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不同的。
保平執導的青春片【狗十三】,講述的是男主角李玩由13歲女孩成長為成人後,父母離異,父親又重組家庭,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一開始,她對著鏡子問自己,到底是選紅毛衣,還是選綠毛衣,還是選物理組,還是選英語組,但不管選哪一種,她都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身為父親的女兒,外公外婆的孫女,老師的學生,被高放視為需要安慰和保護的女孩,李玩在這一刻只是個「理念我」,他一直渴望著自己的真實身份,渴望得到家人的尊敬和肯定。
她相信時間會讓人成長得更快,因為她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變得更加成熟,所以她想要更快地成長,但她並沒有意識到成長的殘酷。
為了彌補多年缺失的父愛,父親送給李玩一條小狗陪伴李玩。李玩對待父親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他從最初的排斥到後來接受和依靠小狗,並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然而,在失去「愛因斯坦」後,李玩的家人對尋找狗持否定態度,並且找到一條與他長得很像的狗,強迫她承認他就是「愛因斯坦」,這使他開始懷疑自己,也懷疑現實世界。
在失去了兩條狗之後,李玩壓抑了很久的情緒終於爆發了出來,她的歇斯底裏不只是因為失去了一條狗,還因為她從小生活的環境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滿和叛逆,但是她沒有辦法改變現實,所以她不得不接受「聽話式」的教育,讓自己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孩子。
【狗十三】裏,李玩和他的寵物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寵物狗代表著父愛,李玩從最初的排斥,到後來的接納,再到現在的依賴,很明顯,她在狗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給這條狗取了「愛因斯坦」這個名字,除了表示她喜歡物理之外,還表明李玩對父親的態度發生了一些改變,她和父親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她已經初步建立起了自我意識。
然而,在失去「愛因斯坦」之後,李玩的家人對於尋找狗所持的消極態度卻讓他大吃一驚。面對繼母帶回來的狗,她哭了起來,說道:「如果你搞錯了,把狗還給他們,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找到愛因斯坦,如果找不到,那就算了。」
到了這一步,她才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是一種「誤認」,她的親人,包括她最好的表妹,都想讓她接受一條不屬於「愛因斯坦」的狗,但她的反抗換來的卻是父親的毒打,她不得不在家人面前表現出一副乖巧聽話的樣子,向現實妥協,這就是她在主體建構中對「自我」的否定與重建。
而那條被帶回「愛因斯坦」身邊的狗,和李玩一樣,都是一條倔強的狗。
後來,這條狗因為咬了自己的弟弟,被送到了狗肉店,最後被送到了流浪狗的庇護所,而不是狗肉店。
李玩仿佛也從這條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弱味的反抗,只會讓自己遍體鱗傷。於是,李玩開始按著父親的期待長大,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肯定,此時的李玩又一次完成了對自己的定位和誤解。
女主角李玩可以說是在父親的期待下成長起來的,同時又渴望獲得作為「他者」的父親的認可,她努力地遵循著父親對她的管教,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格。
李玩和表姐算是「別人家的孩子」中的佼佼者,學習成績好,懂事懂事,這一點也很符合他們父親的傳統觀念。
長久的期待,但為了塑造這一「理想自我」,李玩付出了一些代價。電影中,李玩為了讓自己的英語進步,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逼著她報了英語班,等她英語拿到了全班第一,她就給父親打了個電話,希望能得到一些獎勵。
這一幕充分體現了李玩努力成長為父親所期待的樣子,他認可了父親對「理想自我」的定義,並為實作這樣的「理想自我」而高興。
電影裏有一幕很感人:「愛因斯坦」失蹤後,李玩一直在尋找,再加上家人對他的照顧。
而高放約她到酒吧喝到深夜。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外婆放心不下李玩,便出去找她,卻走丟了。父親知道後把李玩帶回家,狠狠地打了她一頓,一邊打一邊說:「你這孩子怎麽這樣不懂事,想幹什麽?」
一頓暴打之後,父親又安慰了他幾句,在這種充滿了暴力和溫情的家庭中,李玩遲早會從叛逆變成馴服,而她也會將父親的期望當成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盡管李玩也曾有過反抗,但是他最終會在他父親的管教下成長為成人所希望的那種人。
可以想象,許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大的弊端就是抑制了孩子的天性,他們只能根據父母的要求和期待來成長,將無法實作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缺乏主見和判斷能力,他們可能一輩子都想得到別人的肯定,甚至把別人的認同當成自己存在的價值。
就像拉康指出的那樣,「生命主體的中心是一個不同於自己的形象,它在自我分離的道路上接受了一生所背負的想像的自我,它只能返回到另一個人。」
李玩這個角色將拉康的話完整地表達了出來,她越來越符合父親心目中的好女兒形象,而她也成為了父親的驕傲,但她卻離「理想自我」越來越遠,最終,她會像父親一樣,成為一個完全的社會人。
成長就是不斷了解這個世界的過程,它意味著我們將失去孩子般的天真,只剩下了每個人。
在電影裏,李玩因獲得了物理競賽的第一名,將會被保送到重點高中,所以爺爺提議舉辦一場慶功宴。
宴會上,大部份都是父親的生意夥伴,他們互相推杯換盞,互相恭維著,父親還讓還沒成年的李玩給他們敬了一杯酒,李玩一言不發,將父親遞給他的紅酒一飲而盡。
李玩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成年人的社會規則,去適應成人世界的規則,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也會逐漸融入這個社會,最終成為一個「社會人」。
在影片中,有一幕是一位客人點了一道餐廳的招牌菜「紅燒狗肉」,請李玩趁熱享用。李玩怔了怔,然後在外公外婆擔心又擔心的目光中,淡定地將一塊狗肉吃了下去。
可以想象,當著一個愛狗如命的李玩的面吃狗肉,這對她來說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更別說讓她自己吃了。
李玩吃狗肉,一方面是向社會妥協,另一方面也是在為自己贖罪,因為她沒有能力改變什麽,她是在向那個朝氣蓬勃的自己告別,也是在向「理想自我」告別,她要面對的是一個熟悉社會規則,懂得如何處理成年人世界的人。
宴會結束後,爸爸一邊開車送李玩回家,一邊哼著小曲,一邊說:「爸爸以你為榮,你真是爸爸的驕傲。」
在李玩的世界中,秩序的淪陷和構建出現在「青春較真」和「成人偽善」的對立陣營中,最終,成人世界的規則擊敗了李玩心中「理想自我」的幻想,讓李玩放棄了自己的執著,順從了社會的規則,成為了「社會人」。
李玩的成長經歷了她對待家庭和對待狗狗的態度的變化。從最開始的拒絕,到慢慢接受和喜歡,再到失去狗後的瘋狂尋找,再到被迫接受另一條狗,再失去,再找到一條,再一次失去。
一次又一次地找到,直到她認出了自己的第一條狗,卻不敢認出來,每一次變化,都是李玩成長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他看清了成年人的虛偽,她選擇了隱藏自己,接受了現實,成為了所有人心目中的驕傲。
但現在的她,已經不再是那個為了尋找「愛因斯坦」而痛哭流涕的自己。或許,總有一天,我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成長為一個成年人。
有的時候,事實是殘酷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去憎恨這個世界。正如我們不能因為天空的烏雲而憎恨它一樣。
因為,在那裏,永遠都有一個溫暖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