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默殺】太惡心人了,只知投機與利用

2024-07-09電影

【默殺】又是一部環大陸犯罪片。

但也跟其他片子一樣,披著懸疑的皮做著一驚一乍,故弄玄虛的事,談不上什麽自然而然的反轉。

片中的剪輯、鏡頭語言,以及敘述性詭計的敘事方式都充滿了刻意,都在生硬的錯誤引導,試圖制造懸念。

如形式主義的月黑風高殺人夜,所有人都穿著一模一樣的雨衣,明擺著專門迷惑觀眾,還有兇手轉頭的下一個鏡頭用無縫剪輯接張鈞甯,故意營造她是兇手的氛圍,強行鋪滿節奏強烈的音樂刺激觀眾,劇情推進不是水到渠成,而是裝腔作勢。

說到張鈞甯就不得不提她這個角色,人格太分裂了,為了女兒可以不顧生死,哪怕上刀山下火海。

可私底下卻對女兒非打即罵,視若玩物,不準她跟任何人接觸,但她同時又忍受著家暴,每個情緒都在極端化,倒不是不能有這樣的人設。

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雖不是現實中的全部,但也有少數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而安嘉和之所以讓人信服,是因為鋪墊的足夠。

反觀【默殺】卻沒有這種前提,張鈞甯為什麽虐待女兒,是因為被家暴所以性情大變嗎?可她明明很疼愛女兒,也心疼女兒,怎麽會這樣做?影片統統沒有說,只是說虐待女兒是為了讓她知道邊界感,但這個說法顯然立不住腳。

由張鈞甯帶出的是不知克制,只知堆砌奇觀的散裝劇情。

【默殺】是沈默的大多數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但影片的側重點卻不在此,一會說校園霸淩、虐待兒童,一會講家庭暴力、性侵女孩。

分不清主次,沒有一條線是完整交代的,搞不懂導演到底要強調什麽,什麽都想談及,什麽都是淺嘗輒止,只是在影片行將結束之際點了下題。

片中的每一個議題都是爆點,都能直擊人心,引發討論。

可組合起來割裂感就比較重了,太像短影片電影,題材先行,稀碎且松散,只靠盤外招,做足了表面功夫。

但內在的劇本卻沒有好好打磨,尤其是文本設計頗有陳思誠之風,結果片尾的特別鳴謝果然有陳思誠。

柯汶利也學到了陳思成的取巧,不斷放大現實,挑起對立,強加一些矛盾點,讓人不舒服,激發憤怒和同情的情緒。

這套「內功心法」能讓所有看過【默殺】的觀眾找到除感官刺激以外的快感,俗稱「虐」,虐人、虐心、虐情感。

這種三破一苦的「虐」能引發討論,激起輿論嘩然,為電影帶來熱度,讓觀眾參與進來,既能助力,又能逐利,商人本色盡顯。

當然,光憑虐不一定管用,導演又加入了爽,做了雙保險。

校園霸淩背後的權勢一手遮天,旁觀者默不作聲縱容犯罪,普通人無力對抗只能接受現實,看的人十分壓抑。

當情緒積累到一定階段時需要發泄,既然法律助紂為虐,那就以暴制暴,用更為殘忍的方式讓施暴者受到懲罰,導演順著觀眾解恨的心思讓劇情按此走了下去,看似聽勸,實則迎合,也許導演還自鳴得意,虐完又爽,情緒價值與觀眾心理都滿足了,看我厲害不。

其實放了這麽多虐和爽的元素已經夠了,再多就滿溢了。

可導演在結尾又安排了繼父侮辱女兒的情節就為了讓張鈞甯這條線產生反轉,實際上大可不必,有太多辦法讓反轉發生。

如女兒看到媽媽經常被打出手阻攔意外讓繼父受重傷,張鈞甯看到後補了最後一刀,甚至不要這部份就是張鈞甯動的手,再學一下【誤殺】,繼父一開始沒死,是活埋窒息而亡。

這樣一來,反轉仍舊存在,彩蛋和字幕也沒必要了,但導演偏偏選擇了最惡心人的一種,把小女孩當工具。

後面讓吳鎮宇為護小彤的自由與成長知法犯法,可彩蛋跟字幕卻讓小彤進了監獄,吳鎮宇被判三年。

碰瓷稽核的做法在行銷上可以耍個小聰明,給觀眾一種迫不得已的假象,自己是受害者,為了過審才設計了這個片段。

然而事實上,導演根本就不是真心為底層人發聲,只是想在商業上大獲成功,他太了解觀眾的心理,知道討論越大,爭議越大,票房越高,塞進去那麽多討巧與算計,讓觀眾也成了他PUA的一環。

可想而知,因為這些在國產片領域內的大尺度以及社會痛點存在,【默殺】肯定會被贊譽。

但如此利用社會熱點,消費底層群體,以及觀眾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十足投機行為的電影真的配得上一個「好」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