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從頂流到強奸犯,連他也塌房了?

2024-02-22電影

最近,一部曾經公認的神作,被罵慘了。

【這個殺手不太冷】 ,豆瓣235萬人打出 9.4分

卻在一夜之間,背上 「戀童」「抄襲」 的罵名。

豆瓣最新短評,出現大量一星。

究竟怎麽回事?被罵得冤不冤?

今天就來聊一聊——

爭議一:抄襲。

抄襲爭議源於一篇小紅書熱帖。

它直接指出:

【這個殺手不太冷】「抄襲」了1980年的美國電影【女煞葛洛莉】

並強調,兩部電影除了角色性別不同,其他部份幾乎完全一樣。

「看過之後,你就會明白抄襲得有多徹底。」

這很快激起不少人的興趣,不少網友湧入這條貼文,討論、轉發。

有了熱度後,又被轉到其他平台,輿論再度發酵。

話題一度沖到了微博熱搜第一。

其實,【女煞葛洛莉】在國內並非第一次被廣泛提及。

之前在「女冠男戴」的討論中,這兩部電影也被拿來比較。

不過,當時這被預設是「改編」「翻拍」。

人們不滿的是,呂克·貝松將勇猛的黑幫女老大,改成了男性角色。

爭議二:戀童。

眾所周知,【這個殺手不太冷】的主角是一個成年男子和一個未成年小女孩。

兩人的情感關系是影片的主要看點。

片中有很多浪漫的橋段,曖昧的台詞。

男女主形象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視為銀幕經典CP。

「抄襲」爭議傳出後,很多人也提出了這部電影「戀童」的不良價值觀。

尤其有了【女煞葛洛莉】的對比。

不少人表示,原版中女人對小男孩的愛護更像是天然的母性,看著「正正常常」,【殺手】就有種「隱隱綽綽的男女之情」。

「戀童」的說法也不新鮮了。

影片上映後,這種討論就一直存在,外網也有過激烈爭論。

之前還有人提到,電影最早拍出了具有「性暗示」的床戲,後來迫於壓力,被剪掉了。

爭議三:導演性侵。

導演呂克·貝松的私生活和性醜聞,成了疊加其上的buff。

不少人舉證,他32歲時就與15歲的女孩結婚生子,之後又出軌小自己16歲的女演員,涉嫌性侵、性騷擾多名女性。

導演的私德敗壞,似乎又坐實了前兩個爭議。

很多人說,能指望這樣的人拍出什麽好電影呢?

總之,「抄襲」「戀童」「導演性侵」三大罪狀,讓這部電影徹底跌下神壇,變得一文不值。

相應地,原本只有六千多人看過,豆瓣7.6分的【女煞葛洛莉】,一時好評不斷,沖上電影熱榜,分數也一度上漲。

但,這些罪狀是否屬實呢?

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先看它是否抄襲。

【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故事,的確脫胎於【女煞葛洛莉】。

兩部電影都講述了在充斥著暴力、血腥的底層社區中,一段特殊、感人的忘年情誼,都關乎愛與犧牲。

呂克·貝松公開表示過,他正是出於對後者的喜歡,才拍了【殺手】。

那麽,需要厘清的就是他 究竟是「致敬」還是「抄襲」

法律判定一部作品是否構成抄襲的重要依據是「原創性」。

那麽我們就對比【葛洛莉】,看看【殺手】在情感表達、審美追求和整體風格上是否有鮮明的獨創性。

魚叔看過電影後發現,【葛洛莉】的整體風格更為寫實、淩厲。

在主線情節外,鏡頭捕捉了許多家庭、社會中真實瑣碎的細節,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無奈。

女主葛洛莉的形象也極為立體、真實。

她是混過黑幫的單身女性。

她討厭孩子,卻為了幫朋友的忙,不得不照看朋友家的小男孩。

沒料,悲劇發生,小男孩全家喪命,死於黑手黨——也是葛洛莉的朋友之手。

因為小男孩帶著父親留給他的特殊賬本,黑手黨至今還盯著這個孩子。

葛洛莉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她不願帶著一個累贅上路,卻又知道放走他他必死無疑。

苦苦掙紮之後,她最終還是選擇冒著生命危險,充當孩子的保護人。

而對小男孩來說,他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試圖去依賴葛洛莉,用他有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跟著她的步伐,一點點長大。

影片透著悲情的意味,展現出了女主的無畏和善良,以及孩子的無助可憐,也呈現了一種非典型家庭模式的樣態。

【這個殺手不太冷】則是有鮮明作者性的成熟商業片,有明顯的喜劇、動作、情感元素。

男主裏昂的角色並不真實,更接近一種符號。

他是一個經美化過的殺手。

他照顧綠植,喝牛奶,不殺女人和小孩,坐著睡覺。

散發出與世隔絕的孤獨氣質。

雖然影片同樣表現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創傷,以及一種非典型的情感關系。

但顯然, 瑪蒂爾達的角色分量比【葛洛莉】中男孩的戲份重得多,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奇觀化的情節設定,傳遞出的是個體的孤獨,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慰藉和治愈。

裏昂遇到瑪蒂爾達後,獲得了精神寄托,學會了躺下睡覺。

片尾,瑪蒂爾達將裏昂的綠植埋進土裏,漂泊的心落地生根。

不難發現,兩部電影從風格到表達都是截然不同的。

更何況,【女煞葛洛莉】出自美國電影大師約翰·卡薩維蒂,還拿過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金獅獎。

假如【殺手】真的抄襲了這樣一部影史名片,早就被扒得人盡皆知,釘上恥辱柱了。

因此,抄襲指控,並不成立。

再看【殺手】是否有「戀童傾向」?

的確,片中出現了有愛情指向的情節和台詞。

比如,瑪蒂爾達深情的表白 ,主動索吻,提議睡到一張床上。

還故意對旅店老板說出讓人誤會的話。

單拎出來看,問題很大。

但放在電影語境裏,其實都是合乎情理的。

瑪蒂爾達的角色本就存在強烈的 錯位感 ,她稚嫩、弱小,卻又抽煙、談性、想學習殺人。

因為她一方面,年齡小,心智尚不成熟。

但另一方面,生於糟糕的毒販家庭和黑幫橫行的社區,目睹了全家被血洗,這又使她過於早熟。

她對救下自己的裏昂產生依賴,但又不知如何界定這段關系。

她那些怪異的調情話術,更像是 對成年人拙劣、刻意的模仿

【葛洛莉】中的小男孩也說過類似曖昧的話。

不過不同的是,女人粗暴、直接地反駁了小男孩,讓他的話變成了一種笑話,極大消解了性意味。

【這個殺手不太冷】中,裏昂的態度卻很曖昧,甚至給人一種半推半就的感覺。

他將所有財產留給瑪蒂爾達。

為替瑪蒂爾達復仇,與敵人同歸於盡,臨死前都深情註視著瑪蒂爾達的背影,給人一種純愛片的氛圍感。

這也是很多觀眾感到不安的原因。

但從電影本身看,裏昂的態度同樣符合其人設。

他本身就是一個不善言辭、性情溫吞的人。

前後轉變,也呼應著成長與治愈的主旨。

「戀童」不僅表現在年齡差,讓人恐懼的是其背後極端不平等的權力關系。

裏昂卻正好被塑造成一個權力真空中的角色。

他強迫癥般恪守著殺手的準則,頭腦卻像孩子一樣天真。

他看【雨中曲】時露出純真的微笑,他用隔熱手套扮小豬。

雖然賺了很多錢,但他把所有錢都存在雇主手裏,就像被家長存壓歲錢的孩子。

他自己也是個孩子,所以他不會像葛洛莉那樣嘲笑瑪蒂爾達的故作成熟。

就像呂克·貝松說的——

「這是關於兩個小孩的故事,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在他們心裏,他們都是12歲,他們都感到失落而他們深愛彼此。」

反倒是性格更為強勢的瑪蒂爾達推動著兩個人關系的發展。

她逼迫他教自己殺人,又被逼迫著每天喝牛奶。

她要求他替自己復仇,又對他產生越來越深的依戀。

這是兩個超越年齡的孤獨者的惺惺相惜,也就像那段出名的台詞——

——生活總是如此艱辛,還是僅僅童年才是如此?

——總是如此。

影片讓這段感情保持在無法被定義的曖昧狀態,與其說是在規避「戀童」的指控,更像是為了避免它落入愛情的俗套,將情感擡升到普遍的人性高度。

此外,電影的鏡頭語言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裏昂和瑪蒂爾達在交流時,通常使用中、長鏡頭,維持了適當的空間距離。

在一些關鍵情節,總是用特寫表現細微的面部表情。

反復出現的牛奶、綠植元素,以及明亮的光影,都說明影片更強調的是內在的角色成長和情感變化。

回看早年很多觀眾的評價,人們最常提到的詞是「美好」「純潔」「感人」……

最後,關於導演的爭議,涉及的是創作者和作品是否要分開看的問題。

而且值得註意的是, 網傳關於呂克·貝松的好幾個性侵事件,和事實是存在偏差的

比如,很多人說呂克貝松強奸了廣末涼子。

但這件事其實只有小道訊息。

只因為廣末涼子在與呂克·貝松合作的電影【綠芥刑警】釋出會現場情緒失控,有日媒結合呂克·貝松的私生活問題,猜測她被導演潛規則。

結果被傳成了「實錘」。

的確,呂克·貝松的私德堪稱糟糕。

他曾承認 多次出軌 的事實。

而近年,他還遭9名女性指控 性侵或性騷擾

但去年,法國司法當局最終裁定,因證據不足,免除了所有指控,並駁回了原告的上訴。

當然,性犯罪有其特殊復雜性,這一案件結果也爭議重重。

但既然裁決已定,在法律的範圍內,我們無權把呂克·貝松蓋章為性侵犯。

而失實訊息的傳播,反而會讓本就情緒化、兩極化的爭論雪上加霜。

這對電影創作和電影生態尤其會產生負面影響。

就像網傳【這個殺手不太冷】原版中的床戲,實則是多年前 早就被辟謠過的傳聞

那只是兩個人躺在床上的拍攝,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床戲」。

但很多人僅僅因為導演的黑歷史,就不加考證地信以為真,而二次傳播,這對其他演員也是一種傷害。

至於「娜塔莉·波特曼拒談【殺手】」「留下無盡的陰影」也是網友杜撰。

實際上,去年波特曼才剛在康城提到此片。

被記者問及聽到呂克·貝松被指控性侵時是什麽感受時,波特曼表示自己非常震驚。

她順著這個話題,對【殺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先肯定這是她最被大眾喜愛的一部作品,開啟了她的演員生涯,然後也表示現在再看會覺得有一些令人不舒服的地方,總之是很復雜的。

不難理解為什麽這部留名影史的經典電影會落得墻倒眾人推的境地。

30年過去,社會觀念已然發生變化。

如今,人們對戀童這類社會問題更加敏感,性別意識的觸角也更加敏銳,觀看視角自然也會發生改變。

能產生如此大的爭議,還基於【這個殺手不太冷】本身的影響力。

一部作品隨社會觀念的變化,在不同時代被重新評估,這種現象不罕見。

這次爭議涉及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有延伸討論的價值。

比如,影視改編中的「女冠男戴」問題。

以及,「小蘿莉、大叔CP」給人的不適感。

還有,「導演私德和作品的關系」……

這些都是普遍的文化現象,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討論的。

但讓人不安的,是忽視作品內容貼標簽、論三觀的行為。

很多人不加考證就用「抄襲」「戀童」「強奸」這些極具煽動性的字眼。

跟風給【葛洛莉】打五星,給【殺手】打一星,對導演賽博定罪。

完全忽視了電影是一個團隊的結晶,而非導演一個人的作品。

更荒誕的是,後來網友發現,控訴「抄襲」的熱帖,其實是抄襲了豆瓣評價。

也可見很多人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聲討正義。

爭議發展至今,很多同時看過兩部電影的影迷也都陸續站出來表示不滿。

其實,類似「一星抵制」事件,之前也出現過很多次。

雖然原因不盡相同,但都給人一種偏離理性討論的遺憾。

爭議聲中,恐怕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曾經為什麽被【這個殺手不太冷】打動。

就像很多人也忘了,電影曾因其深邃和豐富,迸發出多麽強的感召力。

眾聲再如何喧嘩,電影也有屬於它自己的語言。

只想說,別把轟轟烈烈,引向空空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