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港影:「小城寡民」的辯證,香港電影究竟該如何重振?

2024-06-12電影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最近見到一個提法,小城寡民。

在【港影:「九龍城寨之龍頭」,殺人王坐正「龍頭」,郭富城再入江湖】這篇文章的評論區,一位港片擁躉這樣說道,「如果還停留在小城寡民的思維格局上,基本上判斷,港片已是昨日黃花,輝煌不再!」

這裏有一個誤用,也即「昨日黃花」,不過無傷大雅。

該「小城寡民」之說,頗為驚艷,也似乎切中了港片要害,顯得頗為精準。

但「藥方」不對。

一城之地,一地之民。

這或即是「小城寡民」的字面本義。

但若將之放在電影上面,結合百年港影歷史,以及當下港影的趨勢和表現,這個詞的外延,就將極廣。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步入快速發展通道之後,台前幕後的人才不斷湧現,票房上限不斷被打破,巔峰之時, 年產電影達三百余部,更有「東方好萊塢」之稱。

但數十年過後,情勢為之一變。

彈丸之地、數百萬之民,再如何掙紮,上限也可一眼望盡。

這座小城,承載了幾近無盡的電影故事。

江湖、仇殺、情義、正邪、警匪、槍戰、火拼、爆炸、追車、愛情、悲喜、大富之家、底層困厄、偷渡客、格拉斯哥流浪等等,不一而足。

演員們更是演盡了人間百態,嘗試過各種身份。

這當然頗堪自豪。

然也就註定了當下此時。

當題材與故事,限於一城一地,近乎被「闡發殆盡」,當演員們一再「老臉」輪轉,再當模式一再被套用,而演員也各種固化,「審美疲勞」就隨之而至,此外更有幕後電影人叠代、演員斷層等危機徐來。

「定式陳章」的香港電影,如何還有本事,去擄獲新一代觀眾?

尤其是此前兩年。

從【邊緣行者】、【神探大戰】和【明日戰記】,到【風再起時】、【掃毒3:人在天涯】、【潛行】和【金手指】等等,從品質到口碑,都幾乎盡數垮塌。

甚至正在上映的這部【談判專家】,同樣也是極為生動的反面「教材」。

作為一部翻拍之作,縱然無法與原版電影一較高下,但評分似乎不差,品質也好像踩在了及格線上。

然而,觀眾買賬嗎?

所以不管是擁躉的喝彩,黑粉的踐踏,還是路人的冷漠與不屑,個人以為,像【談判專家】這樣的香港電影,還是少拍為妙。

原因很簡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幾個字。

定式陳章。

一直以來。

不少人都喜歡,以票房論英雄。

但在這裏,想要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如果將從前那些高票房港片,一字排開,或會發現,其中一部份電影,若被扔到今時今日的環境裏,幾乎可以篤定,一定會栽。

而票房究竟是怎麽來的?

恰巧有人在問,【談判專家】評分那麽高,也不行嗎?

將問題拆開,就能發現,票房這個東西,與宣發、類別、口碑、陣容、質素、評分、環境乃及娛樂性、競爭對手情況等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並不是單一條件成立,就可以達到理想值。

就如,那部與【談判專家】評分相差仿佛的【九龍城寨之圍城】。

其內地票房逼近七億、香港票房已破一億關口,在其他各個地區,也都戰績斐然。

這當然是綜合之功。

再說回「小城寡民」。

這個話題,涉及香港電影的「思維格局」。

其言下之意,香港電影應該「走出去」,在劇本創作方面跳出香港一隅,在演員使用上,也不要局限於香港一地的演員。

不然就沒有未來。

理論上,這個觀點沒什麽問題。

但若結合香港電影本身的特質,它其實,並不是港片問題的核心與關鍵。

可以打個比方。

假如現在內地電影、好萊塢電影、寶萊塢電影等,都出現了,商業票房和品質口碑盡皆不振的現象,那麽按照這個思路,讓他們脫離自己熟悉的土壤,將視野投向更廣闊的世界,去領略風土人情、嚼碎文化差異,進而再去搞創作。

會發生什麽?

當然是水土不服。

舍此之外,個人想不出來,會有第二個結局。

所以若當真讓香港電影,不再囿於「小城寡民」,則不但會遺失香港電影本身的傳統精華,更會令一眾香港電影人,徹底陷入迷茫和不知所措的境地。

故而,很有趣的是,事情仍在落在「小城寡民」上面。

只不過,反而應該是堅守「小城寡民」。

但在此基礎上,要註意這麽三個問題,其一是題材選擇,其二是劇本創作,其三則是台前幕後的電影人陣容。

以下詳解。

先說題材。

毫無疑問,商業題材應是當下香港電影的首選,而其中完全可以容納多種類別,比如警匪、懸疑、倫理、奇幻,甚至包括主旋律和文化沖突等等。

個人感覺,香港電影人在思路上受困了。

他們一提到商業,大概率就是警匪、臥底、槍戰、追車、爆炸和動作等等。

關於此節,內地電影其實早就做出了良好的表率,諸如【唐人街探案】,將懸疑與喜劇、異國風情融合,又如【消失的她】,輕懸疑、重劇情與話題。

商業的本質,其實是娛樂性。

而電影的娛樂性該怎麽來,當然不用我們影迷多費唇舌。

此前早就講過,諸如【寒戰】、【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寒戰2】、【無雙】、【掃毒2:天地對決】、【拆彈專家2】和【怒火·重案】等等,由香港電影人主導的或口碑強悍、或票房較高的作品,其實都離不開「娛樂」元素。

這就必然牽扯到劇本創作層面。

劇本是電影的根基。

再厲害的導演,再好的演員,如果沒有一個好劇本做依托,結局都必然不會太美妙。

關於這一點,早有案例無數。

就拿此前那部【掃毒3:人在天涯】來講。

電影本身被寄予厚望。

寰宇老板林小明,公開「欽點」愛將郭富城空降,並召回舊部劉青雲,與古天樂一起,組成全新的「鐵三角」陣容,邱禮濤則攜【掃毒2:天地對決】和【拆彈專家2】連破十億票房的威風,再度操持大片。

而在上一個十年跨度的「後黃金年代」,港影縱然衰退,卻也仍然奉獻了諸多精品制作,甚至在內地市場薄發之際,也步步上行。

誰能在這種局面下,料知這部電影的仆街結局?

若要細究。

劇情故事和人物設計的簡單粗暴,是第一主因,其次就是通篇缺少起承轉合的從容,並有敘事的冗長無趣,還甚至犯下了剪輯上的低階嚴重錯誤。

推而言之,近年港片,也幾乎都有敘事混亂或者平庸無趣的毛病。

隨手而列,無論是【邊緣行者】、【神探大戰】,還是【風再起時】、【潛行】和【金手指】,都逃不脫這個問題。

其實就劇本創作而言,故事不需要復雜,也未必一定要多有深度。

但邏輯一定要嚴謹,更不能無序和混亂,還必須懂得「張弛」之道,也理當有正確的創新。

正確的示範,當然首推【寒戰】和【無雙】。

十年最佳,實至名歸。

再者就是演員。

此前談【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時候,說了這麽一個觀點,這部電影,為港片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示範。

在風格、視覺和敘事之外,它有一個很成功的地方,是演員的配搭。

電影以「陳洛軍」的故事為主線,他來到香港、進入城寨,與其余三個年輕人一起,對抗邪王「王九」,廝殺對打,好不熱鬧。

但在這些年輕人搏命拼殺的背後,「殺人王」郭富城、「龍卷風」古天樂、「狄秋」任賢齊、「虎哥」黃德斌和「大老板」洪金寶等人,卻隱然構築起來一個磅礴的江湖,其內所折射的正邪、宿命、恩義、仇怨、釋然和傳承,讓人心馳神往。

這當然與劇本和敘事有關,但不同年齡段演員的各安其位,作用很大。

老演員的功力、底蘊和歷史形成的號召力,年輕演員比不了,而年輕人的朝氣與沖闖勁頭,同樣是電影不可缺的一環。

故接下來的「龍頭」和「終章」,同樣要考慮此節。

而關於演員的另外一層,就是號召力概念了。

有個多次言及的概念,五大巨頭。

可能在各家擁躉視野裏,自家偶像都是強大而無所不能的,但若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古天樂和甄子丹,這五個人必然是當下最強。

以他們為核,才是正途。

關於這一點,早已經過無數驗證,也就不再贅述。

以此為基,則無論是啟用劉青雲、吳鎮宇、張家輝、方中信,還是謝霆鋒、吳彥祖,乃及新起的林峯、劉俊謙、胡子彤和伍允龍等等,甚至是大膽啟用新人,都皆無不可。

這是主次問題。

洋洋灑灑,已近三千字。

可能略嫌羅嗦。

不過,能看到此處者,又有幾人?

念及此,可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