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票房血虧,如今卻全網封神

2024-07-30電影

【頭腦特工隊2】,大家都看過了嗎?

它的全球票房已經超15億美元,成為 影史動畫電影全球票房冠軍

大概是心理健康和社交焦慮的話題,戳中了當下很多人的情緒。

這也讓魚叔想到,15年前,同樣有部動畫電影以此為主題。

可惜,命運天差地別。

它當時在全球只獲得了170萬美元的票房,可謂相當小眾。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部小眾之作卻在多年後憑借 口碑逆襲。

成為中國觀眾最受歡迎的一部動畫電影。

豆瓣43萬人打出 9分 ,穩居Top250榜單。

很多人看後恨不得 「打十星」「推薦給所有人看」

近來在小紅書等平台也一直有翻紅跡象。

一部動畫電影,何以有如此強的生命力?

今天,不如咱們一起重溫這「治愈天花板」——

【瑪麗和馬克思】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黏土定格動畫。

因為制作起來費時費力,早年算是一種非常小眾的動畫類別。

但最近一段時間,卻借助AI特效,成為全網刷屏的熱門畫風。

乍看之下,這其實是一部很 「怪」 的電影。

它有怪怪的畫風。

醜醜的黏土,陰沈的色調,透著一種說不出的詭異感。

它有怪怪的角色。

女主 瑪麗 ,來自澳洲的8歲小女孩。

她的額頭有一塊粑粑色的胎記。

她養了一只公雞當寵物。

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和公雞坐在沙發上,一邊看動畫片一邊吃煉乳。

她對未來有很多怪怪的暢想。

比如說,僅僅因為喜歡「伯爵」這個詞語。

就幻想以後嫁給一個叫「伯爵」的男人,再生9個孩子、養2只鴨子。

男主 馬克思 ,44歲的美國人。

人到中年,還不清楚小孩是怎麽生出來的。

整天熬夜看動畫片、吃巧克力。

從小到大都不懂得察言觀色(字面意義上的)。

需要對照表情圖譜,才能確認對方的情緒。

他有很多奇怪的愛好。

比如,收藏腳趾甲。

一個怪小孩,一個怪大叔。

兩個素昧平生、年齡差這麽多的人,居然成為長期 筆友 ,結下深厚情誼。

馬克思還將瑪麗幼稚的自畫像,放在自己的鏡子裏。

這段關系說來也怪。

起始於一封幼稚的信。

8歲的瑪麗好奇美國的小孩是怎麽生出來,是不是從可樂罐裏冒出來的?

她隨機從圖書館裏厚厚的電話簿上找到一個地址,寫信詢問對方。

44歲的馬克思收到信後,認真回復了她。

「非常遺憾,美國的小孩不是藏在可樂罐裏的。」

「如果信教,小孩就是祭祀或修女下的蛋。如果不信教,就是骯臟的、孤獨的妓女下的蛋。」

之後,他們開始了穩定的書信往來。

聊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內容,比如:

「鵝也會起雞皮疙瘩嗎?」

「如果出租車倒著開,司機會倒找你錢嗎?」

而且,兩人還在信中討論了大量「少兒不宜」話題。

比如,到底是如何制造小孩的。

馬克思還在信中說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之一是「睪丸」。

並在信中強調自己沒有用過避孕套。

給8歲小女孩說這些,是不是太怪了些呢?

瑪麗的媽媽偷看馬克思的信後,大發雷霆,認為他不配做女兒的筆友。

可以理解,在現實中,又有哪個父母會放任自己的孩子和一個「怪異」的成年男性長期通訊,互訴衷腸呢?

更何況,後來馬克思還有一段 被指控謀殺 住進精神病院 的經歷。

那為什麽那麽多人還覺得它治愈、動人?

一方面,極端、怪異的角色設定,將故事拉離了世俗的認知軌域。

馬克思是一個 亞斯伯格患者

他有認知障礙,經常陷入焦慮,無法融入社會生活。

做不出正常的情緒反應,也不理解什麽叫「正常」。

就像【這個殺手不太冷】中裏昂和瑪蒂爾達。

他們與其說是忘年交,不如說是兩個孤獨小孩的惺惺相惜。

他們的困惑、敏感和不安,蓋過了年齡、身份,也超越了通常認知中不對等的權力關系。

所以才會有天馬行空的想象,百無禁忌的交流。

因此,也無法用通常的眼光去審判交流的出格。


但另一方面,人們又能從這些「怪角色」身上,照見自己的影子。

當他們分享各自的生活時,會不經意間露出現實中熟悉的殘酷面。

比如, 原生家庭

瑪麗有酗酒、偷竊的母親,隱身的父親。

馬克思一生下來就被父親拋棄,6歲時母親自殺。

還有, 霸淩、容貌焦慮

瑪麗因為胎記被嘲笑、被欺負。

馬克思也深受過度肥胖的體型困擾。

此外,還有 社恐、抑郁、焦慮 ……

馬克思常常因為過度焦慮、懼怕人際交往,而躲在家裏不敢出門。

孤獨時,只能養寵物、幻想虛擬朋友。

幾乎像是當代人情緒圖鑒。

也因為這些相近的情緒,他們能互相理解,互相給予幫助。

聽聞瑪麗因為胎記被欺負後,馬克思提出一個實操性很強的建議。

「你告訴別人你的胎記是巧克力做的。

也就是說,升入天堂時,你負責管理所有的巧克力。」

馬克思苦惱於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流眼淚。

瑪麗就將自己的眼淚裝在瓶子裏送給馬克思。

還鄭重地貼上標簽:「給馬克思的眼淚」。

馬克思收到眼淚後,將其滴在自己的眼角。

他想,「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固然,他們無法幫對方徹底擺脫困境。

但真誠吐露心曲、給予情感慰藉亦有療愈奇效。

有次,馬克思在信裏說:

「我發現人們很有趣,但是我不理解他們。

管他呢,我會理解你,信任你。」

他們也和現實中很多朋友一樣,有過意見不合、瀕臨崩潰的時刻。

瑪麗長大後學習了精神心理學,未經授權就將馬克思作為研究物件發表論文,還出版成書。

她沒有意識到問題,還自豪地寄給馬克思這本書,並慷慨地給了他一半的版酬。

這讓馬克思有種被背叛和利用的感覺。

他憤怒無比,拔掉打字機上的「M」寄給瑪麗。

暗示自己再也不會寫信了。

這也讓瑪麗難過不已,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自責和愧疚包圍。

但最終,他們還是重修於好了。

馬克思寫信告訴瑪麗:

收到你的書時,我的感受像是轉筒式幹燥機,纏結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原諒你,是因為人無完人。

你不完美,我也一樣。

我年輕時,我羨慕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

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座荒島上,我就會習慣無人陪伴,那時我就會接受自己。

那時我們不會在意自己的缺陷,那也是我們的一部份,我們得學會接受。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朋友,我很高興能和你做朋友。

人的生活就像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鋪的很好,有的,比如我的,就有裂縫、香蕉皮還有煙屁。

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很像,但沒有那麽多裂縫。

希望有一天,我們的人行道交匯了,可以一起喝濃縮酸奶。

不知有多少魚友和我一樣,被結尾一幕深深打動。

多年後,瑪麗終於攢夠了錢,她帶著孩子來到那個熟悉的地址。

推開房門,看到曾經信裏描述過的熟悉的一切。

缺了M的打字機、名為亨利的金魚、空空的手辦置物架(因為都送給了瑪麗)、瑪麗的眼淚甁……

只可惜,太不巧,馬克思就在那個上午去世。

瑪麗的第一反應是恐懼。

但隨即她選擇坐在他的身旁,輕輕握住他的手,打量著周遭一切。

當她順著馬克思的目光朝上望去時,她怔住了。

多年來她寄來的每一封信和照片都被塑封好,整整齊齊地貼在天花板。

這也是馬克思生前最後看到的畫面。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奇葩說】曾提到一段軼事。

一位記者采訪霍金:「你這輩子有沒有被什麽事情感動過?」

霍金很認真地想了想,說: 「遙遠的相似性。就像一朵星雲跟另外一朵星雲,一個黑洞跟另外一個黑洞,這兒的地脈跟那兒的地脈。」

這種相似讓他感動,不是緊鄰的相似性,而是遙遠的相似性。

這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瑪麗和馬克思的關系。

不難理解,15年後再看這部電影,我們依然能被深深打動。

當代人在學業、工作的壓力下,演算法、數據的圍剿中,越來越難擁有一段觸手可及又毫無保留的情感關系。

可能很多人都想象過,或許在地球的另一端,住著世界上另一個自己,能讀懂自己全部的心事。

今天流行i人、淡人的說法,甚至成了一種時髦的社交標簽。

而在這部電影中,雖將個人情緒渲染到極致,卻並沒有標簽化處理這些角色,制造內向者的強認同。

片中,反而更多在講 孤獨者的自救和成長,人格的多維和開放

從瑪麗嘗試寄出第一封信開始,她就在積極與世界發生連線。

而每一封信也都在動搖著馬克思原有的生活秩序。

他天性敏感、共情力極強,每次讀完瑪麗的信後,都會陷入極度的恐慌。

甚至一度因此焦慮癥發作,住進了醫院。

還好,馬克思沒有貼上內向者的固定標簽,將瑪麗拒之門外。

他認真回應每一封信,甚至不惜調動自己痛苦的童年回憶。

他體會到友誼的美好,也嘗過被傷害的痛楚。

在這樣不斷更新的體驗中,他一點點打破了原有的自我。

他曾經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也無法原諒那些瑕疵。

決定和瑪麗停止通訊後的一天,他再次被一件小事困住。

一個流浪漢隨地丟了煙頭。

他氣不可遏地揪起流浪漢的衣領,剛準備斥責他,卻看到對方一臉抱歉地說出對不起。

就像那句話:

「當你剛準備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起來。」

他猛然意識到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事事不必苛求一次性完美。

這驅使他寫信給瑪麗,表達原諒和愛意。

馬克思曾寄給瑪麗一塊小曲奇。

一場葬禮上,瑪麗就緊緊攥著那塊曲奇,上面寫著:

「首先要愛自己。」

這是這個動蕩、亂糟糟的世界裏,他們唯一能把握住的。

也是影片傳達給觀眾的簡單卻深刻的生活哲理——

面對生命的重重挑戰時,內心的力量永遠不可小覷。

孤獨、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不是迎合社會認同的人設和標簽。

而是恒常的生活狀態和生命底色,是需要我們一直去面對的課題。

人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裏孤獨地過冬。

但好在,生命另有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