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豆瓣9.2,二十年過去,這段戲依舊很能打

2024-10-21電影

【神探狄仁傑】第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2,二十年過去,畫質觀感難免有些古早。

「元芳你怎麽看」的出圈爆梗,也早已不再是流行語。

其中某些細節,也未必經得起而今的顯微鏡式審判。

多年前的古早劇作,難免帶著幾絲當年局限,但回看【神探狄仁傑】,依舊很能打。

接下來就以第五集中的一個片段為例,展開講講這一小段戲的含金量。

一,古早的「爽感」變體

方謙上一秒還頤指氣使一派上官作風,下一秒就戰戰兢兢卑微跪地聽聖旨。

他手下鷹犬,上一秒還橫刀耍威風,下一秒就哆哆嗦嗦求饒命。

都愛看「打臉爽劇」,而【神探狄仁傑】內嵌數種「反轉爽」的因素。

一種是 短期的、微服身份揭曉之後打臉對方的爽。

另一種是長期的,案件最終水落石出、打臉此前得意洋洋自認為得逞的惡人團。

前者其實不只是「現世報來太快」的反轉爽感,更深處的內核是樸素正義感(第三部份詳談)。

後者在刻意制造煙霧彈疑雲時,手法未嘗沒有刻意之嫌、邏輯鏈條未必全都嚴絲合縫,但最後關頭反轉、狄仁傑一一拆解謎團再怒斥對方,依舊有「多重爽感大禮包」既視感。

有懸疑的轉折性,有為蒼生立言的周正價值,也有「打臉惡人」的暢快。

說回第五集裏的「爽感」,方謙一番喝問,得到了嚇破他狗膽的回答「姓狄名仁傑」。

復仇爽劇想達到最後的爽感需要諸多動作,而此處狄仁傑只需要「切大號」即可。

古早古裝劇中,皇帝微服私訪、欽差隱藏身份是常見手法。

這種「小號上線」模式,一則,符合古早戲說畫風。

二則,和「皇後娘娘吃兩份煎餅卷大蔥」類似,有一種企圖平視的同構色彩。只是小號模式,從「以我之生活臆想皇後」發展到了「希望他們過我的生活」。

三則,這是 「希望大老爺們體察民間疾苦」的樸素願望的戲劇延展。

故事裏有欺上瞞下、諂媚達官貴人、面子功夫敷衍欺瞞的方謙們,當然就有以草民身份親歷民間疾苦、慧眼洞察一切假象的「姓狄的走方郎中」們。

復仇爽劇的標簽成為熱門,似乎並不是古早往事,但「爽感」這種需求極其古早。

【神探狄仁傑】中這段是很典型的範例,「打臉爽感」和「價值承載」一起出現, 爽為皮面,「民生之念、蒼生之重」為內核之魂。

二,水面之下的資訊量

值得註意的是這一段中都要治對方之罪,但虎敬暉和狄仁傑關註的側重點不同。

對方爪牙打了虎敬暉一個巴掌,虎敬暉數次提及「毆打欽差該當何罪」「打了千牛衛,就等於打了皇帝的臉」。

狄仁傑則不同,他說「你毆打欽差雖是死罪,但不知者不怪,尚可開脫」,他所在乎的重點是「爾強行霸道,欺壓百姓」。

你看,正是這點不同,在不劇透暴露虎敬暉身份的同時,也點出了二人的差異,為後續種種埋下隱秘伏筆。

狄仁傑是公心,而虎敬暉是私怨、是潛意識創傷和遮掩。

對狄仁傑來說, 面子皆虛妄、身份亦浮雲,重點在虐待百姓這一條罪無可赦。

而虎敬暉彼時在意的是「我」。

一則,愛民之心程度有異。

虎敬暉對民生疾苦,不似狄仁傑那般一片赤誠,否則他也不至於為報仇而被裹挾著一同「禍國殃民」。

二則,創傷的應激痛苦。

虎敬暉一家從貴胄淪落為罪人,死的死,發配的發配。帶著「虺」這個姓氏,他一定受盡冷眼欺淩。

在成為能以武力煊赫一方的虎敬暉之前,他的早年成長之路,一定淒風冷雨、愁雲慘霧,處處寒涼、寸寸灼心。

被打一巴掌,對往事創傷並未平復er來說,是痛上加痛式的疊加放大。

三則,真懲戒和假對付的差異。

狄仁傑要追根溯源,將惡人們連鍋端起,虎敬暉本就身在蛇靈集團中,他如何能真正深究?

所以比起方謙一黨害民的真正大罪,他更願意追究「你打我」的私仇。

此後虎敬暉勸狄仁傑早早離開幽州,二人談及案件的重要性排序,狄仁傑說「以民為本」,二人之間的公私之別、真假立場微妙區別,都如出一轍。

最終虎敬暉為何和金木蘭分道揚鑣,原因有正義陣營的感化、和狄仁傑的父子式的情感,很關鍵的一條還有他對「出賣國家、魚肉百姓」等作為的不認同。

他和為登九五之位不擇手段的野心家不同,他是可憫可嘆的復仇者,身負血海深仇,但在家和國之間兩為難,在愛人和父親之間狼狽喋血。

懸疑故事當然不會第五集就明牌透露虎敬暉的臥底身份,但這一筆不同,回頭來看很像「水面之下的無盡故事」,是一種「不說之說」。

三,言語若風雷的價值承載

劇作構建了非常典型的兩極形象,被欺辱的良善村民、罪大惡極的「狗」官們。

一邊是村民,處境苦不堪言、人情又暖似黃金。

村民陸大有,家徒四壁、手無余糧,飯點只能給客人端上兩碗野菜,自己連野菜都吃不上還很善良假裝不餓(怕客人過意不去);客人發覺端倪揭開鍋,鍋中只余苦哈哈一點清水。

大寫加粗的淳樸、窮困。

如此窮困還在路上救下素不相識的中毒之人。

你看,比霜後秋草還淒寒的處境,比珠玉黃金更珍貴的善心。

另一邊則是方謙等貪官和他手下的惡犬。

(級別更高的幕後勢力此時尚未揭曉,這個階段以方謙為代表),為非作歹、草菅人命,官逼民反然後再倒打一耙、趕盡殺絕。

嘴臉極其醜惡、手法極其卑劣、態度極其囂張。

前有鷹犬囂張肆意給人羅織罪名,一言不合就要殺要剮;

後有方謙公堂之上一派「官威」、開口閉口隨意編大小罪。

背後的前情往事,是一群狗賊貪汙朝廷發給貧苦百姓們的慰撫款,封山收田逼得獵戶農民生計無著;

又有方謙假造「大柳樹村民造反,殺死官兵救走囚犯」的假象,實則讓官兵殺官兵、手足相殘再栽贓嫁禍無辜村民。

如此情況下,狄仁傑說「姓狄名仁傑」這一番話,撬動的絕不僅僅是表層的爽感,而是深層的周正價值感。

懲奸除惡的故事代代不衰、久久相傳,角色、形式、表達載體一變再變,不變的是對樸素正義感一以貫之的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方謙這一大串操作,和【人民的名義】裏滿墻滿冰箱都是人民幣的名場面,在「黑烏鴉」內容上是一致的(當然,一塊錢都沒敢花的那位更收斂、更善於偽裝)。

而狄仁傑一通風雷之斥責「是誰給你的權力」「你的官怕是要做到頭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打在古老又普遍的正義民生訴求之上。

劇作發展後期細分化的傾向更明顯,而在古早時代中,刑偵本格故事的懲惡揚善樸素正義需求,和民生敘述的「嚴懲貪官汙吏」是雙線合一的。

(當然後續某些劇作未必是出於細分訴求,或許是卡在404門檻上)。

所以多年後回看【神探狄仁傑】故事,依舊吸引人,怪誕奇談之事為引,本格懸念為肌理,周正家國蒼生社稷之念為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