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看完王千源的【仿徨之刃】,我如鯁在喉,心情復雜地寫下這篇文章

2024-05-22電影

小說【仿徨之刃】,被認為是東野圭吾最黑暗,最壓抑的一部作品。

少年犯罪、被害者家屬的情感、警察的職責、法律的弊端……

最後的結局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2009年,日本把這部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搬上了大銀幕。

2014年,南韓也翻拍了一版。

2021年,日本又一次把這個故事拍成了六集電視劇。

順道說一下,在電影版裏演警察的竹野內豐,到了劇版變成了演父親。

如今,輪到我們了。

巧合的是,這部電影上映的節點,剛好和前不久現實中某一懸而未決的未成年犯罪案件形成互文。

因此,我對它還是很期待的。

我期待它能夠結合我們當下社會語境,提出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看完電影,我承認我天真了——

【仿徨之刃】

1

三個版本的故事主線和小說內容基本一致。

少女被三個少年綁架,下藥、性侵後死亡,隨後被無情拋屍野外。

父親沒有等待法律為他主持公道,而是選擇了復仇。

連復仇的順序和報仇的方式,國版【仿徨之刃】也沒有做出改動。

只是在一些細節上,做出了微調。

而這些細節上的微調,又更多的是建立在韓版的基礎上。

比如在殺第一個兇手時,日版的父親是等待少年進屋後,在背後用刀刺他。

韓版是憤怒的父親,用棒球棍打碎了少年的蛋蛋,再活活把他打死。

國版進一步放大了父親的憤怒,王千源飾演的李長峰,在王天笑(阿如那 飾 )沒了氣息後,仍然舉起飲水機狠狠地又砸了一下。

最大的一個改動,當屬最後父親用槍指著犯罪少年的那場戲。

日版和韓版都是父親沒有真正下手,就已經被警察擊斃了。

而國版則是父親和警察同時開槍,最終父親被警察擊斃,少年被射瞎了一只眼睛。

這些對受害者家屬憤怒的排解和處理,多少能算是應時應景。

但可惜,這已經是本片最大的一個優點了。

有一個細節改動,是我最反感的。

電影詳細地把少女被綁架的過程拍了出來。

但鏡頭卻更多地聚焦在少女的小腿、白裙,性暗示的味道很濃。

後邊更是反復播放受害者影片的畫面,除了引起觀眾生理性的不適外,完全沒有一點作用。

日韓兩版,在這一點上的處理,是一筆帶過。

只有國版反其道而行之。

未成人犯下禽獸不如的罪行,卻因為「未成年」而不用血債血償。

絕望的父親只能選擇以暴制暴的復仇,是電影最能打動觀眾的看點。

然而,即便有如此優秀的原著打底,還有日韓兩版珠玉在前,國版仍然做到了「取其糟粕去其精華」。

最終畫虎不成反類犬。

2

很明顯,導演把寶都壓在了王千源身上。

妄圖靠他一個人撐起整個故事。

但是,直到看完電影,我都無法對他飾演的父親產生共情。

就說認屍那場戲,我們來看下三個版本對於父親這個角色處理:

日版的處理相對克制。

父親緩緩拉下白布,用手輕輕撫摸著女兒的臉。

鏡頭給了父親黝黑粗糙滿是皺紋的手的特寫,和女兒光滑的皮膚形成鮮明的對比。

韓版的處理情感上要濃烈一些。

父親看到女兒的屍體,雙眼通紅,眼淚一直在打轉但沒有流出來。看得出父親有在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隨後,他雙手握住女兒冰冷的手。

再看國版,情緒上的處理有點過了頭。

父親看到女兒手上的紋身這個細節,不知道導演是不是有意在致敬【甜蜜蜜】的經典場面。

張曼玉看到豹哥為自己紋的米奇老鼠先啞然笑然後再痛心哭。

那是張曼玉演技封神的時刻之一。

但王千源在這裏的痛哭卻讓我感到尷尬。

之後他的行為更是讓我大跌眼鏡。

他抱著女兒的屍體就想往外走。

我自問我看的影視作品也不少,但這樣的人物行為我真是頭一次見。

「這不是真的,想想辦法」,台詞上的尷尬,更是反襯出這個行為不符合基本邏輯。

在接下來的劇情裏,王千源所有情緒都過於直白和單薄。

絕望就只用嘶吼來表達。難過就是皺眉低頭。

在幹癟的劇情下,他的表演讓本就糟糕的戲份又多了一份尷尬。

最明顯的一場戲,就是最後高潮部份。

李長峰用槍指著謝宇(周政傑 飾 ),當著在場所有人的面大聲喊道「你強奸了我女兒,你是cs。」

這種情緒上的宣泄,全靠台詞念出來,反而無法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同樣是對著犯罪未成年吶喊,韓版的父親你卻能透過他的面部表情和拿槍顫抖著的手,體會到那一份絕望。

3

在原著小說裏,關於案件的發生和父親選擇復仇,占的篇幅並不是最多的,剩下的篇幅講的是不同人物在面對這個事情上的仿徨。

在日版裏,借老刑警和年輕刑警的對話,引出了對社會法律體系的討論:

同樣是殺人,對於殺害少女的未成年,法律卻在保護他。

但面對父親復仇殺死其中一個犯罪少年,警察卻要抓捕他。

身為警察,我們到底是在保護市民,還是保護法律?

韓版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另一個觀點:

犯罪沒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只有同樣骯臟的罪犯。

國版幾乎照搬了這個觀點,只是換了個說法:

犯罪不分小孩,大人,都是壞人。

但是,國版弱化了警察這條線,這條線本應該是最具思辨性的。

以王景春飾演的梁隊長,作為警察的代表,從頭到尾正確得沒有一點人味。

在追捕李長峰的過程中,沒有一絲對他的憐憫和動搖。

在日版,年輕刑警起初按照規定執法,在深入了解為女復仇的父親後,開始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同時也開始質疑法律的正確性。

在韓版,老刑警一方面對於未成年犯罪卻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感到憤怒,一方面是對受害者家屬只能選擇這種方式伸張正義感到痛心。

但他卻無力改變這一切。

然而國版,只是借警察的口,說出一大段一大段教化性的台詞。

明明是未成年犯罪量刑難以抵消罪惡的問題,楞是被轉移成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這種避重就輕的處理,充分暴露了主創的「雞賊」。

想拍現實主義,又不敢把矛頭指向法律,連提的勇氣都沒有。

除了這些說教性的台詞,還有不少聖母心泛濫,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台詞。

充分暴露了主創毫無生活閱歷的短板。

「你多想想你的女兒,如果你的女兒還活著,她會希望看到這樣的你嗎?」

「你女兒要是還活著,肯定不希望看到你成為殺人犯。」

請問這種假設,有什麽意義嗎?

如果我是那個父親,我一定會懟一句: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韓版的老刑警,就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對於失去孩子的父母來說,人生已經不存在了。」

在這個案件中,所有人都可以仿徨,唯獨父親不可以仿徨。

如果發生這種事情,他都還能保持理智的話。

那我覺得,他對於女兒愛根本沒有存在過。

看完電影,我也在想,如果我是那個父親,我也會選擇以暴制暴。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原諒是上帝的事情,我要做的是送他下地獄。

END

【仿徨之刃】的導演陳卓,之前翻拍過西班牙懸疑經典【看不見的客人】。

但是,最終的成品都讓人一言難盡,糟蹋了一手好題材。

【瞞天過海】5.8,【仿徨之刃】6.6。

前者票房1.6億,後者預測最終票房不到1億……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陳思誠,都能玩得轉翻拍宇宙。

題材是國內觀眾需要的好題材,但【仿徨之刃】並不是觀眾所想要的好電影。

它只是一部毫無創造的,平庸的,投機取巧的翻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