的虛偽、三分當慣上位者的鎮定、三分惡行以善語來騙的張力。

罪行十惡不赦,但角色塑造很有弧光。

同樣,老周也很有意思,關鍵時刻自私、倒打一耙,處處揣著小算盤,但又一點點不全是自私的落地人情味。

在七分精明似鼠和三分溫厚「人」味之間,拿捏得很落地、很有真實煙火氣。

雖則他的部份做法道德不正確,但他對「錯法」的表演質感拿捏,很吸引人。

相比之下,幾個背景板式的「為惡而惡」或者「為困境而困境」,單薄好比打醬油的。

此外,絕對正確絕對善良的角色,在暗面弧光面前,也容易呈現出戲劇性的單薄(沒有說道德層面「善不如惡」的意思)。

歐豪在年輕演員中綜合條件算上乘,但如若後續無反轉、這個純好人角色的表演發揮空間也不大。

還是那句話,沒有任何說「善應讓位給惡」的意思。或許是劇作對「善行」處理得教條而僵硬,「人性高光」反而沒能成為劇中的質感高光。

相反,恰恰是人性貪婪、掙紮中的某些灰度,真正有一點戲劇性高光。

當然,某種意義上,這或許是災難大逃殺模式本身的「暗面」偏重。

三,一點遺憾

【二十一天】中很多二人對話的橋段,場景差別不大(都是地底危樓廢墟、局部不同但整體畫風很一致),這種大量出現的純對白式橋段,對劇情的資訊量、角色的復雜程度、演員的演技要求都不低。

劇中這類對話,既有出彩的,也有一無是處很催眠的。

女主的所有二人對話,都挺趕客。

和閨蜜說「投你爸是為你好」,這種鬼話和種種跡象都指向反轉可能性,但8集依舊未轉,挺寡淡。

她投票時的悖論也好、對小光的信任懷疑也好,和閨蜜的沖突也罷,某種意義上都是「情緒無效癥」。

比如她第一個重要困境是「私行裁決惡人」的悖論(其他人夾雜著「資源有限趕走分享者」的私念),她投出決定性一票,內心很糾結。

這個倫理道德困境就像辯論題般硬植入劇情中,一無戲劇張力、二無情感感染力,三無思辨魅力。

我們常罵偶像劇中的工業糖精工業砒霜,男女主一言不合就轉圈圈擁抱,為接觸而接觸、為「發糖」而硬發,某種意義上故事裏的道德倫理困境展示,為展示而展示,空有輪廓沒有肌理,觀感也很「工業困境」。

有困境,有因果,但就如同工業糖精並不甜一樣,這種「工業困境」也沒有真正的情緒感染力。

或許是劇本這一塊寫得就扁平,或許是女主演技有問題,隔壁姜武大爺一開口,自私的也好、和稀泥的也罷、嫁禍的也罷,都落地鮮活,相比之下他們都像戴著一層懸浮面具隔靴搔癢。

如果說羅浩然的「修羅惡人面面觀」和老周的自私圖卷,是吸引人入局的「人性暗面」高光,那麽那些不痛不癢磨磨唧唧的畫面則分分鐘又在將人勸退的邊緣。

當然,整體而言,【二十一天】在題材上的加法新效應,群像的人性暗面圖鑒,依舊優點遠多於缺點。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