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兩千多年的樂器驚艷法國街頭,古典與浪漫的結合,遠播中國文化

2024-10-13娛樂

這是咱講的第 1770 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千覓@千覓小姐,00後的我老家在吉林市,那是吉林省的一個地方。打小起,我就學琵琶了。我咋都沒料到,長大後我會在法國的街頭彈這玩意兒。

當那一首首悠揚且蕩氣回腸的民族音樂在外國街頭奏響,那時候我特別自豪,我透過指尖在他鄉傳播中國文化,愛國是我那點兒小小的浪漫……

我是家裏就我一個閨女,可能因為在北方出生吧,我這人性格向來直爽實在,也不咋在意那些小細節。我爸媽對我也沒慣著,我就在那種開心還沒啥壓力的氛圍裏長大了。

我媽特別善良,她在養老院當院長,平常得照料老人,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要是碰上沒人管的老人,她還會自個兒掏腰包給人家買吃的喝的。

後來,我姥姥病了,母親得抽空回家裏照看。她每天忙得不行,累得夠嗆,可啥怨言也沒有。

我長大些明白事兒後,就挺佩服母親的善良、體貼還有寬容。之後呢,每次我在國外碰到難處時,一想到母親,就啥都不怕了,心裏頭暖乎乎的。

我打四歲起就學琵琶了,平時還會彈彈鋼琴、古琴、吉他和尤克里裏,偶爾呢也會練練書法之類的。

放養教育,沒準兒成了一些家長偷懶的托詞,他們不想費心思、費時間陪孩子,就拿放養來當幌子。不過,我爸媽可不是這樣。

他們給的是空間,允許我去幹自己喜愛的事兒;培養的是習慣,規定我學習得認真專心,做事兒不能隨便放棄。

我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成績挺不錯,上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吉林市頂尖的。而且,我一直沒放棄彈琴,這個愛好到現在都還陪著我呢。

2018 年,我讀高三,我向來對藝術挺感興趣,就打算考編導專業,當時壓根沒想過出國。可有一回,我偶然一擡頭,瞧見教學大樓的螢幕上在放法國留學的招生訊息。

我不知咋的就送出了報名表,之後透過了面試,又參加了高考,成績還過了一本線呢。這樣一來,我就順順當當被法國的學校給錄取了。

高考結束後,我接著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法語培訓,然後就出國留學去了,這一系列操作挺簡單,也沒費啥勁兒。

我的命運好像一下子拐了個彎兒,就在高考前的兩三個月,所有事兒都順順當當搞定了,沒啥波折。我事先沒做啥規劃,也壓根沒想過去陌生的法國念書,並且還是上那種免學費的公立大學。

2018年快到年底的時候,我去了法國塔布,在那兒先念了一年預科,學的依然是法語,得把法語水平提升到四級(總共六級)才行。

接著,2019 年 9 月的時候,我到了法國維希,正式邁進大學門檻,開始學專業知識。這學校裏就我自己是中國人,而且也沒那種好幾個人一起住的學生宿舍,那我就得在城裏租房住了,跟畢業之後的那種生活情形差不多。

維希是個小城,這兒沒中國超市。那時對我而言,學業沒啥大挑戰,可咋解決生活裏碰到的難題,倒成了我出國後特別鬧心的事兒。

在我來法國前,家裏的飯我基本上一頓都沒弄過。到了這兒以後,我就逐漸鍛煉自己照顧自己的本事,像燈泡壞啦、水管堵啦這類事兒,我都是自己動手,一點兒一點兒地學著幹。

2021 年 9 月,我上大三,去了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的是電影方向的編導專業。這所大學在歐洲特別牛,出了 18 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有 1 個菲爾茨數學獎得主呢。

斯特拉斯堡又叫歐洲第二首都,這兒生活挺方便,有世界上古老的聖誕集市,是個充滿中世紀韻味的古老之城,我逐漸地對這兒有所了解,也適應下來了。

法國作為一個發展了兩百多年的已開發國家,那兒的國民生活水平挺高,社會保障制度也不錯。正因如此,他們平常日子過得挺悠閑,文化活動也特別豐富。

每年啊,特別是到了五六月份那陣子,我覺著這兒就沒人幹活兒,也沒人尋思工作的事兒。大夥不是在沙灘上躺著曬太陽,就是去看海了,再不就是在那兒閑聊,這整個城市的氣氛那叫一個輕松愉快。

我在國外留學那四年,趁著放假,把法國好多地方都逛了個遍,而且還去了德國跟意大利。這幾個地方啊,景色不一樣,人文習俗也都各不相同。

讓我印象特深的得說是法國人的優雅勁兒,在法國,不管男的女的,好多人都特有紳士範兒。他們平常也都穿正裝,就算歲數大了,那打扮照樣特時髦,領結、絲巾啥的搭配得那叫一個仔細。

特別是法國的女人,就算眼角有了皺紋,那些阿姨們照樣化著淡淡的妝,穿著連衣裙,踩著小高跟鞋,頭上還會戴個禮帽。她們的一舉一動都透著優雅和自在,常常去聽歌劇或者參加社會活動。

在我眼裏,這種生活態度就是不拋棄自由意誌,體現了女性的智慧和剛強。她們不會因為時間的緣故就放棄堅持,放棄找尋自己的魅力與價值,而且這找尋的過程,在時間的消逝中變成了一次漂亮的冒險之旅。

法國的年輕人那是相當自由,真讓我感覺挺神奇的。就說有些人吧,可能打扮得特別龐克或者很暗黑風,渾身上下都是紋身,口紅塗得特別艷,耳朵上、眉骨上釘了好多釘子……

要是按原先的印象來看,咱可能覺著,這不像好男孩、好女孩該有的樣兒。可當他們跟你聊天時,你就能感覺到,他(她)實際上是特別文靜、特別和善的人。

我碰見過這麽個女士,我在街上瞅見她在那兒祈禱呢,穿得挺龐克的,我覺著她大概是個流浪漢。後來呢,我在學校自習室又瞧見她了,她那會兒正仔細寫著課表安排,打算蹭課呢,就算日子過得艱難,她也在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在這兒沒覺著自己是個外國人,雖說長著張亞洲人的臉,可跟法國人說話時,他們都講法語,也不會因為我就把語速放慢。我要是實在聽不明白了,他們才會試著跟我講英語。

在國內,咱國人見著外國人那叫一個熱情好客,可在這兒,這種情況不存在。國內對外國人特別對待,就想著能給人家留個好印象。但在這兒呢,會讓你感覺,人家沒把你當外人看。

我甚至瞅見過一些標語寫著:別說話,歡迎來到法國。

這明顯表明了中法兩國存在文化差別,他們似乎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國界的區分沒那麽重要。就像歐盟那樣,它們相互之間聯系緊密,只要有一個國家的簽證,就能在歐盟各國自由通行。

所以呢,法國人覺得,到這兒來的外國人,那也是這地球上的人,沒必要跟人家突顯國界,也犯不著說「歡迎到我們國家來」。他們期望的是,人與人之間別搞那麽多差別對待。

我覺著的平等那是實實在在的平等,可疏離也是實實在在的疏離。我在這兒倒是結識了些法國朋友,他們對我挺友好,可我咋都沒法真正融入進去。

畢竟兩國的文化背景、教育觀念啥的都不一樣,就說個小事兒,我跟他們聊天交流,好多時候都不在一個頻道上。有時候吧,你說個笑話,你自己覺著挺逗,可人家不覺得,反過來也一樣。

不過我可不會因為融不進他們裏頭,就覺著喪氣。我到法國都快五年啦,「不一樣的經歷造就不一樣的人」,這會兒,我變得更能敞開心胸、接納包容了,去感受各種不同的文化,而不是想著去改變啥。

這近兩年啊,我主要學的是新媒體裏影片那方面,這麽一來呢,就開始搞自媒體了。2021 年的時候,我註冊了個自己的賬號,借助鏡頭去分享我在法國街頭穿著漢服、彈琵琶的那些事兒。

我彈鋼琴跟我大學的專業,不但不矛盾,還能相互促進呢。把我彈琴的過程拍成影片發出去,當個自媒體博主,這也能給我未來的履歷添上漂亮的一筆。

我剛開始在街頭表演那會兒,心裏有點犯嘀咕,琢磨著法國人沒見過琵琶(要知道這可是咱特有的民族樂器),他們能領略到這種音樂的好嗎?

真沒想到,我頭一回搞街演,沒拿音響,也沒啥充分準備。然而,民樂那獨特的聲音一出來,就吸引了好多人過來圍觀欣賞。還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音樂帶來的美妙感覺,大概都是一樣的。

所以吧,我覺著大家對咱中國的文化挺感興趣的,可就是吧,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實在是不多。

我彈起【十面埋伏】這琵琶曲,那種「寒風猛吹破天空」的激昂勁兒一下就來了;彈起【精忠報國】這戰歌時,那氣勢真是宏大;【菊花台】和【知否知否】一響起,又特別的婉轉悅耳……

只要這些民族音樂在法國街頭奏響,總能引得路人接連停步。我記得特清楚,有一回演奏完了,一個老太太過來問我:能不能摸摸這樂器?我一點頭,她就樂呵地走了。

我挺納悶,是不是我耳朵出問題聽錯了,搞不懂她啥意思。這時候呢,就瞅見老奶奶扶著一個老爺爺,慢悠悠地走過來了。等我察覺到原來爺爺眼睛看不見時,我立馬站起來走過去,拉著他的手去摸琴弦。

老爺爺跟我說,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過中國,剛才一聽到我的琴聲,就感覺這是來自東方的聲響。這一下就讓爺爺想起了自己年輕時在中國的那些美好日子。

我瞅見爺爺奶奶露出了跟孩子似的笑容,這琴聲能讓他們覺著快樂,我心裏也特美。就好像時光倒流了一樣,我的琴聲,好像把爺爺又帶回到他年輕的時候,讓他沈浸在過去在中國街頭的那段日子裏。

我在法國這兒,好多同學喜歡日漫、追捧韓團,電影院放的凈是好萊塢的片子,想看咱國內的影片那可太難了,中國文化向外推廣這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呢。

所以呢,我想憑借自己那點兒小努力,在法國街頭演奏咱們的國風民樂,把中華文化給傳播出去。

我被學音樂教育的碩士,也就是我的中國同學邀請,去了當地的一所中學彈琵琶。她在那兒教法國孩子唱【茉莉花】,我去給學生們做伴奏,順便讓孩子們了解一下中國的樂器。

我在孔子學院辦的春節聯歡會上進行了演奏,還參與錄制了湖南台的全球華僑華人春節節目,又在巴黎跟朋友們一塊兒演奏民樂,來慶賀中國的農歷新年……

如今,只要有空兒,我就身著漢服,在法國街頭彈奏國風民樂。碰到好奇的眼神,我都會講「這是琵琶,是中國的,都有兩千多年歷史啦」,這時候,我心裏那叫一個民族自豪感爆棚。

當下,有好多小夥伴,透過展示像民樂、書法、太極武術之類的,投身到弘揚傳統文化的活動裏。他們不光使海外的同胞覺得格外親切,還讓更多外國友人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進而加入到咱們這個隊伍當中。

我參加活動時結識了個法國人,這人是個酒吧老板,還在宣揚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呢。在他那店裏頭,我瞅見了好多民族的服飾跟頭飾。

那兒啊,彜族那精美的刺繡裝飾跟銀制品,擺得特別顯眼。這酒吧裏呢,還擺著旗袍、各式各樣的漢服,就連少數民族的書都有,真讓人吃驚。

我瞅見一個法國的博主,他拍的當地城市旅遊宣傳片裏,居然有我的身影。對法國而言,我就是個匆匆過客,沒承想,這兒留下了我穿著漢服彈琵琶的畫面,還無意間把中華文化給宣傳了,著實覺得挺神奇。

我了解到一些海外華人,有人搞了個民樂團,在法國的各大劇院進行表演;還有人弄了個漢服社,在巴黎有名的商場展示馬面裙,之後更是在巴黎市政廳展出,讓大家知道:中國明清時期,典型的著裝款式是馬面裙……

咱們每個人都在使勁兒做事、表達,聚成了一道道強勁的力量,就像「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講的:把自己學到的、知道的都使出來,讓國家不被外國欺負,能夠在地球上站穩腳跟。

小時候,彈琴就是機械地練,那時候我體會不到國樂的妙處。如今,我沈浸在其中將近 20 年了,這才漸漸領略到了民樂古韻的文化內涵。

特別是在國外的時候,一把琵琶伴我行,它承載著我全部的情感。我今年打算申請讀研究生,還得在法國學兩年呢。每次我想家了,就拿琵琶彈奏家鄉的曲子,就算是在萊因河邊,我也心裏有數:

我家在吉林的松花江上,我喜歡的國風民樂在咱中國呢,我盼著能有回到祖國的那天。

【口述:千覓小姐】

【編輯:織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