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比這更好笑的劇,我還沒見過

2024-06-18電影

文|張雪

什麽時候起看劇和吐槽已經密不可分,甚至出現了為了吐槽去看劇的現象,彈幕改變了電視節目單向灌輸的特性,這被認為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註腳。而早在1988年,就有人開了吐槽電視節目之先河,這就是【中國電視史】。

【中國電視史】1988年在台灣開播,專門吐槽台灣從1962年電視開播到1988年間電視螢幕上出現的各種現象,從電視劇到綜藝節目及廣告,從演員表演編劇橋段到服裝道具,都在吐槽之列。

據說共有180集,B站現在能看到的只有40多集。這檔節目由王偉忠導演,侯文燕編劇,一集也就只有五分鐘左右,卻分分鐘笑到噴飯。

這樣一部講述台灣電視劇史的老節目卻在今天收到了很大的關註和很高的評價,無論是豆瓣打出的9.4的高分,還是B站千萬的播放量和刷屏的彈幕,都印證了當下年輕受眾對它的追捧。觀看的同時,總是會感嘆其「年代久遠」和自身所具有的「現代網感」之間的反差萌。

【中國電視史】是一檔怎樣的節目,很難定義,就像【武林外傳】不是傳統古裝片一樣,它也混合著情景喜劇,綜藝節目,脫口秀,紀錄片等等形式,凡是能夠嘲笑的都加以嘲笑,能夠拿來戲謔的都歡樂地消解。

【中國電視史】最令人稱道和被吹捧的最多的是兼任導演和旁白的王偉忠,王偉忠是台灣有名的節目制作人,制作過很多知名節目,如紅遍兩岸的【康熙來了】,其人風趣幽默,才思敏捷,看過【中國電視史】的人往往被他搞笑精辟的解說所吸引,被網友稱為「吐槽鼻祖」。

【中國電視史】的旁白有異於一本正經的紀錄片解說,更像現在的互聯網短影片吐槽,如papi醬,谷阿莫這種。其風格更加潑辣大膽,不僅點評電視劇中一些陳詞濫調似的橋段,也會直接點評現場演員的表演。

解說與表演或形成呼應,或形成反差,諸如:「哎喲,這兩個人演得也太不像了」,「你看她被調戲地多開心啊」這樣的解說常令人捧腹。

在錄制現場演員是可以聽到旁白的,並不是後期加旁白,所以旁白往往直接介入演員的表演,可以隨時讓演員作出一些動作。演員演出一個片段情景,旁白兼有解說,科普,吐槽,抖機靈,控制表演等功能。

在【憤怒篇】中,旁白說在中國電視史上有很多表現角色憤怒的橋段,在時裝戲裏分別有恨在心裏,咬牙切齒,全身發抖,張牙舞爪,瞠目結舌這五種類別,然後演員透過一個常見的家庭情景劇片段現場再現這五種,接著旁白提到在動作戲往往有橫眉豎目,怒發沖冠,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勢不兩立這五種,並且逐個分析了動作要領和基本程式。

演員開始演一個黑幫挑釁現場,不同人物在不同處境演出這幾種憤怒。在最後旁白表示「小郭演員十分熱愛表演,讓他來給我們演這十種憤怒。」緊接著小郭演員在十種表情中快速切換表演,其鬼畜程度不亞於現在各類的洗腦迴圈。

演員的表演可以用誇張,土味,表情包式,一本正經的搞笑來形容。旁白更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現場旁白加演繹,這樣的節目形式可以說是充滿著即興和意外驚喜,十分隨性歡樂了。

在看【中國電視史】的花絮時也能感受到在拍攝現場那種輕松歡樂的氛圍,首先工作人員和演員彼此混淆,大家都身兼數職,演員也要幫著換景布置現場,甚至穿著戲服去買道具也是會 發生 的,劇組像是一個大家庭。

其次,王偉忠作為這個節目的靈魂人物,玩心很大,總是在正演著忽然冒出很多點子讓演員換一種更有意思的方式演,往往忍得大家爆笑。直到片場傳出一聲怒吼:王偉忠你不要再玩了!然後他悻悻地出鏡嘟囔一句:玩一下又有什麽關系嘛!如果【中國電視史】的拍攝過程全部記錄下來,應該也是一個很好看很好玩的影像。

制作者的心態是如此輕松愉悅,演員們也更加放得開。當時出演【中國電視史】的演員澎恰恰,郭子乾,楊麗音,許效舜,邰智源,洪勝德等演員有些人是第一次出演電視節目,這個不要求「演技」甚至不回避笑場穿幫的節目應該是給足了空間讓他們去展現自己,去真正地放飛表演,很多人也是從這個平台被當時台灣演藝界記住,開啟自己的演員生涯。

一部八十年代台灣電視節目可以被當下大陸年輕人所喜愛,原因從以上內容也大概可以看出。首先解說的活潑犀利風格與當下互聯網時代的短影片吐槽是同質的,其消解嚴肅的狂歡精神與當下的互聯網文化也是一致的。年輕人認同這種趣味並且喜歡這種風格。

其次,從內容上,中國電視劇在編劇技法上仍然還是存在那些套路,王偉忠的標誌性台詞:也不知道誰規定的……,總是引發我們的笑聲,其實是為觀眾代言,確實也不知道誰規定的:情侶互等一定要在雨中,大俠一定配劍,角色死前要麽話太多要麽話沒說完,打耳光一定要那樣打,跳井自殺一定會有東西落在旁邊,這些橋段仍然活躍在螢幕上,仍然是我們的吐槽物件。

如果僅僅這樣來看【中國電視史】好像就是一個吐槽搞笑節目,但如果去了解當時台灣社會的巨大變動,就會發現【中國電視史】其實是對那個時代的一個記錄,反映了電視行業以及台灣民眾生活的很多方面。

1962年2月14日「教育部」辦的「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正式開播,這是台灣電視事業的開始。在大陸,六七十年代籠罩著文革十年浩劫的陰雲,而六七十年代的台灣也並不是樂土,國民黨高度控制民眾的思想行為,整個社會也處於一種人人自危的狀態。

電視節目以新聞等政治宣傳類節目為主,電視劇也是以政治教化為主。直到1969年,「中視」播出的連續劇【晶晶】轟動一時,引發了制作電視劇的熱潮。這點在【中國電視史】連續劇篇中就有所展示。雖然劇情拖沓冗長,但畢竟開了先河。

70年代,布袋戲作為閩南語區的民間人偶藝術,被來自布袋戲世家的黃俊雄搬上了電視。【中國電視史】布袋戲篇中提到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是在台灣電視收視率最高,也是史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

連演583集,劇中角色史艷文、藏鏡人、怪老子等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台灣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同時還有一系列歷史古裝劇,【四大美人】【楊貴妃】等等,這些並不遵循史實而註重人物愛情命運的劇集在【歷史覆寫篇】中得到了揶揄,旁白總結:歷史什麽的隨便啦,只要男主忠君愛國,女主是貞潔烈女就好。

80年代最火爆的莫過於瓊瑤小說改編的言情劇以及武俠劇。【中國電視史】中提到的大量橋段都來自於瓊瑤劇,【廢話篇】中的【海鷗飛處彩雲飛】,【愛情篇】中的【庭院深深】【煙雨蒙蒙】都是當時的熒屏經典,大量相似的劇集出現,也就有了很多重復的套路和特定的表演方式,瓊瑤劇一向被詬病脫離實際,比如男女主不用工作吃飯上廁所只談戀愛,好像只有長得帥有錢才能談戀愛,女主不管貧窮富貴總是穿著白色裙子充滿幻想這些方面。

然而,放置於當時台灣的政治環境,言情劇是一股清流。民眾在政治高壓下生活,社會充滿著管制和不穩定因素,人們精神上需要這種撫慰。

瓊瑤劇的浪漫幻想激起人們對於愛情的渴望,這種溫情在當時是一種逃避社會的麻醉,也是一種擺脫政治,對於人性和自我的回歸。

武俠劇的火爆來自於1982年港劇【楚留香】的引進,港劇【楚留香】是第一部正式引進台灣電視台的港劇。在那個只有三個台的年代,這部劇創下了70%的超高收視率。達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

【楚留香】

早期台灣的武俠劇水準實在太爛。以早期台灣的武打劇來說,拍攝粗糙,布景簡陋。這一點在【中國電視史道具篇】也展示過,【楚留香】的火爆引發了制作武俠劇的風潮,這些劇多改編自古龍或金庸的小說。

大量的武俠劇也產生了一系列特定套路,在【中國電視史】的【武術套招篇】【替身篇】【暗器篇】【遺言篇】【武俠劇篇】等等都有提到。

在當時台灣電影的題材裏,有一部份是「軍教片」,即軍事教育題材的片子。1987年,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大調整,電影【報告班長】上映,造成大轟動,後來被拍成一個系列。

【中國電視史】【軍教篇】就是以這部片子為例。因為太過經典,其中有一些句子變成日常生活的慣用語,也有些橋段成為後來不斷被模仿的物件。比如新兵之間的那段聊天:

新兵A:「班長好兇啊。」

新兵B:「班長有什麽了不起,我小學也當過班長。」

【報告班長】

在【軍教篇】末尾,王偉忠不無深情地感嘆道:軍教片會讓很多沒當過兵的少男少女產生向往,也會讓當過兵的人想起那段也許並不快樂的日子。作為特定時期的一種題材,其政治作用已經淡去,留下的,就是一些成長記憶了吧。

台灣當時有三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台灣電視台,簡稱台視,是台灣省政府所有的,也是台灣第一家電視台。「中國電視台」,簡稱中視,是國民黨所有。中華電視台,簡稱華視,是軍方所有。

三家電視台都帶有政宣色彩,隨著三家都開始制作電視劇,形成了激烈的競爭關系。這點在【中國電視史】【挖角篇】就有所展示。明星作為資源被爭奪,制作人編劇導演也都面臨著被挖角。

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三家瘋狂制作電視劇,劇集都是邊制作邊播,制作時間短,因而存在著大量粗制濫造的作品。演員背詞來不及,也就有了台詞靠小抄這種現象,在【中國電視史】中看似誇張的看小抄行為在真實中也是存在的。

行業內的替身或者臨時演員也沒有行業規範來保障。【替身篇】中替身受傷住院,制作人假裝看望實則為擺拍宣傳等行為也是當時為人所知的情況,並非只是杜撰。

這些在【中國電視史】中被諷刺嘲笑的現象其實反映出了那個年代電視劇的流行以及其制作方面存在的問題,80年代台灣電視行業的火爆到什麽程度,可以從【切蛋糕篇】中看出,公司經理每天要切很多蛋糕慶祝收視率破關等事件,好像不切蛋糕就沒辦法過一樣的吐槽其實側面展現了當時行業的盛況。

【中國電視史】是名副其實的電視史,它雖不系統,但是它涵蓋了台灣近三十年來電視行業的各個方面,包括上文未提到的當時的小虎隊熱,益智類節目的流行,廣告的一般套路,歌曲的電視MV,明星歌手的穿著等等方面。

它以搞笑的方式切入一個時代的風貌,這並不影響它本身的嚴肅性以及其紀錄特性。作為普通觀眾,娛樂之余,也能夠感受到屬於八九十年代那種世紀之交特有的文化氛圍,以及創作者包裹在諷刺外衣下對中國電視事業的一片熱忱。

最後的一個問題,過去了三十多年,現在的電視套路真的進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