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美國內戰】:都是一個師傅教的,破不了招

2024-05-29電影

A24影業上一部較為成功的電影是【瞬息全宇宙】,又名【媽的多重宇宙】。鑒於個人風格,我更喜歡後一個譯名。不過它確實讓美國的亞裔群體在銀幕上風光了一把。

今年A24影業推出了【美國內戰】,不幸的是我剛剛看完。

所以首先說明:

國內網絡上流傳的這部電影裏的戰爭場景不是「基本上」囊括了電影的全部戰爭元素,而是「也就這些了」。所以期待看到從頭打到尾的戰爭戲的小夥伴們可以提前撤離。

然後說明:

在本片最後的二十分鐘,你在預告片上看到的所有戰爭場面才會出現,根據個人判斷,其中的行軍、裝備和戶外駐軍等可能是電影公司尋求了某個州的國民警衛隊協助拍攝。

最後,我想說的是:

關於【美國內戰】,它是一部反戰電影,是一部不需要幸災樂禍,反而需要嚴肅看待的作品。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我們其實並不能從一場戰爭中得到具體的好處,只能在精神層面上自我安慰,如大義凜然、自古以來和雖遠必誅,將這些虛妄的價值標榜為個人的價值,以此進行自我心理建設,好說服自己,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麽蠢」。

這是我在觀看【美國內戰】時腦海中浮現的想法。

全片時長109分鐘,透過幾位戰地記者橫穿美國奔赴華盛頓途中的所見所聞,向觀眾勾勒出戰爭對一個國家的影響。

「1

美國內戰,觀眾只是路人

自4月12日在北美上映以來,【美國內戰】全球票房突破1億美元,其中北美地區貢獻了一半以上的票房,說明美國本土觀眾對這部電影較為認可,尤其是今年年初德州「反賊」和華盛頓公開叫板以及美國其他州對德州的聲援等一系列政治新聞,使得一部份有智商的美國人不得不思考:

燈塔到底怎麽了?

【美國內戰】設計了一種未來的分裂場景——

在不久的將來,德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脫離聯邦向華盛頓發動戰爭,幾名記者臨時組成團隊穿越戰線前往華盛頓,希望美國總統在投降前接受采訪。

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路上的民生雕敝和暴虐叢生。

甚至在遭遇的很多戰鬥中,廝殺的雙方無所謂政治立場,大家只是為了殺人或自保。種族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纏結在一起,除了主角團以外,似乎大家都有武器,都有隨時支配他人命運的能力。

隨著戰事的焦灼,經濟又如何呢?

主角們在一個加油站停下想要加油,發生了以下對話:

「加油。」

「油很貴。」

「給你三百。」

「三百如今還不夠買個漢堡。」

「三百加拿大元。」

「成交。」

然後,他們看到在加油站後面的倉居里吊著兩個血肉模糊的人,其中一個還和施暴者是中學同學。戰亂年代摧殘著每個人的心智,人們在意見上有紛爭時第一時間用武力解決,而不是法律,因為法律已經不存在了。這種現象隨著記者們一路從西到東,隨處可見。

沿途上他們還遭遇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攻擊,有狙擊手企圖狙殺他們。還有置身事外試圖保持中立的小鎮,居民對外面的局勢漠不關心。

持槍的人站在一個深坑前灑下石灰試圖覆蓋堆疊屍體的氣味,那是他們的「戰績」,毫無理由,或者說總能找到理由殺人。有個人拿著槍問一個亞裔「你從哪兒來?用英語回答。」他說「香港」。「哦,中國人」,說罷那人一槍斃了他。

記者們崩潰了,但這個世界不會因為眼淚而改變。

終於,在華盛頓特區,當叛軍攻打白宮時,我看到敵對雙方穿著同樣的軍服,拿著同樣的武器,用同樣的戰術動作互相廝殺。昔日在美國電影裏神氣無比的白宮保鏢用生命當「煙霧彈」庇護總統的安全,但在重武器的火力覆蓋下,記者們可以看到軍人們早已殺紅了眼,即便總統座駕被攔截下來後,士兵依然用重機槍對準車窗一頓輸出。

直到軍人進入白宮,在一頓廝殺後把總統從座椅旁拽了出來,他躺在地上滿臉驚恐,然後被一槍結果了性命。

畫面至此,在黑白鏡頭中電影結束。

「2

殺戮無度,觀點只是借口

每一個人在宣誓加入美國國籍時都要說出以下誓詞:

「我在這裏鄭重地宣誓:完全放棄我對以前所屬任何外國親王、君主、國家或主權之公民資格及忠誠,我將支持及護衛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和法律,對抗國內和國外所有的敵人。我將真誠地效忠美國。當法律要求時,我願為保衛美國拿起武器,當法律要求時,我會為美國做非戰鬥性之軍事服務,當法律要求時,我會在政府官員指揮下為國家做重要工作。我在此自由宣誓,絕無任何心智障礙、藉口或保留,請上帝保佑我。」

1990年代末,我在軍事期刊【世界軍事】裏曾看過一篇關於美國人反對分裂的刻骨之痛,文章列舉了一戰、二戰和後來的諸多地區戰爭中陣亡的死者數量,沒有一場戰爭的死亡人數能與南北戰爭相比。

這部【美國內戰】則透過沿途見聞和自身遭遇,生動刻畫了一個普通美國人在亂世的境遇:

經濟崩潰了,無所謂治安和法律的概念,大家都在警惕甚至充滿敵意地打量陌生人。電視上則報道著各種陣營闡述並堅持的「大義」與「真理」,雙方都覺得自己才是「民心所向」。

勝利者在事後可以用各種宣傳套路全面修改一段歷史記憶,然後灌輸給後代「因為我,你才幸福」的觀念。失敗者則如同電影裏那些被肆意屠殺的死者,撒上一層石灰被匆匆掩埋。即便多年後被挖掘出來,也只能引起一片獵奇的眼光。

但如果說這部【美國內戰】拍得有多好,我則需要保留一些意見。

先拿戰爭場面說,鑒於拍攝成本,該片最集中的攻城戲僅限於華盛頓特區,且場景主要集中在白宮,出現的士兵和武器裝備並不全面。戰術動作倒是中規中矩。最震撼的無疑是林肯紀念堂被炮擊摧毀,這一幕鏡頭頗有象征意義——

那個曾經因為解放黑奴而發生內戰的國家,如今同樣因為理念分裂。

再說情節設定,【美國內戰】沒有依托現實事件,或者說它表現得很抽象。

既然都拍這個題材了,不妨索性把話說直白點,比如因為「移民問題」和「種族問題」導致國家分裂,或者說因為「拒絕把福利和公民權分享給其他外來戶,所以分裂」。但電影在這方面表現得有些「隱隱約約」,不過即便如此,該片在北美上映後依然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影片中記者們首先目睹的沖突就是在城市裏生活的少數族裔居民因為飲水短缺的問題同警察發生沖突,然後一場爆炸降臨,雙方死傷慘重。

隨著人物出城前往華盛頓的路上,可以發現越是人煙稀少的地方,各種屠殺行為越發猖獗。有意思的是,主角們在電視或電台上看到的各種「大捷」較之現實中看到的場景,給人一種強烈的諷刺感。

「我是美國人。」主角在面對槍口時說。

「你是哪種美國人?」對方反問,主角啞口無言。

當秩序消失後,一句話就可以成為殺戮的理由。

「3

由彼及此,大義只是虛妄

我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和平主義者,既不魔怔,也不保守。

但這部【美國內戰】還是讓我頗有觸動。

因為戰爭之於普通人的意義就是淪陷,淪陷的不只是肉體,還有精神。在人生記憶中留下一段不可磨滅的傷痛。

註意,我說的是普通人,不包括富人和政客。

可恰恰就是前者,在人類戰爭史上往往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無論是不是「內戰」,在屍山血海中掙紮的永遠都是普通人。

吸引我看【美國內戰】的原因也很簡單:

某一天,我在某平台上看到這部電影的片段,就是那個香港移民被槍殺的場面。無論標題還是彈幕抑或是評論區,都充斥著「殖人該死」的瘋狂。

所以我當時在想,對於一個曾經遭受過無數次屠殺和傷害的民族來說,依然有這些奇葩的存在,可能才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目睹一個從未傷害過你、擁有自由遷徙權利和生存權利的人被無緣無故殺死,真的那麽開心嗎?

其實不然。

看完【美國內戰】後,我更加堅信一點:

在亂世中最癲狂的人,或者說期盼亂世到來的人都只是試圖在掠奪中分得一杯羹。這類人骨子裏充滿了對權威的崇拜以及對生命的漠視,「信仰」不過是披掛裝扮的外衣,「殘暴」才是與生俱來的本性。一旦秩序和法律消失,這些人第一個揮刀所向的不是「敵人」,而是老實本分的日子人。

所以我反而慶幸目前享受的和平。

並期待一直保持和平的狀態。

畢竟,我覺得——

這世上最可怕的就是言必大義行必舍生的瘋子。

就像【美國內戰】裏那些早已忘記立場,只求屠戮掠奪的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