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前段時間,因為某韓劇在裏面把重慶換成首爾,這種明顯抄襲的事情。伯光君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就是現在韓流衰落非常嚴重,而且那篇文章第一句就說了:國產劇爛和韓劇抄襲有什麽關系,中國網友就別反思,還有去洗了。
結果不出意料,評論果然還是有大量網友說國產劇如何如何爛,也有臉嘲諷韓劇之類。
實際上,這個國產劇和韓劇到底誰更好,網友一直有很多爭吵。國產劇在於上限高的很高,比如【漫長的季節】【繁花】那種,但下限低的也很低,而且有個關鍵問題是國內限制比較嚴重,很多東西出不來,而韓劇沒有這個問題。
如果要問更早之前,2010年之前不用講,兩岸三地華語劇加起來肯定比只有車禍,癌癥,治不好和【大長今】的韓劇要強,2010年後南韓流行文化全面崛起,加上沒有限制,而國產劇當中港台劇衰落嚴重,內地陷入流量時代,確實全面落後。
這幾年就是一個拉鋸的狀態了,國產劇好的很好,差的很差,因為審查偏科嚴重。而韓劇開始面向美國市場過後,開始拍超能力,黑幫,復仇和各種迎合美國題材的作品(就是【魷魚遊戲】【僵屍校園】【黑暗榮耀】為代表)。
雖然確實有個別優秀作品,但我個人覺得還真就未必強過國產劇了,個別擅長(我們拍不了)
2023年,國產劇因為疫情全面放開,我認為去年國產劇整體水平是超越韓劇的,哪怕就是在外面賣得不錯的偶像劇,韓劇已經遠不如國產劇,更不用提有【漫長的季節】那類作品。今年兩國的劇都是低潮,都不是特別好。
與韓劇相比,國產劇剛剛進入2010年階段
其實,現在國產劇就是類似十年前韓劇的發展階段,20年前韓劇海外影響力崛起的重要節點是【大長今】,先行者是【藍色生死戀】【人魚公主】,而在國內這個節點是【甄嬛傳】【步步驚心】【瑯琊榜】,再到後來現代劇也開始輸出的節點是【流星花園】18版。
十年前韓劇對外輸出的依然也是【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來自星星的你】這種偶像劇,而且韓網本土評價也兩極分化(跟國內因為韓劇濾鏡普遍好評形成鮮明對比),這時候韓劇也開始出現【鄭道傳】這種韓式大河劇以及【未生】【訊號】這種去偶像化的韓式正劇。
這時候屬於轉型期,轉折點是【請回答1988】,這部雖然是年輕演員主演但是完全去偶像化的年代生活劇正式宣告韓劇轉型成功,隨後的【鬼怪】【藍色大海的傳說】成了最後大爆的韓式偶像劇,之後韓劇推出的都是【秘密森林】【機智的監獄生活】這樣的劇了
像美劇、日劇那樣以硬核化,再後來就是和網飛合作的【魷魚遊戲】【黑暗榮耀】全球大爆。
但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大量韓劇其實就是工業化不錯的「流水線商品」,你們真的覺得【黑暗榮耀】【魷魚遊戲】那種作品多經典?質素其實還成,也挺成熟的,最大優勢其實是占據了美國扶持的渠道,西方對於新東亞城市化作品比較匱乏,有新鮮感。
重點還是強調形式和新舊,「爛片」即便輸出了文化也是趕上天時地利而已,不是它們堂而皇之「爛」下去的理由。比方說就算全世界都愛看那什麽【魷魚遊戲】,我也反對我們的文娛行業繼續生產這種東西。
因為這些東西在輸出之前一定是先給自己人看的,就算我們文化輸出是向外發射糖衣炮彈,也不能傷敵一千自損一千五啊。 我支持一切交給市場,而且我們永遠都無法避免各種「爛」東西的產生,但實作了大範圍傳播也不見得就不「爛」。
這裏其實有一個形式和內容的分別問題。 不管是電視劇電影遊戲動漫,還是小說歌劇短影片長影片,這個形式本身都沒有什麽高雅低俗好的壞的之分,能分出高低的是內容含量、制作水平糊最終呈現出來的感染力和感染層次。
武俠小說寫成金庸就是經典,寫成金庸新就是地攤文學。多年以後,即便武俠小說被殿堂化了,也只有金庸古龍可能被叫做藝術家,而不是金庸新、金庸巨、金庸大這些人,哪怕大家都不認字了。古典詩詞大家公認高雅,也沒人拿乾隆寫的那4萬首當好東西,這和一種形式是新的還是舊的並沒有必然關系。
現在韓劇最大的問題是什麽,是太過迎合西方的流水線,喪失了主體性。
高雅文化可以輸出,西方就輸出得不錯,你看咱們熟知的不少好電影好電視劇都是西方的,還有,西方人哪有幾個聽京劇的,但是咱們聽古典樂的可真不少,咱們的高雅文化輸出不出去第一是社會限制。
很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流價值觀都是沒什麽邏輯的,跟普世價值契合的有,但是少,再看【漢尼拔】和【絕命毒師】,一個殺人忠於本性,一個制毒忠於化學情懷,不受任何「主流價值觀」的限制,關鍵是表達的東西確實有道理,這才能走向國際。
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那麽【魷魚遊戲】【黑暗榮耀】是不是【漢尼拔】【絕命毒師】呢?
答案很明顯就是否定的,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除了依托於美國串流媒體平台的商業成績,【魷魚遊戲】和【漢尼拔】相比,連一根毛都比不上。
南韓「黑深殘」,國產古偶甜寵?外國觀眾到底怎麽了
可能很多網友應該都看到過一個新聞,那就是國內觀眾並不看的國產甜寵劇,偶像劇,在外國還挺火的,尤其是東南亞國家,這其實也是一種商業流水線,但是更落後的東南亞年輕觀眾,真就吃城市化愛情這一套。
為什麽南韓黑深殘在外國火就是什麽之光,國產甜寵在國外火就丟人了?
有些東西,行銷大於實際,比如拿當年的【想見你】來說吧,劇本身可以,但想想當年是不是鋪天蓋地的「台劇又起來了,國產劇怎麽追得上」。然後咱們去查收視率吧,中視全球首播進過台灣尼爾森榜最好第三名,除去幾個台灣雷打不動的綜藝它那會兒收視率最好。
但問題是,第一這劇中視全球首播才是這個收視率,全球首播意味著中視不播的話這劇別的地方看不到;第二這劇是霍士台灣投拍的,衛視中文台跟著中視差一集播,在騰訊愛奇藝還沒買版權之前衛視中文台是除中視外唯一播出頻道,但衛視播的【想見你】就一直飛榜……
另外作為對比,拿【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在台灣尼爾森的數據來說,【延禧攻略】當時是八大第一台和八大戲劇台同步,兩台之間集數又差別,然後最好成績好像是一個第五一個第八,但要知道當時網絡平台甚至TVB都快播完,資源滿天飛的情況下八大還能進榜,且八大稍微了解一下也知道相對於中視之流算偏門頻道成績都這樣。
【如懿傳】是衛視中文台和緯來聯播,在撞上八大【延禧攻略】時段且網播很久的情況下也進榜,所以到底是誰紅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就比如那群天天嘲諷內娛,國劇的,他們壓根就沒看過幾部國劇,但就是愛罵,他們就是真的文化不自信,只是沒有意識到罷了。同理,我們這些看國劇看的多的,也僅僅只是對國劇沒有偏見有了自信,但在其他我們不了解的領域呢?
我們一樣會偶爾文化不自信,而我們同樣也不會意識到,其實我們國人的天朝上國的自信感自清朝就開始越來越弱了,曾經我們的文化不僅強烈地影響整個東亞,甚至在全球都有很大影響力,那時的我們要多自信有多自信,而現在我們卻被日韓鳩占鵲巢。
中國觀眾真的太喜歡反思了,並沒有多少自信。
最後,韓劇當然還是有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除了審查這一個,比如片酬管理,還有影視工業層面,以及都市劇的專業性等等。除了韓劇,我們對岸的台劇值得參考,最早我們看到的台劇也是瓊瑤劇,以及新白娘子傳奇、包青天那種古裝劇,零幾年接觸的台劇也都是各種台式偶像劇,11年的【我可能不會愛你】是台劇轉型的節點。
後面台劇處在轉型期低迷了整整八年,直到19年一下子推出【我們和惡的距離】【想見你】兩部王炸,轉型成功,再後面我們看到的台劇都是【華燈初上】【不夠善良的我們】這種特色類別的了。
現在國產劇也是處在這樣的轉型期,不知道像【請回答1988】【我們和惡的距離】這樣轉型成功的節點是什麽,是已經播出且在國外有一定熱度的騰訊版【三體】或者【繁花】,還是【漫長的季節】。
問題是,今年國產影視劇整體都比較落寞,沒有爆幾部作品,都是默默的播完,默默的結束,好像上部爆款國產劇還是暑期檔的【唐朝詭事錄2】,這都過去幾個月了。
希望這些從業者能盡快抓住時間視窗完成突破吧,因為東南亞特別是越南、泰國也開始不斷推出自己本土的偶像劇甚至古偶劇了,很快會擠占國產劇的市場份額。國產劇終究是要轉型的,不說什麽文化輸出,觀眾自己不消費和娛樂嗎?
現在既不開啟電視,也不開啟串流媒體,因為一開啟都不知道看什麽,看了跟沒看一樣,於是大家都去刷短影片和短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