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娛樂廠牌觀察③:喜劇廠牌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2024-04-30娛樂

4月19日,騰訊影片自制綜藝【輕輕松松喜劇節】上線,開啟了今年喜劇綜藝的上新季。從綜藝到話劇、電影,大眾的娛樂消遣中,喜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在國內喜劇發展過程中,也湧現了許多優秀廠牌,如喜劇泰鬥趙本山的本山傳媒,新晉名導賈玲的大碗娛樂,郭德綱領銜的德雲社和以脫口秀為特色的笑果文化等等。其中,成立於2003年的開心麻花,從舞台劇發家,演出的步伐由北京邁向全國,又接連開辟電影版圖,成為百億出品方,國內頭部喜劇廠牌之一。

本期南都娛樂獨家策劃的「文娛廠牌觀察專題」,將目光投向喜劇,邀請開心麻花董事長兼創始人張晨展開對談,以開心麻花為切口,探討喜劇廠牌的發展路徑。

喜劇廠牌的營收公式

線下演出+影視綜產品+藝人經紀

討論任何一家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營收話題。據南都娛樂觀察,目前國內大部份喜劇廠牌的業務模式都可以概括為三大類別:線下演出、影視綜產品和藝人經紀。開心麻花也不例外,在超過20年的發家史中,這家從舞台劇起步的喜劇廠牌從劇場走上熒屏和銀幕,逐漸形成了一套由演出及衍生、影視及衍生與藝人經紀構成的業務組合模式。

2004年,成立不久的開心麻花打造了賀歲舞台劇【想吃麻花現給你擰】,自此制作了以【烏龍山伯爵】為代表的許多經典舞台劇,逐漸成長為國內喜劇表演的頭部廠牌之一。2012年,開心麻花以小品【今天的幸福】完成春晚首秀,成為近十余年的春晚常客,也大大提高了廠牌的全國知名度。如果說央視春晚是開心麻花從北京邁向全國的「彈板」,那麽「觸電」大銀幕,進軍電影界,則是開心麻花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飛躍」。2013年,開心麻花開始嘗試將成熟的舞台劇內容改編制作成電影,兩年之後,由開心麻花出品、改編自同名舞台劇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上映,以14.41億元的票房成為2015年國慶檔票房冠軍及年度國產票房黑馬。

相比票房,更令張晨興奮的是「5000萬人的觀影數量」。他曾在采訪中表示,「這個數碼把我們全公司都震撼到了。這是什麽概念?做電影前,我們主要精力是做舞台劇,但2003年到2015年12年間,我們舞台劇的觀看人數遠沒有這一部電影帶來的觀影人數多。從經濟回報角度看,舞台劇也遠沒有電影的回報大。」

財務數據印證著張晨的話。年報顯示,2015年開心麻花的營收相比2014年提高了154.8%,據年報所述,這是由於「主要是舞台劇業務穩定增長,首部電影取得了較好的票房」。從構成來看,2014年,開心麻花的「舞台劇及衍生」收入占比為100%,而在2015年,該類別收入占比降至48.2%,因開發電影新增的「多屏整合營運」收入升至51.8%。

作品大受歡迎的同時,開心麻花旗下的演員也在全國觀眾面前頻繁刷臉,知名度飆升,沈騰、馬麗躋身最熱門喜劇演員行列,艾倫、常遠等演員也成為大眾熟臉,綜藝、片約不斷。這也直接推動了開心麻花在藝人經紀上的業務拓展。2017年,開心麻花公示的收入構成中,在原有的「演出及衍生」和「影視及衍生」兩大類的基礎上新增了藝人經紀收入,占比達到10.82%,在2018年,藝人經紀業務快速增長,收入較上年增長了213.83%,占比達到28.92%。

目前,內容生產仍然是開心麻花的核心業務。近年來,雖然沒有公布財務數據,但張晨在接受南都娛樂采訪時透露,目前舞台劇和電影是開心麻花的雙主業,只是發展路徑不一樣。「舞台劇是一個常態化的事情,我們在全國各個城市都有演出,這塊業務是屬地化的,各地都有演出團隊去做;電影業務是劇組化的,相對來說產量比較低,但是因為體量大,所以可能我們會花3年做一部電影,但是這一部電影在收入上會和一年的舞台劇演出差不多。」

以「線下演出+影視綜」內容生產為核心業務,用喜劇「造星」後透過藝人營運實作輔助收益,這樣的營收策略成為大部份叫得出名字的喜劇廠牌的選擇。德雲社的【德雲鬥笑社】,本山傳媒的【鄉村愛情】和【鵲刀門傳奇】,笑果文化的【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等等,基本都是遵循了這條營收公式的規律。

誠然,線下演出是喜劇表演無法動搖的根基,無論是話劇、脫口秀還是相聲等等,任何表演形式幾乎都是透過一場又一場的線下演出來打磨品質。但在互聯網高度發達,數碼化娛樂方式日趨豐富的現在,線下演出也存在面向不廣的缺憾,對觀眾的黏性和經濟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與之相對,對觀眾來說門檻較低的影視綜產品盡管在制作成本上可能高於線下演出,但無論是從經濟效益、大眾傳播度還是造星功能上,都發揮著強效的功用。

內容開發的關鍵思路

轉換與創造,提供多元化的喜劇產品

歸根結底,喜劇廠牌是一個內容生產者,如何持續開發精品內容是一個廠牌長遠發展的重要挑戰。

各個廠牌應對挑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本山傳媒一手營運劉老根大舞台,一手制作鄉村喜劇【鄉村愛情】系列和【劉老根】系列,去年還創新融合武俠題材,聯合騰訊影片打造了【鵲刀門傳奇】;德雲社除了線下演出之外,曾經將相聲與脫口秀融合,和江蘇衛視聯手制作美式風格脫口秀節目【郭的秀】,近年來德雲社另辟蹊徑產出「相聲偶像」,把【德雲鬥笑社】做成了受眾黏性高的團綜,近期還有情景喜劇【萬春逗笑社】上線;笑果文化則是從線上延伸至線下,用脫口秀綜藝吸引了觀眾走進線下觀看演出;而以小品為主產品的大碗娛樂線上下演出缺少優勢,將重心放在了電影上,用【你好,李煥英】和【熱辣滾燙】兩部作品成就了國內商業價值最高的女導演。

在內容開發的過程中,得益於「線下演出+影視綜」的內容生產組合,「轉換」成為一種靈巧的途徑。喜劇廠牌打造的影視綜產品多與其線下表演的形式或氣質存在相同之處,如德雲社和笑果文化,在網絡綜藝中仍然分別以相聲和脫口秀作為核心元素。

以舞台劇見長的開心麻花,也在舞台劇和電影作品的轉換中交出了不少優秀作業。除了首作【夏洛特煩惱】之外,【驢得水】和【羞羞的鐵拳】等作品同樣是由同名話劇改編而來,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表現不錯。在采訪中,張晨向南都娛樂表示,開心麻花的舞台劇經驗對於電影創作意義匪淺。「舞台劇對喜劇這個門類的創作有一個巨大的幫助,就是它可以幫助‘壓包袱’。語言類的喜劇,核心的表達方式就是語言包袱。語言包袱是否精、準不準確,決定了觀眾的感受。舞台劇可以幫助到(我們的劇本)在上大銀幕之前,把很多的包袱‘壓實’,就是見到觀眾真實的反饋,我們能夠判斷這個包袱的有效性。」

但另一方面,舞台劇向電影的轉換並不是一個機械的省力的捷徑。「同樣題材、同樣故事,它(舞台劇和電影的)差距蠻大,因為用影像來表達講故事和舞台真人表演講故事(不一樣)。這其實是我們的編導一直在努力學習的東西,只要跨越這一關就能打通。」張晨也承認,舞台劇和電影在表達上無法畫等號,「它的難度挺大的,並不是說照搬,把舞台的台詞、橋段照搬拍成電影,就是一部電影。」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同樣是改編自同名話劇,電影【李茶的姑媽】豆瓣評分僅有4.6分,票房也不及同年上映的【西虹市首富】三分之一。

此外,依賴舞台劇改編也可能會造成劇透觀感或觀眾對於開心麻花套路的審美疲勞。因此,在電影創作中,跳出舞台劇框架之外的創造也至關重要。不過從現有的作品來看,開心麻花在電影內容上並沒有產出完全的原創電影作品,更多地是將本土化改編作為了一種討巧的轉換和二創結合的手段。譬如,【西虹市首富】改編自美國電影【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財】,【獨行月球】改編自南韓漫畫家趙石創作的同名漫畫,【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則改編自日本喜劇電影【魔幻時刻】,幾部電影雖然評分不如【夏洛特煩惱】,但票房成績更勝一籌。

電影內容上,開心麻花產出過佳作,也有個別口碑不如意的作品,但線上下演出中,深耕演出市場多年的開心麻花還是在老本行上發揮穩定,致力於線上下空間打造內容多樣、形式多變的多元喜劇產品。

張晨向南都娛樂介紹,開心麻花采用的是屬地化營運模式,「各地的公司都會有一些自己的演員、編導創作團隊」,也會自主創作有本土特色的作品。在他看來,喜劇的地域性是天然存在的,要想擴充套件不同地域的市場,應該嘗試不同風格、形式甚至不同語言的喜劇創作。比如,在今年3月的澳門國際喜劇節上,開心麻花就進行了地域化的嘗試,將其經典作品【瘋狂理發店】改編成了粵語版本,讓大灣區的本地演員在排練中將語言包袱變得更加本土化。

另外,在演出形式上,開心麻花也順應近年來的互動感趨勢,開發了諸如驚悚爆笑環境戲劇【開心聊齋·三生沈浸版】和沈浸式帶餐喜劇【撈金晚宴】和即興喜劇【麻花喜劇Fun現場】等不同產品,將從前單純的觀看表演變成一種更加具有娛樂性的體驗。「因為現在劇場更多地走向互動和遊戲感,這是個趨勢,我們會一直在這個趨勢裏做不斷地新的嘗試。」張晨說。

長遠發展的必要覺悟

競爭很激烈,新鮮血液很重要

喜劇市場有著廣闊前景,但也競爭激烈。4月20日,騰訊影片啟動騰訊綜藝喜劇綜藝排播帶「笑吧」,官宣了【輕輕松松喜劇節】【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等多檔喜劇綜藝,足以見其對喜劇賽道的重視與野心。

張晨告訴南都娛樂,開心麻花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他們常年做舞台演出形成的一套「系統」。「我覺得這套系統是核心的競爭能力,包括喜劇內容的創作、制作、營運,很重要的還有演員的培訓體系,這些其實是有高門檻的。」

事實的確如此——在演出市場,開心麻花是喜劇乃至話劇的頭部廠牌,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釋出的2022年度中國演出市場票房榜,開心麻花出品劇目【烏龍山伯爵】【瞎畫藝術家】和【瘋狂理發店】分別占據前五位中的第一、二和五名;拓展影視業務不到十年,開心麻花出品的電影總票房已突破百億大關;「造星」履歷上,「沈馬組合」已雙雙登頂,成為票房最高男女主演。在國內喜劇廠牌競爭中,開心麻花的確占得先機,表現出色。

但壓力始終存在。一方面來自競爭。這些年來,不僅是廠牌之間摩拳擦掌,各個平台也在聯合廠牌進行布局,搶占喜劇市場,前有【脫口秀大會】,後有【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這兩檔熱門綜藝幾乎將喜劇綜藝賽道的路人盤流量全然收入囊中,所剩不多的被飯圈化的德雲社女孩貢獻給了【德雲鬥笑社】,開心麻花與優酷聯合打造的【麻花特開心】有沈馬組合加持,反響卻並不及預期。

張晨坦誠地表示,開心麻花的弱勢線上上,各個平台在自制喜劇內容的布局和簽約人才方面的確對開心麻花造成了沖擊和壓力。「對於線下的這一套系統來說,我們一直是這麽一個生存環境,也都比較習慣了。」他說。

對於競爭,張晨持開放態度。「大家雖然在具體的專案上可能有些競爭,但我覺得總體做喜劇的人多,讓更多的人喜愛喜劇藝術是好事,對行業擴大,對大家都是好事。」對他來說,壓力的另一方面來自觀眾不停變化的審美偏好。「它就是在很快的變化。觀眾的口味這種變化才是我們去不斷地產生危機感和產生動力的地方。」

而從喜劇發展的角度出發,開心麻花乃至整個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培養更多能獨當一面的年輕喜劇人才。

人才稀缺,極度依賴頭部演員是喜劇廠牌存在的共同問題,大家聽說的、認可的反反復復都是那些相同的名字。本山傳媒的新作品【鵲刀門傳奇】仍舊由年逾花甲的趙本山坐鎮;大碗娛樂由賈玲和張小斐擔任「雙女主」;德雲社的招牌是雷打不動的郭德綱和於謙;笑果文化雖然捧紅了不少脫口秀藝人,但多數人想到的還是李誕;在開心麻花,沈騰馬麗則成為檢驗品質的「驗金石」。

坊間有笑言,大意為:「開心麻花的電影,要分為有沈騰的和沒有沈騰的。」2018年,開心麻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著力進行體系化建設,張晨告訴南都娛樂,開心麻花有一個喜劇培訓班。「有點像(畢業生工作上崗前的)入職培訓。他需要有這個培訓,我們一直在做這個培訓。」他坦言,這個培訓還存在不足,「我覺得這個可以把它更系統化、套用化,這塊我們做的還不太夠,但是這塊是一定要深耕的,要花時間深耕。」

培訓體系的建設並不是為了復制已有的成功案例。「一定無法復制,沈騰、馬麗是獨一無二的。」張晨強調,「我們現在的關系已經不是說要去復制他們,要去讓誰替代他們,完全不是這回事,而是在他們的加持和幫助之下,培養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但是不同風格個性的演員。」

這句話不算是空喊口號。各個廠牌也都在有意識地加強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試圖吸納更多新鮮血液,打造更多「知名喜劇人」。德雲社懷抱飯圈文化,玩轉流量大力造星,將旗下「雲鶴九霄」四輩弟子中的潛力股打造成「德雲男團」;笑果文化線下的開放麥、訓練營等專案讓許多人加入脫口秀表演,龐博、王勉、楊笠、徐誌勝等綜藝熟面孔都是透過【脫口秀大會】走出來;近年來加入喜劇賽道的米未傳媒,用兩季【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為內娛輸送了蔣龍、張弛、「皓史成雙」「少爺和我」等一批優秀的年輕喜劇人。

2015年,沈騰代表開心麻花出戰,拿下了【歡樂喜劇人第一季】的冠軍,2022年,開心麻花旗下演員左淩峰和劉同所在隊伍成為【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的總冠軍。某種意義上,這個時隔七年的冠軍讓大家看到開心麻花新生代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檔讓眾多新鮮喜劇面孔出現在公眾視野的熱門綜藝,也讓大家對喜劇的未來有了更多期待。

或許喜劇人和喜劇廠牌都會在競爭和時間中一茬茬更換,但只要大眾需要快樂,喜劇便不會消失。

采寫:南都記者 余曉宇 朱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