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飆升8.8,吊打【慶余年】!難得一見的神作!它才是上半年的劇王

2024-06-01電影

國產劇【我的阿勒泰】火了,豆瓣評分飆到8.8,上了好幾次熱搜。

而原著作者李娟的采訪,也被網友爭相轉發。

主持人問她,45歲為何顯得如此年輕,李娟答:我不用上班,沒有太大的欲望,沒有孩子,不用維系交際網。

這一段話激發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不上班就沒有班味,不生娃就沒有媽味,這樣才有松弛感,才顯年輕…

一時間,李娟成了繼余華之後,第二位能強烈呼應年輕人躺平沖動的作家,一夜之間治好了大家的精神內耗。

但作為李娟和余華的粉絲,烏鴉必須要給大家潑點冷水。

因為「不上班」,有「松弛感」,才寫得出治愈的作品,這可能是天大的誤會。

事實上,「不上班」不是原因,而是結果。

書賣得好,版稅足以支撐她的生活,這一切可能恰恰是前期不躺平,甚至瘋狂地「卷」,才實作的。

而李娟經歷過的那些日子,我們這些想要「松弛感」的人,可能都無法忍受…

1979年,李娟出生在新疆奎屯。

童年時和少年時期,她的生活挺折騰。

出生沒多久,她就被送到四川外婆家生活,9歲時,母親的生活較為穩定了,才把她和外婆接回新疆。

李娟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為了生計,經常搬家,一度帶著一家人輾轉在阿爾泰深山中做生意,與遊牧的哈薩克牧人為鄰。

老實說,這樣的成長經歷,是沒有多少安全感的。

比如,在阿勒泰的冬天裏,時常大雪封山,出一趟門必須鏟半天雪才能開啟一條通道。

比如,房子四處漏風,半夜會有貓躡手躡腳溜進來,鉆進李娟的被窩裏取暖,早上又偷偷溜走。

晚上大家會集體去野外上廁所…

還有,你可能無法想象,把小賣部開到草原上,搭帳篷生活,到底怎樣一種體驗。

電視劇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下雨天,帳篷裏就會漏雨。

於是只能用繩子把一個個塑膠袋掛在頂篷下面,等那個袋子裏的水都接滿了,溢位來了,又在溢位來的地方再掛一只塑膠袋。

如此反復,直到把那些水一級一級,一串一串地引到帳篷外面為止。

而晚上睡覺,就在棉被上面蓋一層塑膠袋,只要水不落到身上,管它落到哪裏,天亮了再說。

而李娟的母親,也沒有像電視劇裏的張鳳俠那樣,是「夢中情媽」。

她和那個年代很多普通的母親一樣,會打罵孩子。

「有一次她氣頭上的時候叫了我一聲,我沒答應,她就用酒瓶砸我。砸得我眉骨上縫了三針,至今留一道疤。」

李娟小學時,因為一個回頭小動作,被老師要求自抽耳光,抽了一節課,臉都抽腫了。

但回到家,她不敢說實話,撒謊摔了一跤。因為媽媽脾氣暴躁,李娟很怕她去學校吵鬧。

「有這樣一個潑婦媽媽會感到在同學們面前擡不起頭…她保護不了我。她只會大吵大鬧出她自己那口惡氣,然後爛攤子還是留給我自個兒收拾。」

很快媽媽還是知道了,結果和李娟預想的一模一樣。

母親敢闖敢拼,吃苦耐勞,還心地善良,愛護小動物,這些品質都滋養了李娟,但同時,她也暴躁易怒,和很多中國母女一樣,李娟和媽媽之間的情感也很復雜,愛恨交織。

很多人都知道,李娟小時候不愛學習,成績很差,最後退了學專心寫作。

但退學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經濟窘迫,讀高中時,學校要交90塊錢的閱卷費,李娟坐了很久很久的車,去找媽媽要這筆錢。

媽媽卻說:你給老師說一下,緩一段時間再交。

這在心大的母親看來,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卻足以擊潰十七歲女孩敏感的心。

於是當天,李娟卷了鋪蓋離開學校。

而母親得知她退學的事,並沒有像電視劇裏那樣雲淡風輕,不要求女兒「成為有用的人」,反而很焦慮,甚至哭了,擔心女兒以後沒法養活自己。

李娟和媽媽的性格差異很大,彼此相愛,卻也總是相殺,這一度讓李娟非常絕望。

她寫道:我媽這人,交個朋友還是蠻不錯的。做母女,實在艱難。若我們是夫妻,早離婚幾百次了。

李娟退學後,跟著母親收廢品、做裁縫,後來去往烏魯木齊、杭州、南京等城市打工,當過流水線上的小工、超市的推銷員、編輯、記者。

一邊工作賺錢,一邊堅持寫作投稿,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很多人覺得李娟是天才,這在她看來,這也是誤會。

李娟說:所謂天才,應該是指那些起步早、起點高,一開始就能做到最好的人。而我,我並不是突然就成為了現在這樣的自己。我的寫作有著漫長而明顯的進步過程。我不是天才。

李娟四五歲才勉強能說話,剛上學的時候,聽不懂別人說話,別人也聽不懂她說話…

但從認字之後,她發現自己用文字表達比說話順暢很多,便愛上了寫作。

很多讀者在提到李娟的作品時,會用純凈、明亮、幹凈之類的字眼,甚至有些讀者勸告說:李娟,你一定要保持你的純真與樸素。

這麽說,好像李娟寫作就是憑借直覺,一氣呵成,看起來毫不費力。

這是誤解,甚至說是小看了作者的努力。

李娟說:寫作是我努力克服表達障礙的過程。一句話、一個字、一個詞慢慢地捋,不停地刪不停地改,每一篇文章都改了很多很多遍…寫作是一個對抗的過程,去克服自己的一些毛病,一些沖動,一些猶豫。

因為這種在文字上地不斷探索和精進,她會常常否定自己寫過的東西。

比如,她覺得早年的作品【九篇雪】很賣弄,很矯情:我不滿意寫出這部作品的當年那個自己——她潦倒、狼狽、無知、輕佻,是籠中之鳥、井底之蛙…我悔恥少作,羞於多談…

【冬牧場】再版,她認認真真又修改了一遍:覺得問題特別多,腸子都悔青了!

電視劇【我的阿勒泰】那麽火,她卻坦誠地說,不喜歡【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的諂媚讀者:當時有很多人給我提意見,因此寫作有很大的討好別人的成分,這是不對的。

她一直在思考糾結,怎樣寫既不討好別人,又不去美飾自己。

李娟的寫作經歷,讓我忍不住想起余華。

聽慣了余華「躺平」言論的讀者,可能無法想象,余華為了寫作能有多卷。

余華沒出名之前,經常投稿,卻被屢屢退稿。

當時他還在當牙醫,白天得拔牙,只有晚上寫作。

冬天的時候,右手在那寫字,是滾燙的;左手因為不動,是冰涼的。

夏天非常熱,蚊子很多。他就穿很厚的牛仔褲,很高的雨鞋,光著身子,後背背著一個電扇。左手還要綁了一塊幹毛巾,要不然稿紙濕了得重新寫。

作家成名後的「松弛感」和「躺平感」,是一種幻覺。

因為他們不躺平的樣子,都是在黑暗孤獨中走過,沒有觀眾,沒有掌聲。

這種堅持或許根本看不到未來,眾所周知,靠寫作養活自己已經不易,要實作財務自由,概率堪比中頭獎。

但就算沒有回報,他們也停不下來…

因為那份熱愛,已經是最高獎賞。

李娟說:寫作是我很喜歡做的事情,慢慢地,就成了唯一能做好的事情。同許多寫作者一樣,我透過不斷的寫作來進行學習、尋求舒適。

我想,沒有經濟壓力,沒有家庭負累,或許是她保持年輕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必然。

她不是世俗定義的那種,拿著一手好牌出生的女孩。但她卻有能力,把傷痛和坎坷消化成珍貴的閱歷,把生活的跌宕起伏提煉出美感。

早年貧窮、動蕩的生活,讓她看清世界的真相,體恤底層人的情感。

她洞察人情:

底層人會隱藏情緒,明明很痛苦卻要笑著,尷尬卻裝作無所謂,高興了就幹活兒麻溜點,很多人都這樣,因為暴露情感就像暴露傷口一樣。

貧窮不敢特立獨行,隱沒在人群中才有安全感,只有經濟條件允許,才敢於做不合群的人。

她會反省:

大約因為從小生活動蕩,才更貪戀寧靜與一成不變;因為歷經暴力,才更願意描述平安與溫柔;因為悲傷,才敏感於喜悅…

別人看來是苦難的生活,她能從中發現價值,換個心態去應對。

跟母親做裁縫,沒日沒夜地趕工,累得頭昏眼花,她卻覺得挺有意思。

去牧場開小賣部,那麽艱苦,顛沛流離,但李娟想著,這些事情可以講給別人聽,可以寫下來,也就挺高興地去了…

即使在工廠流水線上做打螺絲的工作,她也覺得,專做一件事,不用跟人打交道,腦子放空,也是一種自由,毫不枯燥。

李娟用心地寫作,寫作也回饋了李娟許多。

它讓李娟不斷審視自我,審視和母親的關系,與其抱怨原生家庭,不如自我開導。

它讓李娟更為豁達。

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一帆風順的人生,過得不好是常態。

如果說,電視劇【我的阿勒泰】讓我們看到了詩與遠方,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向往田園牧歌…

那麽李娟本人,讓我們看到的是內心的強大、堅韌,充盈的生命力,即便知道生活的艱難,依然選擇去擁抱,去熱愛,去受傷…

在我看來,她文字的好,不在輕盈,而在厚重,不在靈動,而在笨拙。

她像一個遊離於世俗規則之外的存在,不懼怕暴露怯懦,卻又有著超脫的勇氣。

而這是比「松弛感」,比「躺平」,更稀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