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現代音樂對我來說是一種使命。」從加料鋼琴到人工智能,這些年來,鋼琴家柴瓊妍一直對演出現代音樂情有獨鐘,也一直在身體力行地拓展現代音樂的邊界。
9月28日在上海交響音樂廳,柴瓊妍將帶來「尋找蕭邦」音樂會,牽手波蘭作曲家雅羅斯瓦夫·卡普欽斯基,演出5首風格鮮明的現代作品。
柴瓊妍將帶來「尋找蕭邦」音樂會
這也是這套音畫互動曲目的全球首演。卡普欽斯基是一位跨媒體作曲家、鋼琴家,曾任史丹福大學音樂學院院長,與柴瓊妍合作了十余年。
上半場的4首作品充滿創意趣味:【Oli的夢】將鋼琴變成一台打字機,隨著旋律展開,螢幕上的詩作也躍然而出;【多汁的】讓水果擁有了生命,它們既能感受戀愛的幸福,也會遭遇堵車的煩惱;【知音】借演奏者雙手的起落模擬中國書法的運筆,音樂和書法的心手合一,如同伯牙子期的知音佳話;【邊界效應】以航拍攝影師的視角,展現作曲家故鄉的四季美景。
下半場【尋找蕭邦】長約35分鐘,希望用音樂的力量平息紛爭、彌合分歧。作曲家卡普欽斯基是波蘭人,最愛蕭邦。2010年,他決定以蕭邦【前奏曲】OP.28為靈感,拍攝一段「反應影片」。他在全球12個城市招募了150多名誌願者,他們穿著同樣的黑色上衣,用高畫質網絡攝影機拍攝自己聽到作品時的表情。後來,他把這些人的微表情剪到一起,重新創作,每個人的表情變化都與作品中的音符一一對應,重現在螢幕上。
柴瓊妍與作曲家卡普欽斯基
「這些人來自全球各地,素未謀面,因為蕭邦的音樂走到一起。作品和諧、溫暖、充滿愛,很值得靜下心來聽。」柴瓊妍說,有人形容作品像鋼琴版的「獨奏歌劇」,充滿戲劇張力,還有人聽完忍不住落淚。
這是一場音畫互動音樂會,音樂和影像即時發生變化,透過現場的高畫質影像,觀眾可以感受到聽覺和視覺的同步共鳴。「比如,我彈得快,畫面裏滑滑梯的人就會滑得快,我彈得慢,他就滑得慢。每一個音、每一幀畫都能對上,有一種互動效果。」柴瓊妍說,卡普欽斯基是作曲家,也是視覺藝術家,視覺和音樂是同步創作的。
柴瓊妍正在嘗試的玩法,在一些傳統的古典樂迷眼中是「離經叛道」,而作為上海人的她,堅信這座海派城市的包容度。
「對於現代鋼琴,上海已經有了固定的觀眾群。有人可能一開始對多媒體音樂有抵觸情緒,覺得邊看影片邊聽音樂不純粹。現在這樣的形式越來越普遍,大家發現,影片不是簡單的背景動畫,而是和創作手法、創作理念都有密切聯系,是一種跨界的藝術。」
她觀察,用多媒體的方式去解構、推廣嚴肅音樂,好聽、好玩、好看,更容易接近年輕人,從而帶動他們去聆聽高級的、有深度的音樂,有一種由內而發的驅動力。
從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畢業後,柴瓊妍穿梭於紐約、舊金山、倫敦、巴黎、上海等國際大都會的舞台,始終對研究、演出現代作品情有獨鐘。「你可以直接問作曲家,喜歡怎樣的彈法,這一段表達的是什麽意思、什麽情感、背後有什麽故事?可以挖得更深,更真實地展現作曲家意願。這是彈古典作品永遠不可能的,只能透過音樂史去猜測作曲家到底想要表現什麽。」她說。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實習生 陳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